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胸怀对待他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山里采访一位农村妇女,我问她你平时看电视吗?她说电视很少看,有些节目不敢看。她说,那些节目我看了就活不下去,你看看人家都活成那样,我一看电视就觉得我不配活着。我想,我们的个别媒体怎么会势利到这种程度,让生活中那些有痛苦的人觉得自己如此失败,宣扬虚假的、光鲜夺目的所谓成功,吓坏了老百姓。  相似文献   

2.
李允凤 《当代贵州》2022,(51):56-57
<正>秋日的午后,走进晴隆县莲城街道文丰社区新华组,路旁的“布依茶乡·宜居文丰”标语映入眼帘,沿路往寨中走去,美丽的围墙、庭院、墙绘等一一展现眼前。“老吴,你家的院坝、围墙和小菜园怎么样了?”“田书记,你看,都修好了,美得很。”在吴志洪家门口,驻村第一书记田军询问吴志洪,并嘱咐他打理好小菜园。“田书记,我家这个围墙,我还想改造一下,请施工队留点红砖给我可以吗?”“好呢,记着呢。”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小时候有一次因为逃学被妈妈罚去刷围墙。围墙较长,比他的头顶还高。他刷了几下,便灰心丧气地坐在了地上。这时,他的伙伴桑迪提着水桶跑过来。马克.吐温对他说: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见桑迪有点动摇了,他又说,你要答应,我就把那个肿了的脚趾头给你看。桑迪经不住诱惑,好奇地看着马克.吐温解开脚上包着的布。  相似文献   

4.
绿荫浓情     
挑着家庭重担的父亲,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跋涉了大半辈子,日见苍老了。父亲的这些变化着实让人心疼,我就想让父亲到县城与我同住,让他享几天清福。父亲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老是牵挂农村老家的树,离开了他的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常常住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去。说是回到乡下老家,坐在自己的树园子里,看日出日落,看云聚云散,听树儿和清风细语,心里才踏实,生活才有滋味。其实,父亲也不是不会享福,他是离不开他那绿色的事业。父亲的老屋在河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每到春天,梨花飞雪,杏花吐艳,绿林间花香…  相似文献   

5.
《湘潮》2020,(8)
正小李子刚返回来,就见到张院长在战斗中不幸中枪。小李子给他简单包扎了一下,让警卫员带张院长撤离。警卫员还想争辩,小李子急了:"你觉得我能扛动一个大老爷们儿吗?"警卫员不得已,留下手榴弹,背着张院长往山上爬。小李子看队伍距追兵渐远,要返回支援张院长。却被"小调皮"、小妮抱着不放手。"好好听话,阿姨不会有事。等翻过山,很快就能见到妈妈了。"说完小李子转身向回跑。"小调皮"望着小李子的背影喊道:"见到妈妈我要告诉她,你比妈妈还要好!"  相似文献   

6.
医生的心愿     
一天夜里10点多,我做完手术,照例去看我的病人。我的习惯是,无论下手术多晚,也得看一圈自己的病人再回家,这样才放心。一个老病人看到我大吃一惊:"大夫,这么晚还没走?医院每个月得给你开多少钱啊?"我一边检查她的伤口,一边开玩笑地问她:"你觉得给我开多少合适呢?"病人认真地想了想,"怎么也得万儿八千吧?""那  相似文献   

7.
<正>上个月①在校园漫步遇到体正②,他说准备出版一部文集,想请我写篇序,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为他感到高兴,就满口答应了。待到书稿送来,一看目录,涵盖了理论探索、思  相似文献   

8.
看了这个题目,肯定有人觉得好笑,难道世上的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吗?不错,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的确有不少人,其中包括我自己,常常在为别人而活着。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小  相似文献   

9.
散文二题     
正一棵小桃树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没写出一个字来。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今天下雨,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淋湿我的头发,一边还想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我闭了柴门,倚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枝条被风雨摇撼着,花一片片落了,  相似文献   

10.
思维之维     
有一本书名叫《思维之维》,著名经济学家宗寒作的序热情洋溢,我看了以后也有同感,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很实用,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想把这序言摘录下来,也跟朋友们推荐推荐,有兴趣的人可以一阅: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应该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要不,很多事情就不好办。早先,我有一个时期工作不大起劲,觉得当干部担子重、事情多,工作上有了缺点和错误,不仅上级要批评,还要受群众的埋怨。当社员呢,干完了集体活,回家干自己的活,省事省心,还收入多。所以,有时我就这样想:“干吗要费这个劲,着这么大的急,当干部又有什么好处?”有了这个思想,工作就提不起劲来了。后来,经过党的教育,我认真地想了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细小的温暖     
《廉政瞭望》2012,(16):38-38
温暖的情感,只属于细小。譬如诗经,风极好看,雅有不少好看,一到颂就恼火了.因为庙堂总是冰冷的。普通个体能享受的温暖,只能是具体而微小的。比如,曹乃谦辑的一首要饭调说:“白天我想你.拿不动针,到黑夜我想你,吹不灭灯;白天我想你,盼黄昏,到黑夜我想你,盼天明;白天我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黑夜里想你抱枕头,咬破枕头,满嘴是谷皮。”  相似文献   

13.
正我正在写长篇小说《芝镇说》,小说中有一个主人公叫陈珂,原型是陈克烈士。上初中时,我就知道陈克。干了记者后,一直想写他。几年前,我到莱芜采访,在莱城工业区(口镇)党群教育基地展厅,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看一幅幅图片,睹一件件文物,耳畔恍惚有炮声隆隆。在最下层,被一个名字"砰"地击中,那名字瞬间照亮了我:陈克!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你好!我是一名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干了10多年,近两年来,我觉得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做。不知为什么,他们看问题总爱“横”着看,比如说,我讲改革开放15年取得巨大成就,他们就说,和人家外国比还差远了;我讲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不知提高多少倍,他们就说,咱和人家沿海地区差多了……我的一些朋友也有同样感触,他们想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其中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 四平市 王金贵 王金贵同志: 你在信中提及的“横”着看问题的确在青年人中存在。相对而言,年纪大的人爱“纵”向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前两周看的一集《犯罪心理》是和自拍有关的,剧情大概讲的是几个热衷于自拍的网络红人惨遭不幸,而这不是这部我热爱的美剧里第一次涉及自拍情节了。这就是为什么和我一起看剧的我妈会如此担心我的网络社交,她觉得我在朋友圈发自拍搞不好也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我觉得她想多了,首先,我又不是什么网络红人;其次,我的自拍照片修得连她都认不得。  相似文献   

16.
一棵小白杨     
正兵来到这个哨所的时候,刚满17岁。班长拿他开玩笑:小鸡雏就要在山里摔打成一只雄鹰噢!可别成为哭鼻子的软蛋!兵其实有名字,但他不想让人叫他的名字,喜欢人家叫他"兵"。兵想着要当"兵",就真过了几关,穿上了这身绿色的迷彩。娘有些心疼,说:娃还小咧!去那么远,想家咧!兵就上了犟劲,英俊的脸涨得通红,我就要当兵……坐上接兵的车驶离村子,望见娘抹泪的时候,兵才觉得有股热流在胸腔中涌动。  相似文献   

17.
刘雅玮 《湘潮》2018,(12):33-33
很久没去湖湘公园了。趁着假日,我和母亲一起相约去看湖湘公园的百年银杏。湖湘公园是湘潭一座比我小两岁的大型山水公园,始建于改革开放后的2004年。公园只有大门没有围墙,免费向市民开放,是市民休闲娱乐、同存共居的“城市客厅”。  相似文献   

18.
李桂杰 《党课》2011,(4):122-123
我和家人有时候喜欢在一起看“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这类婚恋交友节目,我们基本上是把这种节目当成娱乐节目来看的。我觉得,凡是到了电视上相亲的人立马都开始变得不正常,台上的女嘉宾常常是把男主人公当猴耍,动不动就奚落一番,要么就让别人又唱又跳,或者是问一些不着四六、正常女人想都想不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你一直往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  相似文献   

20.
三道茶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爱情是年轻人的特权,与老年人无缘。所以那次同学聚会,当听说独居多年、己过五旬的老师新近坠入情网,准备与一位小他十岁的女士结为伉俪时,我宽厚地笑道:“这与爱情无关,是年纪大了,想找个伴。”“不,我觉得他们是爱情。”同学反驳我说。“爱情?”我斜睨了他一眼,“爱情是年轻的产物,不适合生长在老的土壤上。”“可我觉得他们是爱情,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看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了。”同学固执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