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当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基本方向.他关于"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的思想,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课题的基本内容、模式和特征.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代的发展已经将社会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项更为艰巨和复杂的课题自然地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2.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路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这篇讲话,更加感到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深邃,其中有三个大的方面是值得我们今天倍加重视的:一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本文下面凡引用这个讲话,均见《邓小平文选》第280—302页,不再注明出处),是指导我们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我们进行各项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现在正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重读小平同志的这一纲领性文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10)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一讲话中提出"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改革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思想,对当前做好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尤其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年八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一次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我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从经济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检验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的标准,为我们改革党和国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及这些弊端的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问题,首先是党委书记要摆正自己位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鲜明地指出了党政机关中存在的机构臃肿重叠的问题及其危害性,分析了这一问题的产生同我国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其他不合理制度的关系,论证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如何进行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发表这篇讲话的前后,邓小平同志对机构的问题也多次作过论述,特别强  相似文献   

8.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处理党政关系问题的标志性和纲领性文件.讲话分析了当时党政关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首次提出了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强调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描绘了蓝图。该讲话关于制度问题更带有  相似文献   

10.
△重新发表邓小平关於中国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七年前就指出,权力不宜过份集中,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以真正建立强有力的各级政府工作系统。他在一九八零年八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最近重新发表。邓小平的讲话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在中共十三大之前重新发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召开的党代会上提出。  相似文献   

11.
1980年8月 ,邓小平发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 ,深刻而系统地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篇讲话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 ,使之成为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 ,它对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实现从严治党 ,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建设包括政治、组织、思想、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特别强调和突出制度建设 ,这是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贯思想 ,也是他的建党理论特别是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的最鲜明的一大特色。就在这篇著名讲话中 ,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10)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在对我国现行政治体制进行科学分析后,邓小平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作了重要强调:“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特别是“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如何让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笔者认为要抓住以下环节: 一、打破干部终身制。在干部“能下”上打开缺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拔任用干部问题,这是人事工作的主线。中央在《深化干部  相似文献   

14.
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这一艰辛、伟大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创造了在一个人口众多且又贫穷落后的国家30年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一个工业制造大国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防止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周期律现象在当代重现,如何保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发表3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论述,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30年前的讲话,不仅是指导当时治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对国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实现"拨乱返正"的纲领性文件,而且也为今天继续推进改革,摆脱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困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自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后,执政规律已经成了我们党的领袖经常思考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尤其是本世纪初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关的认识达到了新高潮。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首次正式使用“共产党执政规律”一词,并吁请全党同志给予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入探讨。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着墨甚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建议,对宪法进行了系统的和全面的修改。当时已经有了三中全会以后四年的拨乱反正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198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都为宪法修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实际起草、修改工作是从1980年开始的。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说到中央经过多次酝酿,正在考虑逐步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几项重大改革。他说的第一项就是:"中央将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  相似文献   

17.
七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的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还尖锐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这无论在我们  相似文献   

18.
刘玉瑛 《人民论坛》2012,(18):34-37
现行干部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官僚主义产生的温床和土壤没有清除;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依旧存在;干部特权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讲话》)的重要讲话。时过32年,我们重温这篇被世人称之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的讲话,依然感到振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30周年.这一讲话在中国政治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现代中国走向民主化制度化治理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1 邓小平同志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认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是我们党改革政治体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