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梁启超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作为活跃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提出来自己的建国主张,并舍身投入现实政治。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梁启超的评价有失偏颇,特别是对其宪政思想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力度。本文拟初步探讨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一般原理和宪政模式,以期对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探究宪法和宪政的起源出发,提出这样的观点: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立宪主义思想的有无,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在宪法和宪政建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文中认为要实现从宪法到宪政,最重要的是确立立宪主义的思想,按照立宪主义的原意来制定宪法、尊重宪法和实施宪法。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在中国宪政文化及其制度建设上,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清末立宪在宪政出洋考察与模式选择上照搬了日本立宪的经验,而德国的宪政思想和宪政制度主要是通过日本对普鲁士宪政的模仿而被移植到中国来的。这是"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立宪策略的具体化。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民初若干宪政制度的设计是直接移植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角度详细论述了梁启超的宪政思想,认为尊君权、兴民权、开民智、设议院以及变法图强,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体系及演进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的演进过程可分为封建君宪宪政思想、资产阶级市民宪政思想和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三个阶段。这是一个外国宪政文化与中国法律文化融合、互动的过程。人权与民权转义、立宪主义的普遍价值与本土法律传统的对立和融合以及赋予宪法以文化内容 ,构成 2 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较为全面地探究了毛泽东同志宪政思想的萌芽与形成,通过回顾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政思想和实践,认为“人民立宪”是其宪政思想发展演变之主线。其主旨在于,一是建立一个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二是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的民主宪法。它如同标志宪法生命的“人民主权”原则一样,是中国宪政史上永具活力的一份宝贵遗产,结合中国实际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政实践和理论,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维新运动遭到镇压,立究思想得到传播,晚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主要系宪政考察.五大臣统一形成了初步的宪政思想,君主立宪、地方自治、官制改革是主要内容,尽管没有得到实施,却使得立宪思想广为传播,宪政思想深入人心,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费春 《现代法学》2001,(1):99-101
《鄂州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湖北军政府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近代民权宪法草案 ,它的人民立宪思想、民主立宪程序和突出的人权法案内容 ,为中国近代立宪主义树立了一个样板 ,在中国宪政史上居于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宪法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是一位法学家,更是一位宪法学家.他对宪法学的基本问题几乎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宪法的三大精神的把握、对国会制度、选举制度等的研究至为透彻精辟.他深悟宪法的精髓,倡导立宪政治,主张国体与政体无关,注重成文宪法、宪法观念与宪政现实之间的互动.他一生致力于追求宪政,对中国的宪政之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设计.当然,他也不免会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领导和组织了新中国的立宪、行宪工作,提出了许多中国宪政建设的理论和观点。时至今日,认真梳理和深刻理解刘少奇同志的宪政思想,是深入推进宪政建设、大力倡导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程华 《河北法学》2002,20(5):2-6
清末开始仿照西方立宪,到20世纪末已近百年。其具体路径是以国家为主导、以激进革命的方式推动宪政实践;脆弱的社会基础不能支持宪政;宪政发展模式上或盲目移植或自我封闭;中国宪政的主导思想是重理性主义而轻经验自由主义。这些就是百年宪政之路提供给我们的历史资源。当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又一次面临宪政道路的探索,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宪政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明传入日本,在日本的知识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作为日本文化背景的东方文化与新来的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考察问题。在近代化与宪政模式的选择上,日本“求知识于欧美,欧化而不同化”,确定了适合日本的宪政模式。从日本近代立宪主义发展的基本轨迹看,其源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欧美立宪主义思想和制度  相似文献   

13.
财政立宪主义论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龙  朱孔武 《法学家》2003,88(6):96-105
财政立宪主义是一种关于国家和人民之间公法上财产关系的理念与原则,涉及赋税、财产征收以及预决算等政府的一切财政行为.财政权问题既是宪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又是宪法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政体制运行的重要保障.财政立宪主义在我国历史上有其萌芽形态,并对我国现行宪法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财政立宪主义对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法治思想与宪政主张是中国近代法制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宪政的设计和推动促进了晚清政治和法制改革,他改革司法制度、倡导司法独立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和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公共财政理念来自于其宪政思想,对于公共财政的理解,梁启超认为其是存在于宪法之下,受代议机构的管辖,经法定程序授权,由政府负责征税和执行预算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体制。梁启超提出的税收法定的原则和税收调节贫富以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则,凸现了其超前的和超群的思想境界。在举借外债的问题上,梁启超没有把它仅仅视为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把外债致害之源与生利之本归结于政治因素,与其一贯主张的对政治制度进行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宪政规律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通过考察世界宪政发达史,从纷繁复杂的宪政现象和宪法规范中高度抽象地总结出宪政制度构建及其运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般属性与普遍规律。认为就立宪规律而论,宪政经历了从人权立宪—政治立宪—经济立宪的漫长演进过程,并正向知识立宪过渡。而从单纯地控制国家权力发展到既控制权力、又保障权力高效、民主地运行,体现出一条普遍的行宪规律。护宪规律则集中地表现为:违宪审查活动从自发到自觉以至制度全面理性化;违宪审查主体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以至组织机构专门化趋向;违宪审审查方式从多重混合审查模式趋近于司法诉讼程序化  相似文献   

17.
戴涛  陆永胜 《法律科学》2004,22(2):12-16
思想自由权在我国宪法中未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与国际公约和各国立宪潮流不符 ,事实上 ,思想自由权载入我国宪法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当以思想自由权入宪构想为契机 ,顺应“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美好愿望 ,建立起中国的思想自由权宪政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伍玉联 《研究生法学》2007,22(2):97-101
近几年来,税收与宪政关系的命题成为法学界,尤其是成为宪法学界和税法学界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财政与宪政、税收与宪政的看法。有学者提出"财政立宪主义"的话题,有学者提出"财政危机中的宪政"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税收奠定宪政基础"的命题,也有学者提"税收立宪"的问题,还有学者以"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撰写了博士论文。本文从税收与宪政在经济学上的关系、税收与宪政在政治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这个机会使得他有条件大量地阅读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书籍.此后,其宪政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要求统治者实行立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以此来摆脱丧权灭国的命运,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20.
王本存 《现代法学》2007,29(5):187-193
张君劢精心选择了《代议制政府》而不是《政府论》进行译介。这暗示了张君劢的独特立场。借此,他运用别样的翻译技巧并借助特殊的作品形式,表达了其的立宪立场和宪政实现的策略。作品透露出来的方法和策略深远地影响着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