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昕秀 《学理论》2012,(33):217-218
在子女的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但多数是以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测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完整家庭结构中的离异家庭其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成绩及认知发展、行为特征、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淑芳  刘慧瀛 《学理论》2014,(8):195-196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及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丽婷 《学理论》2013,(2):241-242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交往的实质。以安达市曙光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调查和研究为例,对大班家长进行非结构型访谈,采用查阅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与家长当面访谈的方法。对当今家庭中常见的错误教养方式进行追踪和调查,从中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并由此得出,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才能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
霍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出发,针对目前中国家庭早期教养中存在的弊端,确立了科学的家庭教养观念和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现代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全国六大区 1580名在校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具有高拒绝否认和高惩罚严厉两大特点,其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作者呼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以消除不当父母教养方式给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并倡导中国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由“严父严母型”转型为“慈父慈母型”、“严父慈母型”或“慈父严母型”。  相似文献   

6.
盛明明  李可钰 《学理论》2013,(16):113-114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140名,以UCLA孤独量表、岳冬梅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王登峰(1994)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有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程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体现流动人口代际支持的"社会经济地位—流动特征—家庭结构"三个维度,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婴幼儿时期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流动状况因素以及家庭结构因素对其子女早期健康保障获得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结构因素,即流动人口婚后的健康保障意识越强、家庭成员关系越稳定、对子女健康的家庭支持越集中、代际关系联结越紧密,其子女获得的早期健康保障水平就越高。因此,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卫生健康保障方面,应注重基于家庭结构特征构建家庭健康支持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弱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不利因素对其子女健康保障获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邵岑  张翼 《青年研究》2012,(4):1-11,94
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按照出生年份划分流动人口代际群体,在经典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比较分析"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并对家庭迁移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居住时间、迁入地家庭总收入、移民汇款等方面不存在代际显著差异,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存在代际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水平及教育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配额抽样方式调查了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显示,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还缺乏科学的认识。本文还运用“继续社会化”理论,比较了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如家庭、单位、社区等对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社区教育对流动人口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5)
生涯适应力是影响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在性别、年级、学科、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加入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经历数量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研究结果对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年研究》2021,440(5):64-77
基于横向和纵向调查数据,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大学新生不良适应行为影响的发展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子女进入成年初显期后,父母教养方式仍对其不良适应行为存在影响,但影响效应值呈减弱趋势;相较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对不良适应行为的负向影响的减弱,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正向影响效应减弱趋势更明显;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塑造子女价值观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校时和后续的不良适应行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降低其不良适应行为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唐名淑 《学理论》2014,(26):276-278
家庭是每个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家庭中同样受到深刻影响,尤其是高学段小学生。为此提出教育建议如下:提高家庭成员对交往焦虑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父母关系与父亲的角色;建构学习型家庭,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营造高质量的主观生活幸福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减少非核心家庭与隔代教养的发生率;注意社交焦虑中的城乡及偏见,教育要有侧重点;建立家庭、学校联动的教育机制;抓住人际交往训练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3.
刘平 《学理论》2012,(14):67-68
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指个体应对挫折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因素有性别、年级、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其中隔代教养问题又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特别是隔代教养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农村隔代教养中祖辈和孙辈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从家庭、学校、政府等层面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期望能够为今后完善农村隔代教养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流动家庭的团聚: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口流动正在经历着从家庭成员分离向家庭成员团聚的转变.本文利用"北京市常住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做流动人口家庭的团聚及分离的流入地视角的定量研究.我们把家庭类型变量与受访者个人变量相联系,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分合的因素,发现流动家庭的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与家庭团聚与分离的关联不大,家庭成员的个人因素,如良好教育、较高收入、流入时间长等,都有利于家庭团聚.两类家庭受访者信息的比较研究还显示,团聚家庭在定居意愿、使子女有更好教育等问题上,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张阿凤 《学理论》2013,(18):78-79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不但影响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使个体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它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直接的模式。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使得研究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狼爸"、"虎妈"的案例分析为依据,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来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深圳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迟书君 《青年研究》2005,(11):33-42
本文通过对深圳流动人口调查,描述了他们在流动状态中婚姻、居住、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现状,并揭示了流动人口婚姻和家庭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为背景,利用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未婚人群以独居为主要方式,已婚人群中以采取与配偶同住或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家庭结构者居多.但是,已婚人群中仍旧有超过70%的人与配偶或子女等核心家庭成员分离.在京时间较长,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经济条件的流动人口实现核心家庭举家迁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受到"子女性别结构"与"家庭经济约束"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不仅具有明显的"男孩偏好",而且存在"儿女双全"的想法;具有相同性别结构的生育意愿要高于不同性别结构的;有限的家庭经济收入限制了流动人口继续生育的意愿,性别结构中含有儿子的生育意愿要远低于性别结构中都是女儿的;"男孩偏好"与"家庭经济约束"交互作用使得流动人口生育子女数最多为三个;老一代与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阶层的提升能够增加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对中国青年烟酒使用行为和家庭背景、价格引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酒使用行为在中国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但是在加入教养方式后,父代烟酒使用行为对青年烟酒使用行为的影响降低,溺爱等教养方式的作用显著大于父代自身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控制上瘾性物质的价格和子代收入并未改变上述基本结论,而价格和收入对于子代是否具有烟酒使用行为的影响也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