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诉人是行使公诉权的主体,公诉人代表国家出庭支持公诉,是行使公诉权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对公诉人理论水平、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综合检验和考验。出庭公诉的成败,不仅是某一案件的成败和该公诉人的问题,它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声誉和整体形象。因此,公诉人在法庭上肩负着如此繁重的艰巨任务,就要求我们公诉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而掌握精良的法律专业知识,是公诉人办理案件的基础,是保证办案质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形式逻辑的原理与法学及法律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法律逻辑,法律逻辑在侦查、检察、审判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现行控辩式的庭审方式,不仅要求公诉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娴熟的法律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公诉人具有丰富的逻辑知识、高度的逻辑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思路清晰、论证缜密,善于揭露对方的逻辑矛盾,击中要害,鞭辟人理。使自己处于庭审辩论的主动地位,顺利完成公诉任务。  相似文献   

3.
法庭辩论中法律逻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世民 《法制与经济》2010,(14):13-13,15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法庭论辩在出庭支持公诉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代表国家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法庭论辩的作法及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公诉人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公诉人只有紧密地将论据和论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策略、有针对性地运用逻辑论证方法,论证控辩双方观点才能达到控诉犯罪的目的。以下,笔者就粗浅谈谈几种常用的逻辑论证方法,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庭审活动原则,突出了控辩双方的诉讼主体地位,明确了公诉人的举证责任。公诉人能否在庭审中进行有力的举证和有效的质证,不仅关系到公诉机关的形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对被告人科处刑罚,关系到公诉的最终成败。因此,探讨公诉人进行当庭举证和质证的一般规律,很有必要。一、公诉人如何当庭举证当庭举证,即公诉人就指控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的情节,当庭出示和展示证据。它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公诉人在庭审举证时,要求举证既要有力又要充分,紧紧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把证据举到位。”(一…  相似文献   

5.
公诉人是代表国家出席法庭、指控犯罪,行使公诉权的检察官。与国外检察官不同的是,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代表,公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除了指控犯罪,还要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6,(11)
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利益、要求与国家公诉人的职责、任务,基本上应该是一致的,检察机关不仅代表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利益,而且也代表了被害人的利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也会发生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其原因是各方面的,例如,有的检察人员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或代理人的意  相似文献   

7.
王凯  王理想 《法制与社会》2010,(17):143-143
公诉人在法庭上承担着指控犯罪的职能,在法庭审理中,公诉人一言一行不仅展现着个人的魅力,更体现着检察机关的形象。公诉人出庭的表现十分重要,因此对公诉人有着更高的要求。公诉人的出庭效果除了要吃透案情,谙熟有关法律法规,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雄辩的口才外,还取决于其基本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8.
李玲 《青海检察》2009,(4):48-49
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是代表国家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在法庭上通过调查、质证、法庭辩论、指控犯罪,揭露犯罪,达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因此,加强公诉能力建设,提高在新形势下运用法律和刑事政策制服犯罪能力,尤其是提高公诉队伍的法律理论水平,加强法庭辩论能力及论战技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刑诉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由于目前国家立法、司法机关尚未对此作出具体解释,人们对此条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对公诉人是否有权提出纠正意见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提出纠正意见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检察院,公诉人无权提出纠正意见。另一种意见认为,公诉人代表人民检察院出席法庭,有权就审判程序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上述意见均有不够全面、准确之处。第一种意见是将人民检察院作狭义的界定,忽视了公诉人代表人民检察院出席法庭…  相似文献   

10.
量刑建议权是指公诉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代表人民检察院不但就被告人的定罪,而且就被告人所应判处的刑罚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请求意见的一种权力。在司法实践中,公诉人原则上不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无论在起诉书还是在公诉意见中,往往只确认被告人的量刑情节,  相似文献   

11.
一、民行公诉人的概念及特征民行公诉人是检察机关经立案审查认为对侵害国家、集体财产、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需要提起民行公诉时,根据检察长的指派,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出庭参加诉讼的检察官。这种民行公诉人与普通民行诉讼当事人相比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民行公诉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原告的诉讼代表人又是对正在进行的诉讼实施监督者。  相似文献   

12.
支持公诉是指公诉人出席法庭,代表检察机关指控犯罪,要求法庭判决被告人有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长期以来,支持公诉这一提法被司法机关及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律用语,刑诉法也将其固定下来。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妥当,应予修改。首先,公诉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公诉职能又是通过公诉人的出庭控诉活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公诉人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是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公诉人与公诉机关融为一体,不存在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因此,支持公诉一…  相似文献   

13.
被告人零口供是指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公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均作无罪供述,拒不认罪。由于这类公诉案件缺少了“被告人供述”这一直接证据。加之上述所属的特点,使得此类案件在出庭公诉、指控犯罪环节上存在极太难度。它不仅要求公诉人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求公诉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它更要求公诉人在提前介入、庭前准备、举证质证、发表公诉意见以及庭上答辨等诸多方面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做到成竹在胸,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14.
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指控犯罪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切实提高出庭公诉水平,既是检察机关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职责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顺应司法发展趋势、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现实需要。2000年以来,为了推动公诉工作的发展,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检察院把检察长出庭公诉作为检察机关淡化行政色彩、增强司法属性的重大举措,要求检察长带头办案并亲自出庭公诉。3年来,两级院检察长直接办理和出庭公诉350余案,不仅震慑了刑事犯罪,展示了公诉人的风采,树立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而且极大地激励了公诉队伍,增强了公诉人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诉人在法庭上的法律地位贺道高(一)我国公诉人在法庭上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代表,不是控方当事人。公诉人的这种法律地位,是我国宪法、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在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中,有人提出这样的主张;公诉人和被告人,应当处于同等的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新的庭审方式以后,对公诉人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出庭公诉不仅需要对犯罪事实、证据及庭审规则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而且公诉人还应当在法庭上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实践证明,公诉人庭审活动中塑造良好庭审形象需要把握好“形体语言”和“有声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检察人员出席法庭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出席二审法庭的法律地位的问题,法学界有不同认识和争论。归纳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出庭的检察人员只具有公诉人的身份,“公诉人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代表”,具有“广泛的权利与义务”,“代表国家行使刑事检察权”。就是说,公诉人在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前后,还负有审查决定起诉以及发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有权提出抗诉之责。第二种意见,认为检察人员出席一审法庭具有公诉人的身份,而出席二审法庭则因案而异,或具有公诉人一种身份,或具有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的身份。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18.
公诉意见书是公诉人在一审法庭辩论阶段的第一轮综合性发言,是公诉人揭露和指控犯罪的重要载体,对此.高检院在年初颁发的新的《人民检察院法律文书格式》中作了要求。笔者试就公诉意见书的相关问题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起诉书制作与公诉人对案件证据的认识、分析、判断和运用紧密相连。要把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写得层次清楚、内容明确、首尾贯通就要求公诉人思路要清晰,全面掌握证据,把握案件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案件事实写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本文试就起诉书案件事实写作的线索和层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林侠 《内蒙古检察》2005,(5):28-28,27
由于出庭公诉具有公开性、应辩性和对抗性等特点,公诉人成为一个极难胜任的角色。所谓公开性,是指公诉人在法庭上的一言一行都要在审判人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的面前进行,这无形中增加了公诉人心理上的压力。所谓应辩性,是说公诉人的主要论点已事先置于辩护人面前,辩护人将从哪个角度,以什么方式提出异议尚是未知数,公诉人将随时准备迎接辩护人的反驳。所谓对抗性,是讲公诉人与辩护人及被告人处于对抗状态,这要求公诉人有机敏的反应和雄辩的口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