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羽 《前线》1994,(18)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就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不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公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以什么所有制为主体都没有关系。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论述的曲解。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不仅讲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讲到了社会主义必须“消灭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集中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上。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0那末,这五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包含社会主义公有制?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的人来说,这五句话中的后三句,指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限于篇幅,这里仅仅以消灭剥削的内涵和外延为例给出证明。什么叫消灭剥削?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由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全部归劳动者自己所…  相似文献   

3.
浅析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付建龙在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时,涉及到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问题。对此理论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指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二是认为邓小平没有把公有制纳入...  相似文献   

4.
小秋  艾峰 《党建》1995,(11)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首先,从邓小平同志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不同层次上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一是从基本制度上,二是从本质上。从基本制度上的回答,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  相似文献   

5.
加快内蒙古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哲学思考蔺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60年代以来反复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首要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相似文献   

6.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下简称“文选”)中,邓小平同志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了准确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往在这个问题上,曾受到过各种思想的束缚和干挠,这个问题不得到彻底解决,我们就会在姓“社”姓“资”问题上转圈圈,老是放不开手脚,沿用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和主张。他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以下几引此书,只注页码)“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111…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中,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这个重要论断,人们的认识并不那么一致。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如有的认为,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没有讲  相似文献   

9.
1998年第1期的《真理的追求》刊登卫石的文章,对前不久某位经济学家发表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公正 市场经济”的观点提出质疑。卫石说,这位经济这家自称他的这一新的概括是根据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提出来的。但他恰恰是去掉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内容,代之以抽象的“社会公正”。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审视,是从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开始的。把握传统社会主义优越观与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观之间的本质差别,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以“发展生产,共同致富”为核心的新的社会主义优越观传统社会主义优越观,往往只注意社会制度的差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较,其优越性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概括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并没有提到公有制,因而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场讨论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深切关注。如果对于这个问题搞不清楚,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将仍然是不清醒的,在实践上将是非常有害的。笔杆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不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问题聂哲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时。生产力和公有制问题,是两个常常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供同志们参考。关于生产力问题。有的同志说。人类所有的社会都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即使现代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既坚...  相似文献   

14.
一、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认识与反思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当她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后,其根本任务是什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如何认识?如何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统一到生产力标准上来?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伟人曾经进...  相似文献   

15.
刘延兵 《新视野》2001,3(2):8-10
一 社会主义,一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通常,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面对一个新的事物,首先判定的是它“不是什么”,然后才判定它“是什么”。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不是什么”,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论述。 其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其二,纯粹的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社会主义。 其三,完全的按劳分配不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平均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 其四,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等等。 以往,我们…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谈话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要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17.
韩富贵 《探索》2007,24(2):139-142
列宁和邓小平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列宁主义的重要衔接点之一。列宁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并要求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姜忠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树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自...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为我们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而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及其实现形式等问题,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实践的唯一正确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传统计划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困扰,我们党一直在孜孜探索,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坚持公有制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迅速发…  相似文献   

20.
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根本目标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不要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及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对此都是明确肯定的。综观《邓小平文选》和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对此问题曾反复在两个方面加以重申:一方面正确地指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必须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始终强调,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制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