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4,(3):12-19
同舟共济,继往开来。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减灾救灾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2.
正青海省地域辽阔,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全省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灾害种类多且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也高,是一个因灾害造成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置身于信息化时代的浪潮,青海减灾救灾人努力创制创新,将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作为青海省在减灾救灾领域探索的重点方  相似文献   

3.
陈厦 《中国减灾》2013,(12):44-47
近年来,民防工作已由人民防空向防空防灾“两防一体化”进行转变,并逐步开始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服务与保障。本文主要介绍了民防的内涵和民防职能转变的过程,y-J纳总结了民防在城市防灾减灾中主要开展的工作和民防、民政在灾害领域开展的合作,并以浙江省的合作实践作为案例,为探索民防、民政两部门在防灾减灾领域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平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力量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从余震不断的废墟,到一片汪洋的村庄,再到国内外台风灾难一线,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满怀热情、默默奋战,他们不辞辛劳、冲锋在前,他们用行动播撒爱心和希望,他们是应急救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当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他们不仅在灾难紧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日常防灾减灾宣传、演练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发展,努力推动建设社会应急力量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5.
赵婧文 《中国减灾》2022,(21):53-55
<正>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以期提供数据参考与支持,为灾害应对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路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强调,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这对我国现阶段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与新方向。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6.
徐娜 《中国减灾》2013,(6):25-29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同时,由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自然灾害给河南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减灾救灾工作任务艰巨和繁重。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减灾救灾工作方针,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成功应对了多次突发的自然灾害,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寒缺氧、气候多变的西藏灾区,在洪涝肆虐的江西福建等地,在灿鸿、彩虹掀起狂风暴雨的沿海一线,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的长江边,在浙江丽水山体滑坡前……敢于担当的民政救灾人始终站在抢险救灾的最前线。回顾2015年,"上替政府分忧,下为民众解愁"的民政人恪尽职守,不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目标要求。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都是具有自治性质、延伸政府臂力、实现社会协同、促进公众参与的社会主体。民政部门承担社区建设指导、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等职责,要做好今后五年这"三社"工作并加强相互联动,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有更多  相似文献   

9.
正个人简介黄琪玉黄琪玉,男,1957年8月生,福建上杭人。1982年2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农学硕士,农艺师。现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减灾委员会主任。负责民政(含双拥、老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林业、水利、防汛抗旱、海洋与渔业、支前、海防等工作。福建,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千米。福建境内峰岭耸峙,  相似文献   

10.
2014年,衢州市民政局以厅市(省民政厅、衢州市)合作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完善制度,织密困难群众保障网.救助对象全覆盖.将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无力送医精神病患者救助、困境儿童生活保障、贫困大学新生助学等六种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健全社会帮扶制度,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济困等方面的作用,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相似文献   

1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亚龙 《中国减灾》1997,7(1):24-26
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科学评估气象灾害风险,采取正确防灾措施,对减轻灾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风对港口、码头有很大影响,筹建码头时,选择恰当,就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80年代,上海市煤气公司规划建造煤气厂和煤码头,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建在宝山石洞口,另一是建在浦东。后来经过对两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选择了建在浦东的方案。因为石洞口气象条件比浦东差,风的影响会造成驳船不能常年作业,一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不能…  相似文献   

12.
<正>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南北方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部分地区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情持续发展,四川省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九寨沟7.0级地震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地震,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心系灾区人民,多次就  相似文献   

13.
正打出"组合拳"才能啃下"硬骨头"发挥好民政的兜底保障作用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合力推进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战略,在"十三五"末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五个一批"其中就包括"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而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民政部门责无旁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青藏高原东缘的沿龙门山构造带,在与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长期对抗中,突然在汶川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四川发生8.0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举世震惊,举国哀悼,八方支援。人们记住了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自2009年起,这个日子成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时光荏苒,如今,距离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地震,已有十年。在网络上,在  相似文献   

15.
<正>做好减灾救灾工作,民政部门担负着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2014年又是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一年,减灾救灾工作做得怎么样?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减灾救灾工作发生了新变化,面临新挑战,如何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如何推进减灾救灾事业全面深化改革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究的重大课题。2014年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北京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践行“全灾种”“大应急”的发展理念,系统阐述了首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为新时代首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7.
2014年,衢州市民政局以厅市(省民政厅、衢州市)合作为主抓手,加快推进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完善制度,织密困难群众保障网。救助对象全覆盖。将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无力送医精神病患者救助、困境儿童生活保障、贫困大学新生助学等六种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健全社会帮扶制度,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济困等方面的作  相似文献   

18.
正甘肃省民政厅高度重视民政法治建设,在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努力提升法治决策水平,增强法治宣传效果,严格规范依法行政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了民政法治在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稳定中的助推作用。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甘肃省民政厅高度重视民政立法创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民政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自治区民政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努力克服经济下行、任务拓展带来的压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抓手,实现了民政工作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一、民政救助对象托底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全区财政减收增支的困难情况下,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大关注困难群体保障的要求,采取有力举措,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4年共下拨民政专项保障资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