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对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进行回顾,论述柬埔寨与中国的关系及两国经贸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墨关系研究是中拉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其独特性不仅在于墨西哥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文化传统等诸多要素在拉美地区具有的鲜明特性,而且在地缘政治经济上还涉及墨美之间存在的既复杂又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由此,中墨关系研究中提出了“美国因素”的命题.墨西哥是拉美最早向中国释放建交试探政治信号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墨—中友好协会的成立、民间交往的扩大、半官方接触的出现,都是中墨关系发展中的重大突破.然而,墨方一直“估量”和“盘算”发展对华关系的利益,实际上它较为看重对华商品出口的经济利益.尽管墨西哥政府多次试探与中国建交,但传递的政治信号极其微弱,两国政治关系并未出现根本性突破.  相似文献   

3.
农业、制衣业、旅游业和外国直接投资等四大因素对柬埔寨经济影响明显。柬埔寨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共存,中柬合作面临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墨关系研究是中拉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其独特性不仅在于墨西哥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文化传统等诸多要素在拉美地区具有的鲜明特性,而且在地缘政治经济上还涉及墨美之间存在的既复杂又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由此,中墨关系研究中提出了"美国因素"的命题。墨西哥是拉美最早向中国释放建交试探政治信号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墨一中友好协会的成立、民间交往的扩大、半官方接触的出现,都是中墨关系发展中的重大突破。然而,墨方一直"估量"和"盘算"发展对华关系的利益,实际上它较为看重对华商品出口的经济利益。尽管墨西哥政府多次试探与中国建交,但传递的政治信号极其微弱,两国政治关系并未出现根本性突破。  相似文献   

5.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极力拉拢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国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1954年中印、中缅两国总理互访就是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举措。在互访过程中,中印、中缅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领导人着力消除了印度、缅甸在华人华侨、边界问题、亚洲国家共产党以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上的疑虑和担心,从而促进了中印、中缅两国关系,巩固了亚洲国家的中立倾向,为亚非会议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缅甸与我国山水相连,发展同缅甸的关系符合我国的对外政策,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缅关系得以顺利稳步发展,是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的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的"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中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根据其特点,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缅中关系得到进一步增进的同时,开始出现疏远的迹象,而缅印关系则明显增强。显然,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给我国西南周边安全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此外,缅中边境毒品走私依然形势严峻,云南出现边民外流缅甸现象,都是影响我国西南周边安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文化外交。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着近四百年的交往史,文化交流更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擦出新火花。实践证明,文化外交在巩固中俄两国高层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非常高兴主席先生给我提供这个讲坛来对一些问题发表看法.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示最深切的谢意,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和举办这次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  相似文献   

13.
越南和印度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并将这种良好的双边关系视为传统友好关系。越南革新开放以来,越印关系又有新的发展,最终演进到战略伙伴关系。根本原因是两国在外交战略的选择上有共同的需求:都希望借重对方的力量来达到制衡大国的目的。笔者认为,越印关系就是一种有实用目的的制衡外交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4.
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战略与大国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娜琳 《东北亚论坛》2004,13(1):82-87
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 ,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 ,制定了均衡发展与中俄两大邻国关系。同时 ,发展与美日等西方大国关系以及立足亚太地区的“多支点”外交战略。目前 ,蒙古国与南北两个邻国建立了蒙中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和蒙俄睦邻传统伙伴关系 ,与美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与日本确立了综合性伙伴关系。蒙古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均衡关系 ,其意义在于 ,保障国家的独立、安全和未来发展 ,扩大自身活动空间 ,提高其国际地位 ,而且利用与大国的均势平衡使其相互牵制 ,以便从中获取更多利益。  相似文献   

15.
自1920年代起,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朝鲜和越南的共产主义运动即互相交织并连成一片。东亚三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促成了南北两个跨国革命区的形成,本文探讨的即是1945年至1950年间南方中越边境跨国革命区形成的条件、中越双方合作的方式,以及1950年前与1950年后中越同盟关系的区别。学术界对于1950年后的中越同盟关系已多有论述,但1950年前中共与印支共之间的合作则未引起同等重视。1950年前的中越跨国革命区值得探讨,一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越革命同盟关系实际上是第二次国共内战和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延伸,也是这两场战争的连接点。这种联系突显了这两场战争的国际性,进一步证明第二次国共内战和第一次印支战争都是与冷战密切关联的热战,中越跨国革命区因此成为冷战初期的一个地方热点,并代表了国际冷战的一种地方形态;二是因为这一阶段两党之间的合作为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期的中越关系奠定了基础。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共不仅得到了苏联共产党和朝鲜共产党的支持,也得到了印支共产党的援助,中共对于胡志明和越南革命运动的支持也是从印支战争爆发之日起即已开始,1950年后只是扩大了援助的范围,并提高了援助的规模和合作的级别。1950年前两党关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也将在1950年后重复出现并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李文俊 《东南亚》2010,(1):28-32
冷战时期,随着外交和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澳大利亚对东南亚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东南亚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重要性不断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通过几次政策调整,最终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双边安全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策,亚太成为澳大利亚外交和安全的新中心。  相似文献   

17.
What is citizen diplomacy and how do we assess its significance? Thes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because of the recent upsurge in international activity of this kind, and because how we answer them says a great deal about how we do IR. By examining citizen diplomacy in Duluth, Minnesota, this paper offers a typology of citizen diplomats organized around the ideas of who or what they are representing and to whom. A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itizen diplomacy is a more difficult problem since individuals tend to generate a priori answers to it based on our respectiv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to IR as a whole. A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e paper proposes a diplomatic approach which focuses on bo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ces to one another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which diplomats have to maintaining the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make such relation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8.
吴蓓 《东北亚论坛》2007,16(2):116-121
中日交涉自“九.一八”开始就以各种途径、不同形式在进行,张群因早年留日,与日本渊源较深,为蒋介石所倚重,负责调整中日关系。华北事变后的中日交涉,是抗战正式爆发前中日间最后的较量,张群在与日方的周旋与应对中,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9.
经济外交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共同获取正和经济利益、化解地区内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从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实践着手,分析其对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构建中国和谐周边的作用,并探索性地指出中国在对东盟实施经济外交过程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