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黎黎 《求索》2013,(11):144-146,149
选取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中的单音动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描写"借"、"贷"、"出"、"举"、"称"、"假"、"贳"、"貣"、"换"等9个单音动词在中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出中古时期"借贷"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了演变的机制:"出""换"、"举"、"称"通过隐喻的方式衍生出借贷义,而"贷"和"貣"通过转喻方式衍生出借贷义。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我们生活中,常会窜出一些以"裸"字修饰的新词,由于"裸"字与"风化"或者说与"八卦"有关,想必更能抓住大众"眼球",更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比如,"裸官"、"裸考"、"裸价"。  相似文献   

3.
隋金波 《求索》2013,(4):114-116
以往学界在解释老子的"自然"思想时,多以今论古,存在一定的疑误。实际上,对老子的"自然"思想,可作两个向度的诠释:一,"自然"指事物的本来样态或面目,有自然而然,自己本然的意思。二,"自然"以"道法自然"的思想为起点,体现了老子思想中遵循"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行为规范和实现"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命追求等"自然主义"的独特意蕴。同时,老子通过对"自然"的阐释,探讨了宇宙、人生以及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一种善利众生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4.
赵有田  刘静 《长白学刊》2013,(3):143-147
"双百"方针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党对"双百"方针的初步阐释,还不成熟,带有理想化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双百"方针的进一步阐释,既赋予了"双百"方针新的内涵,又对贯彻"双百"方针提出了新要求。党对"双百"方针的阐释,是我们理解和执行"双百"方针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放"不"鸣"不行,放任"放"、"鸣"也不行。要根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也是党刊工作的重点。以往我们强调"参政",因而在宣传报道"参政"上下了不少工夫。在强调"参政"的同时,加强"议政"、"立论",做到"参政"、"议政"、"立论"并重,充分发挥党员的专长和作用,广开言路,广开才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将是本栏目的侧重点。"参政议政"栏目是本刊的长期栏目、传统栏目,更要成为我们的精品栏目,更好地为我们的党员服务。  相似文献   

6.
徐小雪 《前沿》2011,(18):63-65
本文抓住"科学"这一关键概念,先从历史的维度,即自然科学的孕育、起源、发展来揭示"科学"的"人文"背景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然后从现实的维度分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发展,从而深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精神生活以及与此接近的诸如"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心灵"、"灵魂"、"人文精神"、"文化自觉"等说法,频频出现在我国报刊论著和大众传媒之中。昔日,谈论精神生活时,多半用古老东方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8.
关于“信息消费”生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宝洋  蔡东伟 《前沿》2009,(10):124-126
具体说明了"信息消费"以及"信息消费生态"的概念,在对" 信息消费"本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最后,针对"信息消费"生态价值异化问题,探讨了"和谐"视域下的"信息消费"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酒驾查处过程中,交警遭酒驾者不法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交警要善于分析酒驾者行为特征,在"选"、"观"、"控"、"查"、"测"、"扣"、"教"七字上下功夫,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查处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王斌 《求索》2010,(7):181-183
"古乐"之论即为儒家继承上古雅乐,使乐具有"先王之治"、"教化之功"之理论,"乐"的标准在于合乎上古律吕。"古乐"之论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为标榜自身的"正统"地位而采用的官方乐论,历代王朝往往根据这一理论来组织"礼乐"教化。"古乐"之论作为明代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贯穿明朝始终。但是,明代保守文人长期排斥属于"俗乐"、"今乐"范畴的曲体文学以及戏曲活动,使曲处于一个被压制的状态。然在"古乐"之论崇正、复古取向的影响下,明代曲论向"古乐"之论趋近,明人将曲与"古乐"的关系定位为传承关系,以《诗经》为曲体文学的源流,提高了曲在文学上的地位,从而弱化了"古乐"之论对曲学的钳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聂民玉  段红智 《前沿》2010,(20):24-27
孔子思想的主旨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本意就是"生生"。孔子针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即"臣弑君,子弑父",特别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着重窄化了"仁"的含义。实质上,孔子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仁"是孔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本体"即"道",那么,其"德"就是要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俗地讲,就是要注重自身心态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世态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区对"线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狭义上的"线民"即指台湾地区《警察职权行使法》及其《警察遴选第三人搜集资料办法》所创制的"第三人";而广义上的"线民"除了包括"第三人"以外,还包括刑事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中所规定的"检举人"与"咨询人员"。台湾地区警察遴选"第三人"的法律制度包括"第三人"的概念界定,遴选"第三人"的条件,"第三人"的权利与义务,警察与"第三人"关系的终止与继续遴用,对"第三人"所搜集的资料的研判与运用等方面,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线民"运用中无法可依的问题,这对推进中国大陆地区"刑事特情"工作的法治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任树民 《求索》2011,(8):179-181
寻绎屈原一生之行事,把屈原放在春秋战国之际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士志于道"这一"志道"固持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士志于道"的时代精神也显现于屈原身上。屈原一生所"志"之"道"是"美"之"政"的实现。对屈原而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是故,当屈原上不能实现"美"之"政",下不能退守,而以"道"自任又不能使之"独立不迁"的个体价值固持放弃时,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蹈死。  相似文献   

15.
李淑皎 《前沿》2013,(8):193-194
为了增进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高效性,提升"科研水平",对激励机制存有的问题展开分析,由抓好"激励规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把握"激励尺度"、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及完善"信息反馈"等入手,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于"十一五"来说,"十二五"是我们朝着发展目标出发的"下一站"。当全省、全国"两会"相继开过,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明确之后,国人的兴奋与期待如同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于是,一个个围绕"十二五"目标书写"区域符号",描绘"发展蓝图"的各种"版本"竞相催生,极是斑斓壮观。  相似文献   

17.
徐国超 《前沿》2010,(9):169-173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全国"两会"恰逢"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汇点。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代表们的"最热话题"。  相似文献   

19.
刘祝环  李永洪 《前沿》2011,(24):64-65
老子的"道"具有不可言说的至高地位,我们的感性不能直观它,这使得"道"和康德的"知性物"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老子的"道"是可以为我们所认知的,这一点又不同于康德的"知性物"。老子认为我们既不是用"心"来思维"道"的具体特征,也不是用感性来直观"道",而是用"心"来观照"道",也就是直观"道"。这样就和康德"智性直观"的概念有了契合之处,但不同的是,康德认为人类不可能拥有"智性直观"。  相似文献   

20.
董正奇 《前沿》2011,(7):152-155
村务契约化管理是对农村传统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农村治理方式从"人治"向"法治"、从"官治"向"民治"、从"无序"向"有序"的重大转变,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