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六作家诉世纪互联公司侵犯著作权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周翔 《电子知识产权》2001,(3):30-31,53
基本案情 1998年7月7日,红旗出版社作为乙方与甲方著作权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CDI出版策划中心(简称CDI中心)签订了<哈佛行政管理全集>一书的出版合同,该合同载明作者为夏书音,甲方签字为曾繁正,乙方签字为红旗出版社原社长许建一.该合同第一条约定"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以图书形式出版上述作品(<哈佛行政管理全集>)中文本的专有使用权",第二条约定"甲方保证拥有第一条授予乙方的权利.如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利益,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相似文献   

4.
析侵犯著作权行为与侵犯著作权罪的衔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亚刚 《法学评论》2006,24(6):121-123
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在第五章中增加了关于犯罪和刑事责任的规定,由于《著作权法》对侵犯著作权之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规定的过于抽象,故与刑法本身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罪产生了不相衔接的问题。本文对此问题略予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论述了著作权及著作权罪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探讨了关于侵犯著作权罪的罪与非罪的区别,最后阐述了侵犯著作权的刑事责任,既包括对个人的处罚,又包括对单位的处罚。  相似文献   

6.
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侵犯国家著作权管理制度的同时又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以及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著作权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侵犯数字化权利的行为不宜定为侵犯著作权罪,而对侵犯网络传输与公共传播权的行为可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  相似文献   

7.
论侵犯著作权犯罪法律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律制度如何与WTO的有关文件接轨,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分析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法律规定与TRIPS协议相一致和不一致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法律规定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侵犯著作权罪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它是我国保护著作权最为严厉和重要的手段。本文针对侵犯著作权中的几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增大了信息量。然而在我国,网络道德秩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和构建,作为具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却出现频繁。针对种种此类现象,本文将从社会各层面分析大学生侵犯著作权权背后的原因,为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许多免费阅读小说网站通过提供来自其他网站的小说或是提供服务平台供读者自行上传小说等方式获取点击量获取收益。而这种直接或间接的行为却会侵犯了网络小说家的著作权。由于"避风港"规则的存在使得间接性的侵权行为能够被免责,但小说网站的直接侵权行为因为不能免责便可以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因此,应当适当制定法规,规定相关的侵权行为的责任,从而保障网络小说家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常青 《科技与法律》2006,(2):105-109
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问题成了知识产权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软件最终用户”“商业使用”侵权复制品的行为属于“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侵权行为”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最终用户”因此承担民事责任乃至受到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最终用户”从最初的不承担侵权责任,到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有没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规定究竞能否适用于“最终用户”?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以至在执法、司法实践当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行政执法机关遇到此类案件在是否向司法机关移交的问题上也是莫衷一是,左右两难。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体会,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作为歌曲作品词曲著作权人的委托管理人,可以使用、向公众传播所委托管理的音乐作品,但并没有免除其向公众传播涉案作品的表演时取得表演者许可的义务。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种与生俱来没有营利性的社会团体能否通过"合理使用"或者"法定许可"而获得某种豁免,从而回归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真谛,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田国宝 《法学》2004,(5):76-82
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 ,即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侵犯国家著作权管理制度的同时又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著作权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对侵犯数字化权利的行为不宜定为侵犯著作权罪 ,而对侵犯网络传输与公共传播权的行为可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是他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钱舫 《中外法学》1995,(3):38-41
<正>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行的《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首次将严重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本文拟就《决定》涉及的几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决定》为刑法补充规定的新罪名 《决定》第1条和第2条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犯罪行为和法定刑,但没有指出这些具体犯罪的罪名,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罪名的确定,无论对审判实践还是对刑法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著作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著作权人可以选择以侵犯在先著作权为由直接到法院起诉或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侵权注册商标。法院审理此类权利冲突案件的基本原则是诚实信用、维持公平竞争和保护在先权利,司法界与学术界对于此类权利冲突案件如何适度保护问题争议很大。  相似文献   

18.
因紫金长河餐饮公司等17家单位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浏阳河》《涛声依旧》《晚秋》等歌曲,音著协将17家单位诉至法院。10月25日,北京海淀法院受理了这17起侵犯著作权纠纷案。  相似文献   

19.
[本案要旨] 软件序列号是著作权人为保护其对软件享有的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本案被告破解原告软件序列号,因故意破坏原告技术保护措施而构成侵犯著作权,是一种新类型的著作权侵权纠纷。对于两被告在软件被许可期限届满后仍能使用的原因,原、被告陈述并不一致,双方也均未能提供相关证据相佐证。本案中,法院运用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规则,确认了两被告破解软件序列号的行为,并据此判定了两被告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著作权保护体系,但对著作权的刑法保护、打击侵犯著作权刑事犯罪方面,尚有诸多地方有待改善。本文通过对侵犯著作权罪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建议,以使我国刑法对著作权的保护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