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丽 《今日浙江》2012,(21):44-44
“今天是重阳节,上午我带了点点心去看海亮敬老院的老人,看到他们健康,我心里很踏实。其实老人就像孩子,要多哄多关心,将来我们都有老的一天,尽力照顾好他们也是对员工和下一代的教育。‘以善为德’,对企业来说,回报社会是一种感恩,更是一个企业家应尽的责任。”10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代表、海亮集Ⅲ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亚丽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这么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陈灵 《小康》2015,(1):56-59
素来不在媒体上公开露面的海亮集团幕后掌门人、董事局主席冯海良,这次大大方方站出来,高调地为这个全新产业叫卖。作为农业领域的门外汉,海亮缘何涉猎农业,而且如此雄心勃勃?海亮农业能否最终实现宏愿?2014年12月19日,位于浙江诸暨市店口镇的海亮集团向外界发出了一个足够引起轰动的声音——海亮集团旗下农业食品品牌"明康汇"正式启动。"明康汇"一问世,即被定位:力争成为中国"以生鲜为特色的中高端健康食品全产业链第一品牌"。12月27日,在其创立25周年庆典前夕,"明康汇"位  相似文献   

3.
招宝山街道位于镇海老城区,老龄化比例达24.6%,60周岁以上老人超1.5万.2017年,街道投入1000多万元,在原镇海区委党校动工新建了一座为老综合服务中心——新三宝服务社,为老人提供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质监测、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 2019年12月,我到新三宝服务社走访,热情的老人们拉着我和他们合影.73岁的陈秉露阿姨悄悄对我说:"彭书记,我想把合影发到朋友圈,但不知道怎么操作,你能帮帮我吗?"我教她一步步操作后,陈阿姨高兴地说:"今天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谢谢你!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都不敢出门了!"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他们中的老年人生活会更加艰难.我认为,作为社区应给那些残疾老人更多的关注. 首先,社区对残疾人都要建档立卡,我建议将其中老年人的档案单独分类,并对他们的身体情况和特殊需求详细登记,便于必要时查询并给予关照.其次,日常社区工作人员、残联专职委员应该多去这些残疾老人家里走动走动,关注一下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了解一下他们的具体需求.你多去一趟,他们就少往社区跑一趟,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5.
浦英姿 《前进论坛》2014,(10):61-61
<正>岁月流逝,如今我已是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农工党苏州市平江退休支部为我举行了祝寿会(这是组织每年都为整七十、八十、九十岁……老人举办的),我从心底感到无比幸福!我两个儿子在我生日那天也特意为我安排了祝寿活动,星级酒店的丰盛菜肴、孙子捧出的大蛋糕、儿孙们美好的祝福语和他们一起用中英文唱的生日快乐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一切是那么的温馨浪漫!席间,儿媳们多次说:"妈妈,你多吃点,吃了是消费,吃不了是浪费啊!"我说:"年  相似文献   

6.
"听人说上了年纪就不盼着过年,可我就很盼着过年哩。"笔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说此话时,就像一位大孩子那么天真。老人名叫苏琼英,是海口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的老居民。老人今年80岁,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已有10多年了,是社区的一名空巢老人。"‘女儿’都已经把年货准备好了呢!"老人口中的"女儿"名叫何仁芳,大家都喊她阿芳,就是她平日里照顾老人生活起居。阿芳40多岁,是社区附近的下岗工人。"两年前,居委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公益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6,(3)
正闫端林,1919年生,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6期15总队毕业生,现年96岁,住在河南叶县沈湾村里。我专程去拜访他的时候,老人正静静地坐在自家院子里纳凉。如果不是几年前被平顶山的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寻访到,很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抗战时期曾经是国军一位少校营长呢!我是跟随平顶山志愿者"龙哥"等人一起来的,之前并没有通知他们家里,因此闫老完全不知道我是谁,而"龙哥"他们则是这里的常客,显得非常熟  相似文献   

8.
凌君 《台声》2001,(11)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老人称作“银发族”。多好的比喻啊,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颐养天年,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颇有启示性:“银发族”…  相似文献   

9.
正天刚亮,70多岁的宁惠芬就扛起扫帚出门了。多年如一日,她和村中老人组成了"老人清洁队",义务为村里的公共场所保洁。在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像宁惠芬一样经常"收拾"村庄的老人有30多个。他们主动"承包"了村道、广场、公厕等村中公共场所的清洁工作。  相似文献   

10.
节日送温情     
<正>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女大学生江雨佳来到了七位孤寡、空巢老人身边,帮助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江雨佳说:"许多孤寡、空巢老人平时守着老宅,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困难与孤独陪伴着他们。春节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我希望陪老人们欢度春节,把家人般的温暖送到老人的心里,让欢笑围绕在老人们的身边。"从除夕到初六,江雨佳与老人们欢乐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一点点温馨     
这天吃过午饭,又该是我到敬老院去看看老人们的时间了。也许是那一份难免的孤寂的缘故吧,老人们向我投来的照例是不无感激的目光。我刚到敬老院不大一会儿,便见前后七、八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不容我定睛细看,便听到前面的老人正和他们打着招呼,听来挺亲切的。原来,这是镇上的一群理发的个体户,今天是他们为敬老院义务理发的日子。老人们似迎接贵客一样的把他们迎至各自的房间……这群年轻理发师傅的到来,使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他们自身的存在。时下正是腊月中,在这样的理发生意的黄金季节,人们都恨不能摇身变出几个…  相似文献   

12.
黄丹  杨赞 《当代广西》2014,(10):40-41
正温暖是什么?对独居老人欧瑞莲奶奶来说,温暖是寒冬里义工们为她肿胀的腿脚涂抹药酒时升腾起的内心温度;对生活贫困的陈伯来说,温暖是身边有义工围绕,听他吹笛、念诗;而对义工来说,温暖是他们为独居老人打造一座"亲情"陪护的温馨港湾,是他们帮助那些被生活折磨的人们时,大家回馈予他们亲人般的真挚依恋……加入义工组织5年多,一直在"助人"的道路上奔走,义工的生活让53岁的钟秀珍感到生活充实而温暖。退休后,钟秀珍到南宁陪女儿读书,生活很单调。在表妹的引荐下,2009年她加入八桂义工组织,从此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下满的围棋     
《创造》2016,(6)
正公园里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感到不耐烦。第一位老人说:"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们在下棋?我们一招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们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旁边的老人起哄:"拿自己比林海峰?"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他们普遍存在着生存压力大,生活水平偏低,心理负担重,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多,看病问题较突出等诸多问题。我国农村传统的供养老人方式——家庭供养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完善和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已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一)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  相似文献   

15.
在尉氏县朱曲乡毛寨村,有一位青年朱建云,赡养了五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并供养着三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妹妹。为了他们,他牺牲了爱情;为了他们,他曾经放弃了工作……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面对几位重病的老人,朱建云从未嫌弃过他们,也从未有过怨言,他说,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我的老人,我的爹娘……  相似文献   

16.
<正>"人人都会变老,我没有能力改变自然规律,但我可以做到的是尽心尽力将他们照顾好,让他们活得有尊严。"一位普通的护理员,以女性独有的坚韧和温情守护着这个特殊大家庭里的每位老人,以默默无闻的奉献、超出血缘的亲情营造了福利院老人们的幸福生活。她,就是陕西省安康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何婵。安康市社会福利院坐落在中国最美丽乡村平利县琵琶岛的入口处,每当入夏时节,岛上的荷花竞相开放,  相似文献   

17.
何道祥 《公民导刊》2016,(11):31-32
正巫山县人大常委会干部何道祥被派驻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村子,帮助五保老人建起了新房,并引发网友捐助床具、炊具等,完全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说实话,接受扶贫任务的时候,我有些不以为然。以为扶贫就是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当真正沉下去、融入老百姓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扶贫就像"探亲"一样,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做不完的事。抽叶子烟的老人哨路村距离县城十多公里。近年来,随着巫山神女峰机场路穿村而过,村里  相似文献   

18.
<正>邻里之间吵架了,哪家有人生病了,下雨天公路堵车了……这时,她们出现了——30出头的李远梅是合川区双凤镇苑花村7社的村民,镇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平安大嫂"。她个子不高,但看上去颇有灵气,语言表达相当流畅,"我门这个村有不少空巢老人,他们中间如有人生病了,我就帮忙拿药,哪家停水停电了,我就和我老公一起给他们帮忙。嘿嘿,我是‘平安大嫂'嘛。"  相似文献   

19.
正5月10日晚7点多钟,当董秀英老人一踏进南京的家门时,久久地握着专程从300多公里外的宝应县护送她回来的李锦华的手,开心地说:"在宝应,你这个‘儿子’对我十分照顾,让我吃好玩好,这辈子遇到你是我的福气,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去宝应住上几天。"一位是南京市民,一位是宝应县小官庄镇敬老院院长,本来天各一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缘何成为相处融洽的"母子俩"呢?这还得从30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我的新年愿望,是建一座"花园式宾馆式"的敬老院,吸引更多老人住进来,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十九大代表、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殡葬服务业全年无休,春节轮到我值班,我必须坚守岗位。虽无法回家过年,但我不觉得孤单。有很多像我一样因工作无法回家团聚的同事,在各自岗位上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