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进承 《湘潮》2013,(6):55
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是实现思政教育有效性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的互动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调控,对于大专院校的思政课来说,必须加强对课堂互动教学的教师主导性。  相似文献   

2.
陈玉江 《世纪桥》2013,(12):48-5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具有科学性、政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教材为了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需将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国家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独立地位,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严把思政课教师准入关,确保那些专业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富有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专题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灵活开展现实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需要在供给环境、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学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供给能力是指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信仰、知识、教学与科研等多元供给能力。目前,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供给能力有待加固、知识供给能力有待拓展、教学供给能力有待扩建、科研供给能力有待筑牢。思政课教师亟需采取有力措施以优化四大供给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大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正核心阅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互动",要求教师必须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下大功夫。就认识层面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知己"与"知彼"两方面的工作。就实践层面而言,讲好思政课要做到有理论高度、故事温度、情感热度、形式广度、实践力度、文化厚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占多数,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应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关爱思政课教师,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其次,应调整重科研和社会服务、轻教书育人的管理制度,鼓励青年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再次,重视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开展多元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最后,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在全国上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语境下出场并生成了特定的时代意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端正态度、修炼内功,培植思政课教学的信仰,笃守思政课教学的德性,塑造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知识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作底色,而且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作底蕴,还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学科作补充。针对思政课课堂出现的魅力危机和思政课教师出现的本领恐慌,思政课教师要储蓄教学势能、科研势能和话语势能。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具有丰富内涵,也指向思政课实际中的现实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理解: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凸显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灵魂与载体的契合;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体现了思政课的时代使命;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了思政课的根本要求;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化了思政课的科学教学关系;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统合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了思政课教育方式的协同。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前提。由于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思政课在学校被边缘化、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的欠缺以及思政课本身的理论难度等因素的限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受到了一定阻碍。思政课教师要想增强教学自信,除了要获得社会舆论、高校内部的制度性支持之外,还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坚持终身学习、丰富学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言传身教;与学生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王世娟  赖雄麟 《党建》2021,(2):49-50,5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释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0.
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听课调研中,作者深刻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极为重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是思政课教学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高度依赖、敏感和及时反映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向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任。因此,必须及时快速、全面权威地向大学生解读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热点,以大学生的辐射示范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思政课时效性需要强化思政课教师危机意识;建立和完善教学时效性评价体系;建立地方高校与名校帮扶关系;延伸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启发智慧的活动,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思政课教学尤其需要教师养成教学智慧。思政课教师养成教学智慧,应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将知识教学转为智慧传授;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反思思政课教学实践;关注思政课教学细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敏锐性;转变思政课教学思维方式,提升思政课智慧品性。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专稿     
<正>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对我们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性质、功能和目标,深化对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性认识,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八个相统一"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律,既有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教师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力军;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评价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工作,深刻阐明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问题,高度总结思政课建设的前进方向,对全国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我们要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真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知识基础与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处理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性与权威性、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两个转换"能力必须面对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应该通过拓展知识结构、改善学科背景来夯实知识基础;通过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为"两个转换"提供坚实的实践底蕴。  相似文献   

18.
宫清玲 《世纪桥》2024,(5):94-9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作了多次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而推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为研究切入点,从引导一体化自主发展、完善一体化评价体系和推动一体化科学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中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教学衔接意识欠缺问题,为思政课教师搭建教学交流平台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直面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作出了深刻回答,是对思政课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是民族的根,更是国家的魂。讨论百年党史如何融入思政课,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的积极响应。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更是思政课教师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学习党史与推动工作的有机结合点。思政课教师应在丰富的党史、思政资源和优良传统教育基础上,以更大的格局、更大的学科合力,更大的资源整合,努力探索形成百年党史"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