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据公安部透露,1989年,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的比率和绝对人数,都是1983年“严打”以来的最高值。社会各界呼吁:拯救失足青少年,保护青少年,使他们健康成长。 面对青少年犯罪日趋严峻的形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的有关专家提出了拯救青少年,保护青少年,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市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1985年,青少年犯罪问题更加突出。据调查统计:1984年,全市查获案犯中,青少年案犯占百分之七十一,而1985年1—9月,全市查获案犯中,青少年案犯已占百分之八十,1985年1—9月,全市二十五岁以下强劳青少年已占强劳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1985年1—9月,全市二十五岁以下劳教青少年已占劳教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五。为什么我市青少年犯罪问题如此突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哪些,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1985年十月,我们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先后通过开座谈会、书面问卷、个别走访、提审案犯、抽查案卷等方法,对全市1985年1—9月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和目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各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认真的、详细的研究,不仅研究青少年违反犯罪发生的原因、特征及其规律,从其中找出违法犯罪的对策,而且还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问题;不仅研究已经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而且也研究正常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及其对问题行为的认识与态度。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青少年对不良行为的认知、容许,一直到内化为本人的态度和外显行为,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中学生对不  相似文献   

4.
继华东、西北、西南政法学院之后,北京政法学院于一九八二年九月七日成立青少年犯罪研究室。鉴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早自一九七九年下半年起,北京政法学院就有一些同志从事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北京政法学院一九八二年九月四日院长办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现象,不仅有违法犯罪人员主观上的原因,而且有复杂的社会原因。由于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題必须从各方面着手,实行“综合治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预防、减少违法犯罪、以致最终消灭犯罪的根本保证,它为实行“综合治理”方针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党中央一九七九年批转“关于提請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題的报告”下达以来,由于全党重视,各方动手,标本兼治,积极进行综合治理。上海市的青少法年违犯罪现象正在好转。据公安部门的资料:一九八  相似文献   

6.
正气之歌     
她不是派出所民警也不是刑警队侦察员。她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位普通的公共汽车女乘务员。从一九八二年开始,两年多来,她以对乘客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把在公共汽车上扒窃犯罪的八十名歹徒擒获归案,收缴赃款二千多元,使乘客避免损失七千多元。同时,她还教育挽救了一批失足青少年,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斗争中,谱写出一曲正气之歌。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成长环境之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滨 《瞭望》2004,(19)
本刊独家披露:中央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最新部署—— 公安机关与学校密切配合,严厉打击抢劫、伤害、敲诈勒索等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并组织精干力量专门负责对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刑事案件的查处;共青团、工商、文化、建设、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预防青少年犯罪,清理整顿学校及周边的非法娱乐场所和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治理学校及周边乱搭乱建、乱摆摊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议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咎淑珍预防青少年犯罪,是要将预防工作做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或将违法犯罪消除在荫芽状态。此项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伟大工程。我国从古至今都讲“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可见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事半功倍,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大家在谈论或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題时,都毫不犹豫地、习惯地使用着“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查看各处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统计,或是阅读各人所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章时,我们就会遗憾地发现,原来大家所遵用的“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却是各怀己见,各执一端,很不一致。例如:在确定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界限上,标准不一。关于青年的最高年龄,有的定为二十五岁;有的定为二十七岁;有的定为二十九岁;有的定为三十岁。关于青年的最低年龄,即少年的最高年龄,有的定为二十岁;有的定为十八岁,有的定  相似文献   

10.
原因论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国开始青少年犯罪研究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存在,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社会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什么会大幅度上升?它又有哪些特点?如何处理这些违法犯罪者?又怎样从全社会来预防犯罪问题?等等。鉴于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立场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解释就不一样。例如,近年来,在某些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文章中,就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有些甚至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散布,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青年研究》1982年第9期的《人性异化与青少年犯罪》,1983年第6期的《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的两点商榷意见》,1983年第9期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  相似文献   

11.
最近,天津市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召开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年会。陶毅民同志任会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张黎群同志到会祝贺,并讲了话。这个学会的任务是;从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青少年犯罪的群众性学术研究活动,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当好参谋,为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理论根据和实施意见,同时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犯罪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丛文辉同志关于《“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的文章。读后,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不是法律概念,首先涉及到对“青少年犯罪”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概括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以后,形成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所以能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被  相似文献   

13.
情况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低年龄化”则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了这一特征。例如,我国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少年犯罪一般是从16岁开始,而现在,从11、12岁就开始有劣迹,13、14岁就走上社会进行犯罪活动,到15、16、17岁已形成了犯罪的小高峰。如果将有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和只因未到负刑事责任年龄不以犯罪论处的人数计算在内,其违法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这说明我国的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趋向于低年龄化。在国外,瑞典一位犯罪学者将青少年犯罪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较为突出。仅以四川达县为例,1995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8.7%,比例相当高。这表明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很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发展趋势的考察 (一)从家庭环境来考察 实践证明,在健全和睦、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其子女很少有劣迹;相反,则可能成为孕育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目前,有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正实际存在或潜伏着危机。一是独生子女的增加,不少家庭对“小皇帝”,溺爱娇纵,使子女渐渐养成自私任性的坏习气。二是有的对子女简单粗暴,“棍棒式”教育仍很普遍。孩子做错事,动辄打骂,甚至一气之下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的社会犯罪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危害作用。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有关部门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进一步深入开展这项工作中,我们认为如何对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原因进行系统地、规律性地概括是提高这项研究工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犯罪作为一种违反国家法律的非规范化行为是与人的社会行为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这也就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全面地分析并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  相似文献   

16.
鲍雪梅 《学理论》2014,(32):243-244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对"问题学生"成因及如何关怀"问题学生"、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研究探讨,旨在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创造教育转化的沃土,解决"问题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于1987年1月在北京举行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黎群会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何建章同志到会祝贺,表示对学会工作将给予大力支持。这是学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一次重要的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87]1号文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精神。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于学会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张黎群同志所做的学会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在肯定学会成立4年多来,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  相似文献   

19.
A:嫉妒动机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当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犯罪率都在直线上升,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严打”以后我国及我们浙江省青少年犯罪又趋上升状态。从全国来看,25岁以下的青少年案犯占查获案犯总数的比例是:1985年为71.3%,1986年为72.5%,1987年为74.3%,1988年青少年犯人占全国在押犯人的80%。从我省来看,青少年案犯数与全部刑事案犯罪总数的比例,也由1983年的62.9%,上升到1987年的71.93%,1988年竟达74.8%,1987年全省抓获的青少年案犯比1986年上升15.7%,使青少年案犯总数与青少年总人数之比高达万分之十三点一,1989年上半年全省共判处青少年罪犯6083人,又比上年同期上升69.4%。  相似文献   

20.
流动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体,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开展流动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意义重大。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流动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流动青少年在依恋和信念两个层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本地青少年,而二者在承诺和参与两个层面则无明显差异。基于此,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提出预防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