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搞争论”,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领导原则,也是正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把握这一原则和方法,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尽一致。例如:有的同志认为,“不搞争论”是针对某一现象说的,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还有的对它作片面性的理解,把“不搞争论”等同于“不分是非”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不搞争论”的领导原则和方法,还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辩证地认识“中心”与“核心”的关系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前提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核心”与“中心”的关系。“中心”与“核心”的关系问题,曾一度引出了颇为激烈的争论。虽然近两年人们对这一问题公开争论不多,但是,在  相似文献   

3.
有作家在某研讨会上说:“我认为我们不能停止思考,也不能停止争论.”对此,笔者非常赞同.所谓“争论”,就是批评,亦即不同思想观点之争鸣.争论或批评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不同营垒之间的争论或批评,也包括同一营垒之间的争论或批评.  相似文献   

4.
1925年前后,联共(布)党内出现了一场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在争论中,斯大林明确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这一场争论和斯大林这一理论,国内外学者至今议论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无谓  相似文献   

5.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苏共企图将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观点钦定为“国际共产主义的总路线”,强加给世界各国共产党,遭到中共等党的反对,从而使具体的意识形态问题之争,发展到谁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之争。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中共由最初的维护斯大林的历史地位,逐步陷入到维护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的误区,使得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争论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曲解和误解,使论战成为“左”与“左”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外商投资国。随着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货名牌纷纷被外商收购、控股,外国投资者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与占有,使国内工业企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竞争与威胁。由此,引发了去年底尤其今年以来一场激烈的“外资争论”。这场争论被海外舆论界认为是中国继“特区之争”、“国企之争”之后的第三次大争论。 在争论中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外资的大量涌入己经或正在冲垮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吸引外资应该“悠着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引进外资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金缺乏的供给手段,开放市场是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7.
“不搞争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手段邹华玉“不搞争论”是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时,针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以及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心态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一主张,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突破,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但是,历史的事实恰恰与此相反,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不发达、或极不发达的我国和亚洲等一些国家。这种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曾是历史上引起多次重大争论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说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结束。前不久,还有人在这个问题上作文章:他们或是利用这种“差距”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与实际生活的“矛盾”和“脱节”,或是利用这种“差距”论证现实存在的社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面对理论滞后的状况;面对教条主义的空谈习气;面对摆脱贫困、迅速树立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的急迫形势,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不搞无谓的争论。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于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4页)这是邓小平同志集我党几十年历史经验之精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实践问题的一大创见,是对毛泽东“实践论”思想发展性地运用。这一思想对指导当前我国改…  相似文献   

10.
“不搞争论”还要不要“统一思想”?杜渺邓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回顾我们党有史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一些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许多无意义、无休止的党内之争,曾经贻误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拖延了我们许多宝贵事业。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许多...  相似文献   

11.
刘文文 《党政论坛》2013,(22):62-63
纽约房地产商威廉·哈芒卖出过超过2亿美元的房子。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推销员最大的禁忌,就是与客户争论。争论就是一种竞争,而任何人都不想在竞争中失败。”  相似文献   

12.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出“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判断之后,围绕医院效率的争论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3.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争论,贯穿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反映了自由主义思想家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界限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今天,考察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3,(50)
房地产市场关于“过热”、“泡沫”的正与反的争论从来没有平静过,但房地产业的增长也没有低迷。  相似文献   

15.
苏联剧变是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当前也是将来人们极为关注和反复探究的重要历史课题。为了揭示这一“历史之谜”的真实答案,不能回避70多年前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争论,特别是斯大林和布哈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和方法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曾以星火燎原之势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延安文艺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了延安文艺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束缚所形成的沉闷空气,是这项研究事业生动活泼,走向深入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一再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分歧,也有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60年代初,第二次争论发生在“文革”后期,第三次争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90年代初达到很尖锐的程度。本文试对这三次争论作历史的回顾,并加以总结。一、6O年代初的两种社会主义现的争论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莫斯科专电 俄罗斯是否加入北约在今年1月的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和平伙伴计划,是俄政界和舆论界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俄副外长丘尔金4月5日宣布,科济列夫外长拟于4月21日前往布鲁塞尔与北约签署协议。叶利钦总统随即于6日声明,这将是一项“特殊协议”,要“符合俄在世界和欧洲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符合俄的军事实力和核地位”。 自从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给莫斯科带来北约和平伙伴计划以后,俄是否应该加入这一计划问题成了最高权力机关以及舆论界争论的焦点。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去年关于北约扩大成员国问题争论的继续。  相似文献   

19.
中国A股市场一度平均50多倍的市盈率是高还是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年初一度达到“火爆”的程度。只是观点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难分伯仲,争论也就逐渐冷却了。 这个话题之所以再度被提起,源于近期的股市暴跌,仿佛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压低股市意在把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姑且不论市场的这种直觉是否准确,单就市盈率  相似文献   

20.
关于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尽管观点纷呈,论述繁杂,但归结起来,这种争论分为两类: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这两类所代表的观点各有千秋,又都有不足之处。本文试通过对“抽象主体论”和“抽象客体论”认真分析,最后提出“主客体作用论”。作为解决这种主体性问题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