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协同性地体现于犯罪行为无意识动机的各个方面。青少年犯罪动机包括意识的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的犯罪动机两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典型地体现在犯罪的行为动力中,它们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在多层面无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具体体现为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个动机成分。它们对于犯罪侦查、罪犯矫正与犯罪预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权力展示     
每个人都为自己保留宽恕别人的权力,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权力。按照自己所容许的宽恕行为去构造一种生活恐怕是令人惊奇的。偏执狂类型的人就是那种很难宽恕别人或者根本不会宽恕别人的人;那种长久斟酌的人;那种从不忘记什  相似文献   

3.
犯罪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病态的社会现象。因此,要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犯罪的原因,必须研究这个阶段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诸种矛盾。一、初级阶段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犯罪现象是由许多个体犯罪行为构成的。研究犯罪原因其实质就是研究造成人们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机所支配的,而人们的动机是由其需要所激发的。需要驱使人们趋向某个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指出,满足需要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因。“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犯罪学对犯罪人的假设是“理性犯罪人”,理性犯罪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是一种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理性犯罪人在动机冲突过程中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犯罪收益,二是犯罪成本,犯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犯罪动机的产生并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同犯罪收益成正比,同犯罪成本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浅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当前我国突出的犯罪类型,危害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特征是犯罪主体弱势性、犯罪动机报复性、犯罪行为攻击性、犯罪性质恐怖性和犯罪影响关注性;其生成机理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复杂的个体因素。科学防范、有效治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必须在案件预防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措施上下功夫,从而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杀人犯罪动机的系统推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判断杀人犯罪动机,通常是将现场情况和死者的背景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推论.有些杀人案件现场所反映出来的犯罪动机比较复杂,判别犯罪动机就比较困难,需要弄清杀人案件多种动机迹象形成的原因,分类分析甄别.侦查实践中见到的"四不象"案件的形成原因大致有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未完成、侦查人员未能查明案情和非常规动机杀人三种情况,侦查人员应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常规杀人犯罪动机,注意从各种非常规的杀人动机中寻求答案,并注意挖掘某些类型的非常规动机杀人案件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弑亲行为是青少年犯罪行为之一,也是社会伦理典范的表现之一。通过对16年间我国媒体集中报道的47例青少年弑亲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出生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同时又处于初、高中阶段的男性青少年是发生弑亲行为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弑亲行为出现低龄化趋势;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和网络成瘾是导致青少年弑亲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成熟,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意志非常坚定和明确。因此,要预防青少年弑亲行为,关键是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消除青少年弑亲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自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即: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卑感严重的人,其思维活动、创造能力和工作效率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和影响。在人大机关工作的干部中,虽然各方面都自卑的人比较少见,但是表现在某一个  相似文献   

9.
故意损毁文物罪的既遂形态是结果犯,即行为人不但要实施了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而且要造成文物损毁的结果,否则,不能构成本罪的既遂。行为人为了故意损毁文物,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能着手实施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未遂形态。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中止形态是指行为人在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文物损毁结果的发生。对于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一人着手全体着手";二是"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三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行为人先实施其他文物犯罪行为,后又对相关文物故意损毁的,如果不存在牵连犯和吸收犯的情形,一般应当以数罪论处。  相似文献   

10.
当代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种种因素之间通常都存在着复杂的有机联系。按照"犯罪原因结构"理论,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方面来对当代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网络犯罪罪因系统进行系统机制分析,有助于探明网络犯罪产生的原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对网络犯罪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及犯罪场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涉及机制性的问题。事实上,犯罪心理尤其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为方式和心理过程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网络犯罪的犯罪场分析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分析也是机制论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机制论是通过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来进行犯罪本体范畴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正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而我们,同属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懂得了个人幸福与国家梦想的关系,每个人心中又升腾起关于国家社会的梦想,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烧着这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与"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个人的,是国家的,更是民族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  相似文献   

13.
由于警察执法活动特别是案件侦查工作的性质与特点,需要从不同犯罪动机的表现特征角度去理解各类犯罪心理,这对于认识案件的发生原因与性质,分析犯罪动机对于犯罪行为过程的作为方式以及程度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根据犯罪行为发生动力倾向特征的不同,相应区分为单一型动机与复合型动机、渐变型动机与突变型动机、机遇型动机与转化型动机三种相互对应的犯罪心理类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与交流》2007,(2):41-41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组织信仰在美国已经风行15年之久。人们为何对它如此着迷,原因非常简单,每个人与每个企业都处在价值二元化的社会体系中,除了追求物质以外,还必须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信仰正是推动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相对剥夺感与“精英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犯罪"是指被社会视为"精英"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部分办事人员利用职业便利所从事的犯罪行为。"精英"本身掌握一定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因而容易产生与周围人群比较的心理。当某些利益他们以为本该得到而没有得到,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从事谋取财富、权力和声望利益的犯罪行为。防控"精英犯罪",应该倡导公平理念和落实公平制度,消解其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16.
"清官情结"作为君主与人治情怀的浓缩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挥之不去。但以现代社会理念来看,"清官"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民主情结"是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建构"民主情结"就是依靠人民自己、坚持依法反腐和奉行权力制约,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交车纵火案成为继持枪抢劫杀人之后又一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典型。全力维护公交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严打严防公交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该类犯罪的特征是在主体上"去组织化";行为方式"极端暴力",且易被复制。它不仅危害公共安全,更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究其原因,既有犯罪行为人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社会环境的原因。只有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统筹协调才能维护公交安全,确保市民平安出行。  相似文献   

18.
郑民生故意杀人案之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为关注。当前我国处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多发期,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在犯罪人、被害人、行为方式、危害程度上都不同于一般暴力犯罪和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极强、犯罪手段残忍、犯罪人心理异常、被害人群特殊、犯罪后果严重、示范效应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防控这类犯罪的艰难性,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以减少这类犯罪的多发。  相似文献   

19.
分析判断杀人犯罪动机 ,通常是将现场情况和死者的背景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推论。有些杀人案件现场所反映出来的犯罪动机比较复杂 ,判别犯罪动机就比较困难 ,需要弄清杀人案件多种动机迹象形成的原因 ,分类分析甄别。侦查实践中见到的“四不象”案件的形成原因大致有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未完成、侦查人员未能查明案情和非常规动机杀人三种情况 ,侦查人员应打破思维定势 ,不拘泥于常规杀人犯罪动机 ,注意从各种非常规的杀人动机中寻求答案 ,并注意挖掘某些类型的非常规动机杀人案件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单位犯罪已成为经济犯罪中的一股浊流。在一些地方,单位行贿、受贿、偷税、制假、诈骗等犯罪屡见不鲜,但真正受到惩处的却很少。据笔者统计,某市两级检察机关1996年至1997年两年间共查处经济犯罪案件215件,其中单位犯罪仅9件,只占4%,移送人民法院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3件,占1.4%……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对单位犯罪惩处不力,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人不仅不能正视这一犯罪行为,反而认为其犯罪的动机是好的,即不是为个人,而是为"集体",不是为谋私,而是为单位谋利益或为"地方经济"谋利等等。原丹东市市长常义因纵容、支持走私犯罪而被判刑时,除了其本人大声喊冤外,也有人认为常义"没有把钱落入个人腰包,不该判刑"。在这种"为公不受罚"的错误观念引导下,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