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面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存在的诸多问题,需从立法上完善刑事被害人对犯罪追诉杈的法律保护,并在司法上完善执行阶段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案结事了"是和谐司法理念的具体化,也体现了对实质性法律价值的整合,从这个角度审视我国刑事诉讼法,仍然不能回避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缺失问题。本文指出作为重要"当事人"的被害人的知情权、程序选择权、获得求助权等权利均应当从法律制度上得以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维 《政法学刊》2006,23(5):80-84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应借鉴西方国家维护被害人求偿权的立法和实践,结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际,主要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切入,从立法上完善刑事被害人对犯罪追诉权的法律保护,在司法上完善执行阶段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漠视,被害人不能积极参与诉讼,诉讼成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实,从而致使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之后,又遭遇国家司法制度的冷落。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具有重大的重构意义,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的一种修正或补充。对被害人权利的尊重构成了该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5.
刑事犯罪中的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目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同的犯罪案件中多少都存在着犯罪分子与被害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成为必然。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立法中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地位定位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差异,以便在刑事司法中充分地体现出法律的公正并很好的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最终实现预防犯罪的刑法理想。  相似文献   

6.
王俊英 《河北法学》2008,26(6):193-196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救济。列举被害人权利救济时出现的三个问题:侵财型犯罪的被害人的权利难得救济、被害人无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的"先刑后民"原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立法建议及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得到相应的关注。本文首先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视角下审视被害人的权利地位,在对目前被害人有关制度在立法及司法进行深入剖析下,最后对我国关于被害人权利保障及制度的建构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恢复性司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恢复性司法为制度进路,追求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这一事关实质正义实现的法治目标。对犯罪人的制裁更多地涉及法律的一般性与普遍性,因此偏重于追求形式正义;对被害人权利的弥补、修复、保护更多地涉及生活中实际、具体的事件之合理性与被害人个别处遇,因此偏重于追求实质正义。在传统刑事司法制度中,被害人的权利长期遭受不应有的忽视,而在欧美获得蓬勃发展的恢复性司法制度则针对不同案件、不同犯罪人和被害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恢复性司法计划,为我国惩治犯罪人、保护被害人与实现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资源与制度进路。  相似文献   

9.
赵文聘  杨蕊 《法制与社会》2014,(14):263-265
二十世纪末犯罪被害人保护逐渐被刑事司法实践和理论界重视,意图通过犯罪被害人的保护达到"修复性正义"的目标,我国台湾关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较早,并已形成以《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和《加强犯罪被害人保护方案》为核心包含救援协助、安全保护、补偿损失、协助诉讼、教育宣传等内容的政策体系。但仍然存在补偿和保护范围、未战略的高度认识犯罪被害人保护、未与犯罪预防制度进行功能整合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张永昌 《法制与社会》2011,(25):283+285-283,285
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刑事司法是报应性司法模式,是以犯罪人为中心的,漠视了被害人的权利救济,不利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而恢复性司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对被害人的尊重和保护。应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陆地区刑事被害人保护措施虽长期存在,但并未形成专门且自成体系的制度。"有意"且专门的被害人保护制度得以初步成型的时间不过七、八年之久。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的类型整体上可区分为程序性保护制度和实体性保护制度。程序性保护制度的具体内容体现为刑事被害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实体性保护制度的内容具体包括: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犯罪赃物追缴、返还或退赔制度,刑事损害赔偿优先于犯罪罚没的制度,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程序性保护制度和实体性保护制度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都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相应地,应当通过针对性的弥补和完善措施,以使我国大陆地区形成更完备、合理且成熟的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曾钟 《法制与经济》2020,(3):131-132
刑事犯罪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恢复性司法是个很好地解决刑事被害人权利缺失的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型的司法模式,更加注重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强调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文章认为,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过程中应构建相关制度以保护被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立法上没有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救济有所忽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司法和谐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剖析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并提出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对象,侵财犯罪和其他类型犯罪一样侵犯了他人合法权利,理应受到同等保护,文章从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对侵财类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出发,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侵财犯罪被害人权利得到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认罪认罚案件中,保护被害人权利的必要性体现在维护程序公正,查明案情并衡量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真实性,化解当事人矛盾以及监督司法机关,防止权力滥用等诸多方面。司法实践中,存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规定不足,认罪认罚案件被害人参与不足,认罪认罚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监督司法机关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可通过保障被害人程序参与、促进刑事和解、加强司法救助、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机制和获得法律援助权等途径,更好地保护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蔡国芹 《法学论坛》2007,22(5):42-49
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能够得到有关社会组织或成员的支援和帮助的一种法律权利.它是社会人道主义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表现,也是减轻被害人所受犯罪损害的现实需要.被害人获得社会援助权已纳入国际刑事人权保障的范畴,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地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援助体系,为被害人实际享有获得社会援助权提供了现实保障.我国目前尚未从法律上确立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也缺乏援助被害人的社会工作体系,只是部分被害人获得了某些"边缘性的援助"或者司法经济救助.因此,立法上明确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规范社会援助被害人的方式和内容,是被害人获得有效社会援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金昌俊 《河北法学》2011,29(11):172-176
韩国近年来通过制定《犯罪被害人保护法》、《犯罪被害人保护基金法》以及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构建了内容较为完善的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韩国改革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是以保障实体性利益为中心而进行的。以介绍韩国新的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为媒介,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司法体中,被害人先后经历了原始被害人中心、被害人隐形与被害人重新复兴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被害人在刑事领域中的地位经历了从辉煌到失落在再到重新回归的变化。现代刑事政策运动的客观趋势是将保护受害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惩罚犯罪人放在首位。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主导的被害人救助、被害人权利保护、刑事和解等运动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我国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切实的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与权利保护,确立犯罪人和被害人同等的地位,建立国家—犯罪人—被害人三位一体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洪瑞 《法制与社会》2010,(12):154-154
随着国际性人权保障运动的广泛开展,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恢复性司法被认为能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复原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在世界许多国家尤其在西方国家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西方国家出于既保护少年,又保护社会利益的目的,在少年刑事司法实践中开始推行恢复性司法,减少对犯罪少年使用传统的监禁刑。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恢复性司法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0.
吴大华  邓琳君 《现代法学》2014,36(5):162-169
《犯罪被害人权利法》标志着美国犯罪被害人保护立法达到了顶峰,但是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出现使该法的适用引起了争议。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基于审判程序的复杂性、被害人的难以确定性和媒体报道所导致的不公正性,然而,支持者认为适用该法不仅不会导致审判程序复杂化,而且能够合理地保护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权利并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在于环境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美国《犯罪被害人权利法》的扩张适用对我国环境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首先是扩展传统犯罪被害人的定义;其次是保障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权;最后是完善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