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和尚是可以吃肉的。当时佛家仅禁止吃"荤"。这个荤,并非指动物食品,而是指气味熏人的蔬菜。《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谓五辛"。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达神明,所以严加查禁。  相似文献   

2.
卓越 《求索》2008,(12):203-207
唐代是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结合佛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巩固政治需求、发展封建经济、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佛教政策;同时亦适时地调整了对佛教的管理方式,如在寺院建造、僧尼隶属、试经制度、病坊管理等方面皆设有新规。这些政策以及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代佛教发展的中国化进程,使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中国佛教女性研究的缘起和发展,并从佛教的女性观、佛教女性主体两个方面,对该领域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闫韶华 《传承》2014,(4):120-125
佛教在中国传播相对成功不是偶然的,其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地缘关系、传播时机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包容性等因素之外,还与佛教的非人格神论密切相关。佛教的非人格神论表现在本体论和境界论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主体部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相似、相通之处,正是这种非人格神论使佛教找到了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论《西游记》的佛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佛学的神魔小说。它的故事是佛教的 ,表现了唐僧西天取佛经求佛法 ;它的人物是佛教的 ,表现了孙悟空从顽空到真空再到无空的渐修渐悟过程 ;它的主题是佛教的 ,表现了追求人生的圆满与价值、明心见性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7.
许栋  杜斗城 《求索》2012,(10):77-79
佛教在传入我国内地初期,僧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寺院里,在我国乡村地区活动很少。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太武帝的一系列限佛、灭佛政策,迫使僧人离开寺院,转入北魏统治较为薄弱的乡村地区活动,使佛教在华北乡村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佛教及整个北魏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逐渐发生了转变,谭嗣同等将消极、避世、涅磐的佛教哲学阐释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蔑视黑暗现实、奋不顾身、不计功利、“勇猛精进”和“大无畏”的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团结了趋新之士大夫,摇撼了统治意识形态,鼓荡了仁人献身、志士奋笔的时代氛围,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谭嗣同对佛教思想的阐释也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10.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11.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的文化模式影响,佛塔、石窟、寺庙、佛像和观音菩萨都发生了汉化。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道德和生活,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禅僧对儒学的认识,增添了许多新的精致特点,态度逐渐由对立转变为会通。他们不再简单地用佛教理论化解儒学,而是在承认佛教的教化作用与儒学平等的前提下,或是将佛教与儒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或是用佛教的教义会通儒学,或是认为佛教和儒学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且都可随时教化。宋代禅僧的儒学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使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巢凤  张智 《传承》2012,(2):70-71,89
佛教思想作为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对文学、艺术和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佛教思想中,"空"的思想源远而流长,贯穿了佛教发展的始终。从探析佛教中"空"的思想出发,探索它所包含的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和伦理学意义,寻找佛教"空"的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为解脱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出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义理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要经过的发展阶段。佛教的传播经过汉魏之世依附于鬼神方术的阶段后,西晋以来,隋着佛典翻译事业的隆盛,探讨佛经义理成为风尚,如何理解教义,传播教义,成为摆在佛教徒面前的一大课题,佛教进入义理佛教阶段。义学高僧们先是用所谓“格义”法,后来又受玄学得意忘言派影响,主张不拘泥于文辞而直达意旨的解经方法,表现出玄佛合流的特征。这一切最终促使佛教哲学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河流,同时又使其彰显出独立的品性。  相似文献   

15.
张付新 《前沿》2010,(5):187-190
佛教传入西域后,逐渐形成了以于阗、龟兹、疏勒和高昌等佛教中心,于阗佛国前后历经千年的兴衰,反映了佛教文化传播的适应性和特殊性。本文从于阗国的早期信仰与佛教初传起论,比较详尽的分析了于阗佛教衰亡的原因,还探讨了西域佛教的东传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6.
费兆亮 《前沿》2014,(13):76-77
近年来,都市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都市佛教”如同“国学”一样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在概念上,又是一个新兴起的课题。由上海玉佛禅寺的觉醒法师于2000年提出,1在之后的近十余年来,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从未中断,相关的研究作品不知凡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都市佛教”这一概念本身的辨析问题上,除了觉醒法师本人,并没有其他的相关研究。本文即根据觉醒法师及其他关于都市佛教的研究论述对“都市佛教”进行一次概念上的合理性辨析。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同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佛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越来越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佛教造像,而佛教造像中国化最明显的是观音像,因此,考察观音形象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南佛教的典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冲 《思想战线》2000,26(5):53-57
西南地区的佛教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种,另外云南还曾流行过阿阇梨教.西南因其濒临佛教发祥地,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首经之地,其向西南渗入并拓展的过程,即是佛教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以西南为最典型.  相似文献   

19.
林志刚 《求索》2008,(12):208-211
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相似文献   

20.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化愚民,弭边患”的政治目的,对西南边疆佛教尤为重视。受倡教政策的支配,明代贵州地方土司流官大肆兴建寺院,崇奉佛教。其具体表现是:一、在贵州大兴佛寺,遍及境内各府卫;二、热衷铸造佛钟,致使贵州历代宰官铸造佛钟之多,无有逾于明代者;三、向明朝历代帝王、太后请赐黔中寺名以及兴建皇家寺院。由是亦使明代贵州佛教出现繁盛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