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缅甸军人与政治关系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1948年1月4日独立至今的68年间,缅甸军人直接掌权或由其扶持的政党执政的时间共约56年。2015年11月8日,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军方扶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惨败。2016年3月30日,民盟资深成员吴廷觉总统领导的新政府宣誓就职,取代退役将领吴登盛领导的巩发党政府。缅甸军人长期直接或间接执政的历史暂告结束,这是缅甸民主转型的里程碑。但依照缅甸宪法,军人仍保留诸多权力,是与民盟政府并立的另一权力中心,军人与民盟政府关系好坏将是影响缅甸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缅甸军人完全退出政治尚需时日,不排除其再度干政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缅甸的军人政权是当今世界寿命最长的军人政权之一.缅甸的军人政权缘何能长期存在,一些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解释.本文认为,一些西方学者对缅甸军人政权长期存在的内因的分析,多数观点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其关于外因的说法则值得怀疑.本文指出,一些西方学者将缅甸军人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外部原因归结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尤其是中国的支持,这是不切实际、带有政治偏见的.尤其是他们对所谓"中国在缅甸的战略利益"的种种猜测.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  相似文献   

3.
自从1988年缅甸军人新政权上台以来,欧盟对缅甸的立场和政策具有多元性并兼顾平衡的特点,既有制裁措施,表达对缅甸军人统治的不满和批评,亦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协助缅甸发展社会经济;同时还在亚欧会议和欧盟-东盟会议框架下与缅甸政府保持接触.总之,欧盟对缅甸的政策受到其利益与国际危机处理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缅甸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惊奇的眼光突然间降临到缅甸身上:缅甸会不会是东南亚另一只经济小虎?资源丰富的缅甸如今对外国企业非常友善.人权组织可能会刁难那些同一个不合心意的军人政权进行交易的外国人,但企业家们却担心错过正在迅速成长的商机.西方国家认为,缅甸孤芳自赏的经济繁荣实际上是短命的;不喜欢军人政权的反对者坚持认为,缅甸的经济成功是假象;国际货币基金的报告称:缅甸只有军费不断增长,外国投资并没有增加.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只能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5.
陈宇 《当代亚太》2021,(2):109-156
自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缅甸便致力于走议会制民主政治道路,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纵观缅甸跌宕起伏的政治发展进程,其命运始终与军人集团紧密关联,军政关系是直接决定缅甸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军政关系既是塑造缅甸政治结果的核心机制,也是理解其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密钥.在1988年"缅甸之春"之后,军人集团开启了"渐进性脱离"模式的政治民主化转型,军人集团全面领导、设计和构建了"有纪律的民主"这种具有缅甸特色的政治体制.事实上,缅甸"有纪律的民主"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西方式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兼具威权统治方式与民主政治规则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构建"有纪律的民主"这种特殊"混合政体"的根本目的是要继续维持自身对国家的领导,其缘起、形成及建构与缅甸的军政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有纪律的民主"也是缅甸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文章通过结合军政关系来理解缅甸在1988年后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机制,这将丰富对于军政关系、"混合政体"及军人政权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益于认知当代后发国家自主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和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6.
影响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政治势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晨阳  陈茵 《当代亚太》2006,42(4):19-26
军人及其所控制的政治势力、民盟及其支持者、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党在目前缅甸的社会结构中呈三足鼎立之势,但军人占绝对优势,而且后两者不具备取代军人主导缅甸政局的能力。外部势力对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很大,但在对缅政策方面,中国、印度、东盟不会采取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全一致的行动。因此,相当长时间内,军人将继续直接执政或在幕后主导缅甸政局。  相似文献   

7.
民族问题导致的60多年内战和军人政权统治的弊端使缅甸成为东南亚国家中最大的难民输出国.由于地缘上毗邻缅甸,泰国成为缅甸难民最主要的收容国.然而,缅甸难民问题给泰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了泰缅两国关系.从解决前景看,泰国境内的缅甸难民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依赖缅甸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民族问题的懈决.  相似文献   

8.
军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人政权,这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据统计:目前世界有53个军人执政的国家。一般来说,军人执政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共同规律:1)政治纲领和主张变化无常;2)长期政局不稳和政治、社会动乱;3)政权更替的主要方式是军事政变。但是缅甸的奈温人政权却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首先,奈温政权长期奉行缅甸式社会主义,且一直旗帜不倒;其次,缅甸政局自1962年奈  相似文献   

9.
1988年政变上台的缅甸新军人政权,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不得不努力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以稳定国内局势。在统治得到巩固后,缅甸新军人政权开始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政策,即在继续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努力改善与东盟、印度和日本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原因:内因是缅甸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外因是区域内外各有关国家对中国在缅甸及周边地区影响不断扩大存在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0.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11.
缅甸的穆斯林与缅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兴加难民是历时甚久的政治冲突的旁观者.1992年,大约25万难民从缅甸的若开邦逃亡到孟加拉国,他们声称缅甸当局践踏人权.遣返工作于当年开始,截至1997年4月止,已有23万人被遣返.然而,1997年年中遣反计划暂停.缅孟双方似乎没有解决难民困境的政治意愿,遣返工作进展非常缓慢.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孟加拉国政府决不情愿给予那些剩余的难民以种族上的平等待遇.2002年12月17-18日缅甸联邦总理丹瑞大将访问孟加拉国,这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近来缅甸政府表现出希望尽快接回至今仍滞留在孟加拉国难民营里的缅甸公民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Since holding elections in 2010, Myanmar has transitioned from a direct military dictatorship to a formally democratic system and has embarked on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reform. After two decades of military rule, the pace of change has startled almost everyone and led to a great deal of cautious optimism. To make sense of the transition and assess the case for optimis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yanmar’s dual transition from state socialism to capitalism and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It analyses changes within Myanmar society from a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both situate these developments within broader regional trends and to evaluate the country’s current trajectory. In particular, the emergence of state-mediated capitalism and politico-business complexes in Myanmar’s borderlands are emphasised. These dynamics, which have empowered a narrow oligarchy, are less likely to be undone by the reform process than to fundamentally shape the contours of reform. Consequently, Myanmar’s future may not be unlike those of other Southeast Asian stat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similar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相似文献   

13.
张伟玉 《当代亚太》2012,(2):131-157
生存达二十年之久的缅甸非政府武装组织果敢同盟军于2009年8月被缅甸中央政府解除武装而宣告瓦解。本文通过对果敢同盟军、佤邦联合军和掸邦东同盟军这三个背景相似的缅甸非政府武装组织的比较研究,提出导致果敢同盟军瓦解的内部深层次的支撑性原因是该组织政治身份认同的缺失的观点。通过这一案例,本文试图提出政治身份认同是非政府武装组织在主权国家内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一一般性假说。  相似文献   

14.
Among many problematic issues surfacing in reformist Myanmar is a citizenship crisis with four main dimensions. First, in a state with fragile civil liberties, skewed political rights and limited social rights, there is a broad curtailment of citizenship. Second, Rohingya Muslims living mainly in Rakhine State are denied citizenship, and other Muslim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re increasingly affected by this denial. Third, designated ethnic minorities clustered in peripheral areas face targeted restrictions of citizenship. Fourth, the dominant Bamar majority concentrated in the national heartland tends to arrogate or appropriate citizenship. The result is growing social tension that threatens to undermine the wider reform process. To examine this crisis, the article sets Myanmar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In particular, it considers how multicultural state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have sought to manage a political switch from racial or ethnic hierarchy to democratic citizenship. Drawing on global experience with multiculturalism and enabling civic integration, it advances a series of policy options focused on rights, duties and identity. It argues for domestic political leadership, backed by global political support, to address Myanmar’s citizenship crisis.  相似文献   

15.
缅甸的华裔精英为缅甸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知名侨领与华裔精英不同 ,他们不参与或很少参与缅甸政治 ,而在促进华人社区发展和中缅友好交往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他们有爱国的优良传统 ,表现在热心慈善事业、办报、办学、支持祖国革命、向国内投资、促进中缅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1年缅甸政府与国内外精英的互动有力地推动了缅甸的政治发展。通过与政治反对派的互动,政府修改了政党登记法,赢得了政治反对派的初步信任,为更广范围分享政治权力扫清了障碍。通过与少数民族武装的互动,政府赢得了少数民族武装的信任,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武装签订了和平协议,为更公平地在民族间分享资源创造了可能。通过与外国政要的互动,政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信任,西方开始逐步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为缅甸生产和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提供了条件。政府叫停密松电站建设可以看做是缅甸政府与国内外精英互动的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2011年缅甸的精英互动与政治发展表明:即使为结构所限,精英的认知和互动也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洪钟 《当代亚太》2012,(2):107-130
文章利用诺斯等人发展起来的基于自然政府的精英主义理论框架,重点讨论了对军队的政治控制与韩国从有限准入向开放准入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批围绕朴正熙和全斗焕的军事精英通过建立一个包括军队官员、政党政治家、高级政府官员和资本家阶层在内的统治联盟,从整体上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重建了韩国的有限准入社会秩序。然而这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反对势力尤其是中产阶级和工人阶层不断成长,军人执政联盟最终自掘坟墓,被迫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政坛退出并将其归还给市民社会。沿着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韩国对军队的政治控制过程及竞争性政治和经济市场的出现,指出两种市场的建立标志着韩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范宏伟 《东南亚研究》2006,(6):71-75,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华文教育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寂后重新复苏,华校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与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国的崛起和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中缅关系的亲善、华人的努力和有利的国际背景等五个方面密切相关。同时,目前缅甸华文教育在合法化、生源和师资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历任最高领导人及各部委第一负责人最高学历的分析统计显示,在美国、欧洲地区各国及日本名校获得高学历之海归人士,已经构成台湾政坛的精英主体。本文梳理台湾政坛海归的基本构成、比例及影响,剖析台湾海归在台湾政治中具有的特殊软实力,同时也指出他们的政治软肋,评介台湾当局成文与不成文的相关政策法规,深化对海归参政之现实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