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本文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对是否有必要在我国物权法中确认居住权制度及居住权能否融入现有制度框架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还就居住权的特点、居住权的取得和消灭、居住权的效力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协调了《民法典》中所有权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解决了《民法典》中所涉的居住问题.《民法典》居住权制度发挥着社会保障、经济促进和伦理价值稳固的重要社会功能.在居住权制度的社会功能中,既包含因居住权的立法目的 和制度设计而具备的直接功能,亦涵盖其与其他制度对接而衍生的间接功能.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满足社会住房需求,首次于我国创设居住权制度,并对居住权进行了法律上的定义.然而,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不系统性和现行法律不完善性,导致无法对我国居住权制度下"使用"一词的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和限制.当前不仅需要明晰"使用"与"收益"的界限,还应明确使用房屋的主体范围以及居住权人使用时应履行的义务.据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历史悠久的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和人役权体系加以分析与归纳,以对我国居住权制度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居住权探析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本文根据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就居住权是房屋这一财产在财产体系中的地位提高的必然反映、居住权有利于提高房屋的利用效益、有利于发挥家庭职能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在我国物权法中确认居住权这一物权形式的必要性。因此,设计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居住权制度,是制定我国未来民法典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5.
论居住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要不要在未来的物权法中规定居住权问题是当前物权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居住权制度来源于罗马法,广泛应用于大陆法系的民法典,然而从居住权的性质、适用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来看,我国并不适宜引进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居住权     
关于居住权,我国学者早有论述,但我国民法中却没有规定居住权制度。居住权是居住人对他人所有的住房以及其他附着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乃至收益的权利,是为了特定人的利益而设定的用益物权,具有无偿性、长期性或终身性。居住权制度主要包括老人的居住权和离婚妇女的居住权。基于这两种人群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为了保障其基本生活,有必要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治迈向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渐进和完善.该制度源于古罗马时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弱者利益.把居住权写入《民法典》体现了我国法治领域兼容并蓄的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用益物权,改变了历史中只存在地役权没有人役权的局面.然而,法律条文规定的还比较简陋,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例如,居住权的...  相似文献   

8.
当今,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非所有权人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方面的权利备受关注.实践中出现不少利用遗嘱、合同等方式来设定“居住权”的情况,可见,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来设立居住权,试图使与其有特定法律关系的特殊群体有房可居.我国法律没有赋予居住权物权的效力,使其仅仅停留在债权保护层面上,不能充分保障非所有权人对其房屋的居住权利.通过对非产权方配偶的居住权问题、丧偶时生存配偶的居住权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保障社会中特殊群体的基本生存利益,维护家庭的稳定及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居住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在我国历经坎坷,《物权法》虽未能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颁布,终让居住权制度的设立尘埃落定。居住权的设立有助于化解特定群体的居住困境、充分发挥住宅效能、缓和物权法定主义、满足司法裁判需要,但《民法典》仅用6个条文对居住权进行规定,难以实现居住权的设立目的,其对居住权的设立对象、客体范围、居住权人的优先购买权、保管维修义务和权利行使的限制未能予以明确,在保障居住权利的同时,对所有权人的权利保障有所缺漏,应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权法草案的颁布和征集意见,社会各界对草案中涉及的“居住权”展开了大讨论,而今年,随着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高速增长,房价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购房者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因“一房难求”或者成为“房奴”等现象,更将城镇居民的居住权,推到了风口浪尖。本文针对居住权从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展开论述,从其本质、定义、功能出发,以探求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百一十六条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享有自治权,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此称为自治立法权。根据《刑法》第九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对刑法的变通或者补充权,此称为变通权。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此称为法律保留原则。上述规定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自治立法权和变通权之间的关系,二是变通权是否违背《立法法》的法律保留原则。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自治立法权的法源根据是宪法,而变通权的法源根据首先在于法律(还可能包括行政法规),其次在于宪法。在法律的层次内,二者可以是统一的,在行政法规的层次内,二者是分离的。变通权的规定并不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原因是根据宪法规定,自治立法权中包含了变通权,此种变通权在法律的授权内具有独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立法解释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立法解释,不仅是发展、完善刑法立法的重要方式,也是沟通、联接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的桥梁。而我国刑法立法解释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显消极滞后,亟需改进和完善:应提高对刑法立法解释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解释机构建设,提高立法解释的质与量;改革刑法司法解释制度,建立以法官适用解释为主体,以最高司法解释为补充的司法解释体制,使之与刑法立法解释相协调;促进我国刑法学派的形成和刑法学理解释的繁荣,从而推动刑法立法解释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规定男性的性权利,因而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作为基本的人身权利,男性性权利应该与女性性权利一样受到同等保护。男性间同性强奸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鉴于其高发性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应该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例,将男性间的同性强奸行为纳入强奸罪的规制范围,并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学会发布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8年)》中把立法工作作为开篇之作进行总结,足以说明立法工作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仅对《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8年)》中的立法工作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透视2008年我国立法工作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设定的承包人优先受偿权既不是留置权 ,也不是优先权。笔者认为 ,应将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界定为法定抵押权。因为 :第一 ,承包人优先受偿权与法定抵押权属于同一种权利样态 ;第二 ,在我国现行民事担保立法体例框架内 ,承包人优先受偿权只能为抵押权的一种 ;第三 ,考察《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立法过程可知 ,本条自设计、起草、讨论、修改、审议直至正式通过 ,始终是指法定抵押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相关规定,对该制度中的拾得物归属、报酬请求权、费用偿还请求权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评析,指出了几点《物权法》对该制度的完善,并提出了自己对拾得物遗失制度的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社会有关船舶优先权的法律适用规则主要有适用法院地法、适用船旗国法、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等几种立法司法实践。本文对这几种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了理论评析,建议中国《海商法》做出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城市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长,使得车库日益成为居民的稀缺资源。车库所有权在实践中颇具争议,《物权法》对车库所有权的归属界定存有立法缺陷,在司法实践中不具有操作性,为此特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这对理顺产权关系,使法律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可以正确地规范人们的财产关系,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务员惩戒制度,中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但与德国《联邦惩戒法》、《联邦公务员法》中的相应制度安排相比,中国目前的规定较为抽象并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针对公务员在惩戒程序中的部分基本权利,例如查看档案权、参与调查权、委托律师权等,《公务员法》均未作出规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制度下的公务员在程序中的角色过于被动,几乎无机会主动参与调查环节。为了确保被惩戒公务员合法权利的保障并提高整体程序的客观性,可考虑将德国法律中部分具体权利保障制度纳入到《公务员法》今后的修订范围当中。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势在必行。我国行政程序法立法即将启动。探讨行政程序及行政程序法制化的功能、各国行政程序法立法的历程及启示,有利于讨论我国在行政程序法立法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立法原则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