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秋丽 《学理论》2010,(5):21-22
本文以盐城市阜宁县几个村庄为个案,研究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情况,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知识缺乏;环境行为落后。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农村文化、加大物质投入力度、保障农民环境知情权四个方面来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根据“十五”时期环保规划框算,深圳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共需200亿元。政府财政投资为83.3亿元,资金缺口达116亿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融资渠道狭窄。现行环保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体制内的财政性融资、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投入比例相对偏低。二是融资机制落后。深圳环境保护的融资机制与经济体制极不相称,环保投入机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还是环保投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与我国经济体制高度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应着力从“提高认识,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健全载体;创新方式,注重实效;优化队伍,传承文化”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富民强省。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9)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考察福建省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规模、结构和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后该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要从加强省级财政投入力度、调节投入结构和强化投入监督体系几个层面解决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创新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以来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包办”的供给模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需求主导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而构建需求主导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要坚持两个方向:一要走民主化的路,这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制度;二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这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评估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在于保障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畅通表达;而农村公共产品评估机制则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决策、执行、管理提供专业的分析、评估,保证供给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不断扩大.从根本上说是体制机制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必须进一步确立强化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的制度规定.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与供给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组织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将数字化技术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机并深度融合,能够大力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推进农村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农村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使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农村社会化信息孤岛进行互联互通;二要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应用,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系统的数字化应用水平;三要发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数字化治理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四要优化农村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建设资金和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韩俊 《求知》2007,(10):13-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完善“少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逐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文权 《行政论坛》2009,16(6):67-72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先进、最活跃的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着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分布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而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服务机制的不完善是阻碍农村人才开发的关键原因。在实践中可通过拓展服务主体、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公共政策扶持力度、改革财政投入体制和完善人才市场等服务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叶建海 《学理论》2013,(4):98-100
城乡二元体制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使得基层的县乡政府负担了大部分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任务,这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根源。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要承担更多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责任。  相似文献   

11.
明确界定公共财政投入范围,构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等方面财政投入力度,缓解农村财政压力,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增强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社会组织在西部民族地区迅速发展,并在文化、教育、卫生、环保、扶贫等多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其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扶持政策、自身能力等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等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税费改革后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理论导刊》2005,(9):64-66
税费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依然存在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民负担的教育投入太重、教育财政体制与国家财政体制不相适应等许多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必须建立“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提高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拓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瑞娟 《理论探索》2006,(4):97-100
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为此,要在"保增长"中硬化环保投入机制,包括硬化各级财政投入机制,硬化典型奖励投入机制,硬化企业投入机制,硬化社会基金投入机制,硬化环保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条路子上不断开拓进取,使保增长与环保有机统一起来,"新山西、新基地"建设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王忠国 《行政论坛》2010,17(3):40-43
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说明我国行政不作为存在于执法、监管等各个环节,暴露了我国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严重问题。行政不作为的危害表现为:影响社会稳定,降低政府威信,制约政府职能运行和干扰责任政府作用发挥。其成因是:行政体制上——行政执法等部门利益驱动;干部制度上——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问责机制上——行政问责制不规范;社会监督上——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参与度不够。治理行政不作为的路径: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干部选人用人机制,规范行政问责制和加大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参与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社保改革选准攻坚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抓紧完善和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加大执法力度;同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样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究竟是什么样?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是…  相似文献   

18.
左信 《学理论》2014,(4):175-176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应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以改变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黑龙江省的重要嘱托和殷切期望。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是党中央赋予黑龙江省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全面深化农业与农村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从改革体制、完善机制、调整政策、健全体系、理顺关系、优化模式、修改法律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徐祥临 《求知》2006,(5):3-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此之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已经在2004、2005连续两年实施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的政策,深受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局面。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解决支持农村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问题。明确规定今后在财政上对农村的投入要“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深入分析党中央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经济投入。有人担心:减负已经减到了农业税全部免除的程度。2006年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加上千亿。后续的惠农政策还有多少?大量资金投入农村是否科学?等等。显然,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