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佳羽 《中国减灾》2013,(5X):62-62
<正>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深深震撼了全球华人的心灵,所有人都为在地震中遇难的亡灵默默哀悼,悲痛之情难以言喻。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威胁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从小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争取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灾难的形式有许多种,例如:地震、酸雨、洪水、泥石流等。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过大地震,如1 9 7 6年唐山大地震,2 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均有上万人死亡和受伤。最近,又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当突然发生地震时,  相似文献   

2.
2010年,干旱撕裂大地、地震摧毁家园、洪水淹没城镇、泥石流碾过村庄……共和国两次为遇难同胞下半旗致哀! 2010年,发生多起校园伤害事件、一起起化工事故引发污染、无情的大火烧毁高层建筑……这些人为灾难令社会在痛中反省! 2010年,我们披荆斩棘,穿越灾难。《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施行、汶川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全国地方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201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沉重,也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在灾难中成长。  相似文献   

3.
徐娜 《中国减灾》2004,(5):16-19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灾难。每一天,我们都提心吊胆地注视着洪水、地震、台风,还有疫病、火灾、矿难,还有飞机失事、海船沉没、列车出轨……世界上每两分钟便有一人死于意外灾祸。达摩克利斯之剑,滴着鲜血,时刻都高高地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人类从一次次灾难中获得的每一个血的教训,让  相似文献   

4.
灾难与生活     
日本东海岸9.0级地震,是典型的复合性灾难,由地震引发了海啸及核泄露事件。在这近乎灭顶的灾难面前,几个镜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地震发生后3分钟,日本救灾组织机构就宣告成立,救援行动全面展开;失去亲人的日本人面对电视镜头,没有哭天抢地,而是冷静而淡然地说着感谢营救人员的努力,感谢  相似文献   

5.
汶川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刺痛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让一个民族心灵深处最本原的善根与仁爱全都展示了出来。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语言是那么的无力,在抗震救灾中,我们体会了什么叫万众一心。我们的一心就是用无疆的大爱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1周年;往前数6天,青海玉树,地震4周年;22天后,四川汶川,地震6周年。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但从汶川、芦山地震再到今天,我们辛苦跋涉过的,岂止万水千山?从汶川到芦山,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洗礼,与灾难共生,也  相似文献   

7.
<正>灾难让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成长。成长本身就带着一种灾难的气质。我们谈灾难气质,不仅是对其与生俱来本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它后天成长中的期待。灾难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承受力:灾难面前,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沉着冷静;有的人大爱无边、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牺牲小我、成就大  相似文献   

8.
溪州子 《中国减灾》2013,(6X):16-17
<正>201 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离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那么近,四川人民再次被灾难击中。灾时,四川人民自救互救;灾后,全国迅速集结人力、物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科学有序地投入抗震救灾战斗。正是在这整个救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人性的美,看到了某种更伟大的超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到政府小到个人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让我们记住那一张张面孔,让我们珍藏这一份份感动,记得——天灾本无情,人间自有爱!  相似文献   

9.
灾难让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成长。成长本身就带着一种灾难的气质。我们谈灾难气质,不仅是对其与生俱来本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它后天成长中的期待。灾难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承受力:灾难面前,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沉着冷静;有的人大爱无边、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牺牲小我、成就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一个将被13亿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据国务院应急办提供的数字,截至5月18日14时,汶川地震已造成32477人死亡,220109人受伤,2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面灾难。我们悲伤、绝望,却不只是悲伤和绝望,更多的是坚强,是奋起,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勇气和力量!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在泪光中坚强……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5.12”,震惊中国和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还未从我们的记忆里淡隐,天崩地裂的灾难又突降四川雅安。坚强勇敢的中国人再次经受考验,在与地震灾难的交锋中,让人无限仰望的“大爱”不期而至,瞬间爆发,雅安抗震处处彰显中国精神的时代光辉。  相似文献   

12.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所有公民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于长歌当哭之中,也更深刻地见证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百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互助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什么     
刘晓鸥 《中国减灾》2011,(5X):48-48
<正>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开店铺的人不必担心有绑匪,或是走投无路的饥饿难民来抢劫。幸福就是一辈子没有赶上地震、洪水、海啸台风,和所有的灾难绝缘。幸福就是,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灾难给我们带来启示:在灾难面前,信息公开不会使天塌下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没有理由不去发挥信息公开机制的积极作用。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必须加大力度,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让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从应然走向实然,让公民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5.
韩陆 《北京观察》2010,(7):56-57
<正>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也是中国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应该对灾难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图是根据世界灾难数据库(EM-DAT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制作的110年来全球自然灾难和环境灾难的数据统计图  相似文献   

16.
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在公共场所酿成事故,不断有无辜的生命因此突然逝去。 每一起灾难都催人肠断,每一次事故都牵动人心。“人命关天”,公共场所事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串串冰冷的数据,而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我们无法漠然。 元旦,春节将至,让我们格外关注这个话题。公共场所:渴望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     
<正>抗震救灾见证了国家凝聚力。——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工人日报》评论,每一次灾难发生,都是检验基础设施质量、公众自救和互助意识、政府应急处突能力的考试巡视是政治体检,"回头看"就是政治复查。——《人民日报》7月17日刊登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署名文章,指  相似文献   

18.
格林 《中国减灾》2011,(4X):4-6
<正>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近三年,在第三个"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感受当时地震中用爱铸就的生命感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不期而至,我们选择坚强。多难兴邦,华夏民族必将浴火重生;生命至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0,(5)
<正> 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顾问行销首席市场运营官王育才谈在大陆工作感受——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就在发布这条消息的那一刻,保险业应对地震的救援理赔机制也在随即紧急启动。每当有灾难和生命财产损失的时候,保险常常成为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它能把灾难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地降低。本期"台湾金融人在大陆"就走进保险业,探访一位半路出家做保险,从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后,回忆过往惨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什么?去年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牵动了亿万国人的灾难神经,也更让我们对灾难有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深刻认识。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