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涤生 《党史纵横》2004,(12):35-36
6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同刘少奇发生了分歧。那时,他就决定,不再让刘少奇当接班人了。1965年,毛泽东认为,刘少奇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中共中央内的总代表。1966年,他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认定,刘少奇在中共中央里面搞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司令部。他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搞掉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但是,毛泽东在那个时候,还是把与刘少奇的斗争,看作是党内斗争,尽管毛泽东认为这种斗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党内的表现,但只要是党内的斗争,就要按照党内矛盾处理,他不想把刘少奇置于…  相似文献   

2.
艳儿 《湘潮》2004,(3):7-10
24年前,也就是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平反。构成刘少奇冤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他在1949年的“天津讲话”,即他的“剥削有功”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8,(12):15-18
2005年8月.新版35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在荧屏播出。该剧有一段情节.描写了“铁道游击队”护送刘少奇过津浦铁路时扣人心弦的故事。由于篇幅的限制.剧中没有对“铁道游击队”护送刘少奇和刘少奇关心“铁道游击队”进行详细的描述.实际上.刘少奇与“铁道游击队”之间.有着一段值得称颂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中共八大期间有一件事十分引人注目,不仅党章删去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在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和八大决议中,都没有出现“毛泽东思想”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中共八大期间有一件事十分引人注目,不仅党章删去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在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和八大决议中,都没有出现毛泽东思想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王春华 《世纪风采》2008,(11):15-16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革命”矛头很快便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第二把手刘少奇。为了置刘少奇于“永世不得翻身”的死地,江青、康生等得知刘少奇早年从事工人运动时曾在奉天纱厂被捕过,便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指派人用各种卑劣手段制造伪证,最终给刘少奇扣上了“叛徒、内奸、工贼”的三顶弥天大“帽”。“文革”结束后,中央派人到辽宁调查,弄清了历史真相,推倒了所有伪证,刘少奇的沉冤终于得到昭雪。但江青等人当年是怎么策划的,那些伪证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详细情节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8.
重要更正     
吴明 《党史纵横》2005,(2):42-42
说到“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冤案,胡耀邦曾不止一次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犯过错误,都举了手。就是陈大姐没有举手,没有犯错误……这位陈大姐是何许人也?她怎么敢在那样的情势下公然唱反调?1968年11月1日,干冷的北风吹得北京城格外寒冷。全城的广播喇叭里都播放着同一个声音: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于10月31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萧瑟的寒风中,人们断断续续可以听到“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刘少奇……叛徒……一致决议,……永远开除一切职务……”就在全国的宣传机器宣传“一致通过”的时候,一位1928…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关于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刘少奇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的革命实践、刘少奇与长征、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研究等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10.
刘伯强  袁有为 《湘潮》2004,(1):56-59
2000年,《羊城晚报》、《商务早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一架由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坐过的专机现停放在四川彭州的一家公园,已冷落多年,少有人问。报道刊登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刘少奇坐过的专机”的广泛关注。刘少奇坐过的专机为何惊现彭州?它“身世”如何?它应归宿何处?这些都是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这架专机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生前多次乘坐过的一架编号为240的苏制伊尔-18型客机。伊尔-18型客机是前苏联1955年开始设计的涡轮螺旋桨中程客机,1956年开始制造,1959年4月开始投入航线,共有二十多个国家购买使用,年生产量超过700架。我国于1959  相似文献   

11.
1967年 2月 2 6日至 3月 2 5日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军军以上干部会议的主题 ,不是打倒刘少奇 ,在认清“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上统一军队高级干部的思想 ,而是动员军队帮助地方抓春耕生产。这次会议是周恩来与叶剑英、萧华商量后提议、经毛泽东批准召开的 ,林彪的讲话和陈伯达、康生煽动打倒刘少奇的讲话 ,只是会议的一个插曲。  相似文献   

12.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3.
1941年夏,日军纠集十几万人对苏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并疯狂扑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在敌人的疯狂“扫荡”面前,新四军军部撤出了盐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带上少数机关同志,潜伏在建阳(今江苏建湖县)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由来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中国成立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学习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将启迪我们更加深刻地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案”,是这场浩劫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为了打倒刘少奇,受江青、康生、谢富治三人操纵和指挥的“中央专案审查小组”,于1968年10月18日提交《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给刘少奇扣上了三项罪名,其中最阴险的罪名是把刘少奇打成叛徒。后经查明,所谓“罪证”完全是用刑讯逼供、弄虚作假等手段制造出来的伪证。那么,诬陷刘少奇的“罪名”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刘少奇在奉天被捕的那段历史说起。  相似文献   

16.
李宗彦 《新湘评论》2014,(13):49-49
据刘少奇秘书回忆,有一次在家里,工作人员向刘少奇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不搭理,等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刘少奇担任多个要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称呼他“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7.
1949年2月,在天津等重要海港城市解放不久,中共中央就作出《关于对外贸易的决定》,发出《关于对外贸易方针的指示》,并批准实施华北局《对外贸易管理暂行办法》,积极筹划成立相关机构,调配适合人才,制订相应措施,落实计划安排。这些举措,为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开展这方面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重要文献,已经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等文献集中公布。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再选登1949年2月至6月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领导人关于对外贸易的一些未刊文稿,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艳儿 《广东党史》2003,(5):16-20
23年前,也就是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平反。 “文革”中刘少奇1949年的“天津讲话”曾被指责为鼓吹“剥削有功”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9.
韩博  王海毅 《广东党史》2010,(12):49-49
<正>刘少奇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嗜好,就是爱抽烟。这个习惯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养成的,他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习惯一边慢慢踱着步子,一边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刘少  相似文献   

20.
刘少奇天津之行是指1949年四五月间,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到天津宣传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先后对天津的党政干部、职工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国营企业职员等作了10余次报告和谈话。后人将刘少奇天津之行的报告和谈话总称为“天津讲话”。刘少奇此行绝非简单的视察,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能否稳定北方重镇、保证平稳过渡的关键。同时,刘少奇的“天津讲话”对解放初期天津工商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然而这也为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