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古语有云“书非借不能读”,说的是,自己的书因为总认为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什么时候读都行,所以也就不急着读,也就可能一直不读。而借来的书不同,因为要急着还给别人,所以逼迫着自己去读。  相似文献   

2.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阅读如吃饭,阅读很重要,因为阅读事关国民素质。但要读什么书是个问题,人生有限而知识无涯,我们不可能什么书都读。如果要专家推荐一个书单,也是在难为专家,而且,你也未必就喜欢专家推荐的书。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专业,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我喜欢的书,不一定你也喜欢。对我有用的书,对你或许毫无用处。在我看来,现在已进入阅读3.0时代,读什么书事关你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5.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6.
风为裳 《党课》2010,(16):90-91
“让我像你一样做笨蛋,没门儿”我手里攥着大专的录取通知书,用尽全身力气跟她嚷。其实,我很想说:“姐,这书我不读了,真的不读了。”我说出来的话是:“无论怎么样,我都不会像你一样活得这么委曲求全!”  相似文献   

7.
遵义会议前后,当时一名忠实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同志曾指责毛泽东:你懂什么马列主义?山沟里还能出马列主义?(大意)毛泽东确实是在山沟里长大的。也确实在山沟里长期斗争,但毛泽东并非没有读过马列,早在1920年他就读过《共产党宣言》。那位同志的话却深深刺激了毛泽东,他一到延安就“发愤”读马列,这并不只是为了争口气,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样,他“发愤”攻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马列原著方面,他几乎搜集了当时国内出版的所有著作。他读过(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有一份商学院的招生简章摆在你的桌面上,负责招生的人告诉你,有大量数据证明,读过商学院的人比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在退休的时候财产平均要高40万元以上。那你是读还是不读呢?如果按照商学院的这个因果关系来看,似乎应该去读。但是如果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再来看,就未必如此。经济学当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成本。在经济学里,"成本"不是说你为得到这个东西花了什么,而是说你为得到这个东西放弃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根据去年全年的图书销售情况,前一阵子北京图书大厦搞了个“2001年社科类畅销书回顾展”,把销售量排在前100名的畅销书逐一作了简介和销售阅读情况统计。看到这个回顾展,每个前来购书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看哪些书在畅销,想想自己读过其中哪几本,又有什么印象和感悟。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2001年,我们读了哪些书?”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应该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年,你都读了哪些书,读了多少书?”读过《穷爸爸,富爸爸》吗?这可是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一本书。虽…  相似文献   

10.
<正>读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有的可泛读,有的可精读等等;书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严肃的书、轻松的书、消遣的书等等。我在此要说,无论什么类型的书,无论何种读法都要尽可能地读原著。尤其是对于严肃的书、经典理论书更应如此,更应读原汁原味的原著。辅导书绝对不能代替原著。一本著作,有多少人读就有多少种理解,搞辅导的人未必不想忠实于原著,而是他所对原著的理解有些不见得是原著的原意,况且也不能否认有肆意歪曲者存在。你读了  相似文献   

11.
七旬已过,回首半生读书生活,虽也得益,虽也有趣,但依然遗憾多于自得,真是该读的书没读多少,可以不读的书反倒读得太多。应该好好读的书没有读好,可以草草读的书反倒用了许多心力,直到年过七十,一切都  相似文献   

12.
肖健 《党建》2010,(7):53-53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文华  胡杰群 《实践》2008,(6):55-55
那些落马的贪官们也读书吗?答案是:读。那么,贪官们都读什么书?落马前和落马后他们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落马前,他们都说自己在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等。事实上,这些书他们可能连摸也没摸过。  相似文献   

14.
蒋子龙 《学习导报》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5.
蒋子龙 《新湘评论》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16.
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其他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相似文献   

17.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8.
某日,百无聊赖,正歪在沙发上打瞌睡,突然,嘀嘀嘀嘀……,手机响了。打开一看,原来竞是一位远方朋友的善意提问:“今天你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9.
品味读书     
读书是雅事。古人云: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不正是说读书是一种优雅的事么?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举止言谈都与粗俗相对,让人感觉你是一个文明有教养的现代人,尤其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和商海喧嚣的年代里,你能够在工作之余,在气韵堂皇的书室与书相伴,拥有一块可亲  相似文献   

20.
贪官们都读什么书?落马前和落马后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落马前,他们肯定都说在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但是一旦成了贪官,在谈他们读的书时,回答可就不一样了,原来他们说的那些书连摸也没摸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