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进程中,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一系列独立的探索,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主动引进发达国家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立足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方式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并以此推动国内制造业生产规模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使经济总量、贸易规模、跨国资金流动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往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作出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从追赶、互补转为竞争与合作并存。当前,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将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相对完整且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基础上进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赢得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2.
陈永昌 《奋斗》2008,(4):7-8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正是缘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才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点省份——黑龙江省,更是缘于改革开放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我们应以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再宣传、再学习和再教育;以开展纪念活动为载体,浓化改革开放氛围,巩固改革开放成果,促进改革开放深入,推动科学发展,真正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传递的主要方式。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体系,才能将国家和民族中的优秀文化不断传递下去,成为其发展的持久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提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加强民族文化自主创新,大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既是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已与166个建交国中的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  相似文献   

5.
刘娟 《唯实》2005,(11):38-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目前,民营企业对国家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面对各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制约因素,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较为混乱。财政部发布的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平账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利益,也制约着我国…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邓研华 《唯实》2011,(7):25-29
中国崛起的历史文明基础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经历。中国崛起的形式是一个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  相似文献   

8.
首先,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着民族国家“主权”的传统概念,这不论对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就意味着民族国家传统的“主权”在削弱。如参加WTO,最后全世界零关税,大家的海关主权都结束了。 第二,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发展,这是对传统的“民族工业”的挑战。这种挑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没有竞争力的“民族工业”破产;对经济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正在推进的改革的基本内容.这一改革方向的确定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走出80年代形成的“国有企营、两权分离”的思路.改革正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一、“国有企营、两权分离”的困境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实行“国有国营、两权合一”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在一定时期,曾为奠定我国工业基础,初步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作出过一定贡献.但是,长期的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导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前,昆山是一个农业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工业向外急剧扩散,位于苏州与上海之间的昆山,通过大量接纳上海工业转移,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自办工业园区,引进一大批中外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开始从农业县向工业市转化。在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的发展阶段后,近几年昆山处于“由低转高”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民营经济赶超战略,围绕“四个巩固、四个提升”的发展思路,做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区关系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战略关系和基本视角。国家与社区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结构变迁的产物。中国社会国家与社区关系分为三大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常态化”转变为“虚幻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与社区关系由“虚幻化”转向“社会建构”,并形成一系列核心议题。社区与公共政策、社区与国家关系已成为中国社会结构与政策议程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突出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具有独特的生态与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可称“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被誉为“中国第一厂”、“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的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前不久主办了题为“弘扬‘江南精神’,发展民族工业”的学术研讨会,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船集团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近4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认为,江南造船厂在14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江南精神”,是一种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自强精神,也是一种放眼看世界的开放精神。目前,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着全球性竞争。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和资本优势,我国的民族工业惟有像江南造船厂那…  相似文献   

14.
《党建》1997,(11)
培养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素质的企业大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党委一汽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党委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率领职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改造了老企业,壮大了一汽的实力和规模,率先形成了中、轻、轿并举,多品种...  相似文献   

15.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重大决策。1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虽已有所改变,经济实力已有显著增强,发展速度也十分可观,但至今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是依靠大量的物资和劳动的投入取得的,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尤其严重的是,我国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益一直呈下降的趋势。据测算,10余年来,我国每增加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六五”期间为3.2亿元,“七五”期间降为2.2亿元,“八五”期间与“七五”时期持平。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  相似文献   

16.
正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  相似文献   

17.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的重要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机床业被称作是“装备工业中的装备工业”,是“万机之母”,在整个制造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制约了一国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其列为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进口。“十一五”时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在我国经济布局中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45年来,党和政府对新疆经济的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制定了各种民族经济政策,并在财力、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巨额补助。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尽快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新疆经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50年代到现在,我国在生产力布局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后的“梯度发展战略”以及现在开始的“协调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建国40多年来新疆民族经济政策的历史沿革随国…  相似文献   

19.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益,指的是随生产能力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问题首先产生于汽车工业实践。规模经济理论是汽车工业客观规律的总结,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理论最好的例证。日本经济学家认为,“在汽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中,规模经济早已是一条永恒的原则。换句话说,在大规模生产体制下,竞争的基础是建立在用追求一个确定的规模经济水平的降低单车成本上。”我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性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体制改革等发展战略的形成,都与建设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把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山西在“改革开放”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优势、率先突破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