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家。他生活在社会处于纷乱的春秋末期。他胸怀大同思想,崇尚社会民众的安定和繁荣,关心人民的疾苦与乐业,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为本,以德治天下,并从政风与民风一致的角度来考虑端正社会风气问题,孔子的德政思想今天对我们仍有一定借鉴启发意义。一、提倡“正名”以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孔子是推崇上古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德政传统和社会制度的。西周的统治者推崇的是“敬德保民”。“敬德”,就是要求统治者要认真推崇德政,以德劝民行事,关心民众的生活与疾苦。“保民”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整顿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对官员的监管体系,除了法律监督,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言行进行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意在说明社会的政治礼法是从最高的“道”即“自然”中派生出来的,是“朴散”后的结果,所以统治者只要从“自然”的原则出发来治理国家,就可以高枕无忧而不被累,放任于下而不被欺。由此对自然与名教之所同进行了肯定。是之谓正题。竹林时期,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认为自然与名教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主流学说,规约着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走向,迤逦至宋代,形成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其“合理内核”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以德治国”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性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因此,“以德治国”必须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建设。应该清醒地看到…  相似文献   

6.
君主受命于天以治民,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贯思想。所以尽管孟子就此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可历代帝王中公开上逆天意的无几,下失民心者却大有人在。偶有既“敬天”又“恤民”的皇帝,就是百姓的万幸了。明太祖朱元璋即其一。“民者,国之本也”,“凡  相似文献   

7.
唐中宗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一座碾房,官司打到京城所在地长安的雍州。雍州,相当于现在我们北京市的西城区或东城区吧。碾房呢,一种用水作动力的粮食加工设施。武则天皇后的亲生女、当朝皇帝的亲妹妹,看上这样一座碾房,取之还不容易?但就有不信邪的,就敢于拿起统治者赋予的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统治者打官司。敢与太平公主打官司,这在长安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地方官谁敢接这样的案子?然而,雍州负责司法的司户参军李元的顶头上司,他找来李,命他赶快改判。不料这李元不吃那一套,而且不说还好,越说态度越强硬,竟在判决书上写上“南山可…  相似文献   

8.
“政府角色到底如何定位 ?”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府论者强调“政府越小越好 ,政府应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尽量减少干预市场和社会的运行”。以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政府论者则看重“国家的团结和强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认为“国家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出于个人目的的结合 ,而其本身就是目的。”而凯恩斯主义又主张“现实中市场机制的失灵 ,必须由政府干预来替代 ,政府应该对经济体系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加以控制和管理 ,以促进经济增长。”哈耶克却又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  相似文献   

9.
《先锋队》2014,(33):4
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应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一旦举起,党就必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就必须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加强纪律建设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决不能视之为儿戏。自由主义是产生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土壤,严明政治纪律要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  相似文献   

10.
杨梅 《支部生活》2005,(8):26-27
昆钢第三炼钢厂青年炉长肖国昆今年才33岁,长得英俊却有些腼腆。他从17岁考入昆钢技校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要当一名合格的炼钢工人,为社会主义祖国炼铸钢铁的脊梁。他心里很清楚,钢铁的年产量和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一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解放前,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之所以常常挨打受欺,除了统治者政治上的腐败,  相似文献   

11.
在五十来天惊心动魄的政治波浪中,高校卷入那么多人,除与国际大气候有关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回顾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实际,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利用高等学府的讲台、社会主义的报刊及音像制品、出版阵地,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潮思想和宣传改革开放为名,极力美化资本主义,歪曲中国的历史,否定中国的现实,丑化中华民族,谁骂得越厉害,用词越尖刻,谁就成为“名家”、“精英”,在大学生中造成了极为  相似文献   

12.
官箴与座右铭洪家宁旧时的官吏制度中,有所谓“官箴”。据辞书上解释,最初的官箴是指百官对最高统治者的规谏和劝诫。但中国的皇帝,极少肯虚怀纳谏的,批评皇帝的过失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一不小心就脑袋搬家,因此后来的官箴专指官吏的行为准则,有的是皇帝亲手题著的...  相似文献   

13.
一、继承本固邦宁的历史传统 ,铸建殷实的群众基础自中国进入有国家的奴隶社会起 ,有远见、有作为的思想家、统治者 ,从历史的演变、政权更迭中 ,意识到人民的力量 ,提出民本思想 ,把民众看作是治国的根本、安邦的关键。早在夏商周时期 ,姜尚提出“庶民者 ,国之本” ,“军民之要 ,察民心 ,施百务”[1] ,否则“失其众而散”[2 ] ,并认为要做到“仁”、“义”、“道” ,爱民如子 ,使居民安居乐业 ,真正实现农工商国家“三宝” ,使他们“得其所”[3 ] ,以得民心 ,达到民富国强 ,这就要求统治者“天下者 ,务农桑 ,不夺其时 ,薄赋敛 ,不匮其财 ,…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它具有民主性的精华,“民本”的“民”指的是劳动者。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在于重视民众的历史作用,肯定“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现实,要求执政者与民同忧乐,要求统治者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因而它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5.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自觉遵守党纪的政治基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共产党员遵守党纪的政治基础和内在的动力源。党的纪律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在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上都必须符合党的理论路线和党的政治信仰的要求。理想信念越坚定,人生追求越高尚,这个“总开关”、“总闸门”掌握得越好,遵守党纪就越自觉,执行党纪就越坚决,维护党章就越有效。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政治繁苛提出的,目的是要统治阶级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顺民安民,使国家臻于大治。因此,老子“无为”主张的本身包含着积极“有为”的思想;“无为而治”,“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而“治”既是“有为”。老子的“有为”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为邦本、节俭治国、依法用刑以及权术谋国等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越是物质贫乏的地方,越能练就充实、稳固、强大的精神,这恐怕是王阳明先生给予后世的一个特别的启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以“经世致用、建功立业、修齐治平”为己任,说白了,读书就是要做官,否则,个人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两千多年,“官本位”是最高的价值尺度,不管是谁,只要是读书人,全都一样。毋庸讳言,这种价值观所包含的政治弊端、社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部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指导我们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 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统帅,是灵魂”,是“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特别在当前,越是经济发展,越  相似文献   

19.
《孟子·梁惠王上》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行于掌。”几千年前的封建统治者尚知爱护、安抚黎民百姓为安邦治国之道,而今天我们少数党员干部却想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视群众为草介,不惜以损害百姓利益、耗费国家资产来渲染自己的“政绩”,更有甚者,以种种欺上瞒下、违纪违法的手段搞“豆腐渣”工程和“形象工程”,以捞取向上爬的“政治资本”。例如,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云南某县政府领导违背民意,将划为一级文物保护的大批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民居夷为平地,建仿古商业步行街。这种不顾国家文物保护法…  相似文献   

20.
诗歌“讽谏信” 在我国古代,信访举报就有了雏形。据古文献记载,舜当部落联盟首领时,就设置了纳言官,让其深入民众,听取民众的讽谏。夏商周时,民众多以诗歌反映社情民意,对此,专门设置了采诗官。“以采诗献之,以闻干天子”。由此,涌现了无数篇诗歌形式的“讽谏信”,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侈腐化,举报贪官污吏欺压民众的恶劣行径。《诗经》里收集的这类诗歌,只是当时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