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有 《中国减灾》2011,(8):42-43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社会动员,是有效控制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巨大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抗灾害,团结各方渡难关。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抢险动员、搜救动员、救护动员、救助动员、救灾捐赠动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应急动员机制,并在应对各种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群  洪逸磊 《中国减灾》2023,(13):31-33
<正>做好受灾群众灾后救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和务实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面向新时代的救灾工作方针。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救灾救助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新时代救灾救助体系总体发展思路及救灾救助体系建设创新举措,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广西民政厅不断加大政策创制力度,联合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规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明确了广西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和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的要求,推动广西救灾工作步入了精准救助、规范救助的轨道。吃透上级精神,理清工作思路李立国部长在201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对救灾工作提出了"高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提高自然灾害救助精细化、规范化水平"的要求;窦玉沛副部长在2015年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法治思维、提高规范管理能力"和"推动制定出台受灾人员救助标准"的要求。会后,广西民政厅认真学  相似文献   

4.
要闻     
正重要会议 救灾领域社会工作经验交流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研讨会 7月14日,救灾领域社会工作经验交流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研讨会在京举办。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快发展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对于增强救灾应急工作能力、帮助灾区群众走出困境、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民政部门要采取  相似文献   

5.
共话减灾     
正2016年2月25日,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减灾救灾工作,对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减灾救灾工作目标,对2016年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浙江、黑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甘肃8省(自治区)分别就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装备建设、农房集中重建工作、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管理办法制定等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深圳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本市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发达的优势,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要求,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加强与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项目合作,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减灾救灾新格局。尤其是在"12·20"光明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善后处置工作中,深圳市科学统筹协调民间救援组织、社工、义工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救助工作,较好地彰显了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救助的作用,为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徐娜 《中国减灾》2013,(6):25-29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同时,由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自然灾害给河南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减灾救灾工作任务艰巨和繁重。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减灾救灾工作方针,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成功应对了多次突发的自然灾害,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科学减灾高效救灾积极推动减灾救灾工作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同时,由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自然灾害给河南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减灾救灾工作任务艰巨和繁重.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减灾救灾工作方针,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成功应对了多次突发的自然灾害,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本刊记者就河南省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专访了河南省民政厅巡视员黄亚林.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是党和政府拨给灾区用于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对于受灾群众来说是"救急钱、救命钱"。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救助资金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机制,是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维护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灾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0.
<正>12月17日,应急管理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8—2019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的重大决策部署,分析研究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形势,部署安排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国家每年要下拨近百亿的灾害救助资金用于救灾。如此巨大的资金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到灾民手中,使受灾群众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救助,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救灾救济工作和研究中,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灾害救助资金分配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域,风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扎实做好救灾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助,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而救灾工作的主体应在县、乡两级政府。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12日10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山西省近期严重旱灾给受灾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和指导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严重旱灾发生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山西省先后下拨省级救灾资金3500万元,用于遭受旱灾等自然灾害受灾群众生活  相似文献   

14.
徐娜 《中国减灾》2005,(3):10-11
2005年救灾救济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在灾害救助方面。一是以落实国家应急预案和《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应急救助工作规程》、《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规程》以及《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救灾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起草《灾民生活救助条例》,规范救灾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救济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救灾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国家每年要下拨近百亿的灾害救助资金用于救灾。如此巨大的资金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到灾民手中,使受灾群众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救助,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救灾  相似文献   

16.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脆弱性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决定的综合词汇,而社会脆弱性则与灾害风险和损失息息相关。本文作者提出,社会脆弱性从根本上导致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的差异性,而"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参与则能更好地满足差异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杨旭升 《中国减灾》2013,(11):32-33
准确掌握灾情信息是做好灾害救助工作基础性的工作,是各级领导分析灾区需求,掌握灾区救灾工作动态,了解救灾实际效果,及时进行政策指导和救灾投入的重要决策依据。救灾资金是政府用于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的专项资金,是受灾群众的"救急钱、救命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关怀。准确掌握灾情,管好救灾资金,是及时、高效、有序做好救灾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民政部  相似文献   

18.
吴弢 《中国减灾》2016,(5):40-41
正2016年1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国生签署第385号省政府令,颁布《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分总则、灾害预防、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款物管理、法律责任、附则七章三十七条。《办法》的出台将对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救灾工作方针、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是建国以来湖北省制定的第一部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政府规章,是全面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以来,新疆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造成损失重,覆盖范围广,部分地区受灾情冲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面临困难。面对严重灾害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为统领,按照应急管理部工作部署,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对标对表、防救并重,坚决扛起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有力有序做好抗灾救灾和冬春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灾害救助工作。自然灾害救助遵循的"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就体现了多主体协作救灾的治理内涵。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组织都在不断探索适合它们参与灾害救助的新领域、新业务和新方式。实践证明,社会组织在救助资金募集、志愿服务开展、灾后重建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社会组织已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