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许多高校的基本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基建项目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同时发生在高校基建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也明显增多。而浙江大学在扩建新校区的过程中,却未发生不廉洁的问题,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未雨绸缪,加强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健全机构全程监督浙大新校区征地3200亩,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投资预计达25亿元。在建设初期,浙大领导就提出,要把新校区建设成为“优质工程、透明工程、放心工程、廉政工程”,并根据新校区投资额度大、工程任务重、质量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案情2003年3月6日,被告人史某在泗洪县某小学找到该校六年级学生、12岁的杨某,谎称欲带杨某到南京学武术,唆使杨某回家盗窃钱财。杨某当即回家偷得现金3000元,但未将钱交给史某。被告人史某即将杨某带到泗洪县城某旅社中居住,白天带其闲逛,所需费用皆用该3000元支付,至案发共40余日。其间,被告人史某在旅社中乘杨某熟睡之机从该款中窃取2000元,由自己保管,也用于游玩开支。分歧法院在审理该案过程中,对被告人行为的定性出现了不同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史某构成盗窃罪,盗窃金额为2000元。因为在司法实践中,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偷、抗税行为愈来愈蔓延,我国《刑法》对此规定了刑事处罚。笔者认为,《刑法》第121条规定失之过轻,各地都发现有数十万元以至百万元的偷、抗税人员,对这类人员只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显属打击不力。另外,贪污罪中,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  相似文献   

4.
沈伟晶  王伟 《法制与社会》2014,(26):247+249
盗伐林木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两个罪名的想象竞合犯,盗伐林木罪条款与盗窃罪条款系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一般应当以盗伐林木罪论处。偷伐林木行为主要区分如下:将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窃为己有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将国家、集体、他人所有的树木伐倒并窃为己有的以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既收购盗窃林木,又收购盗伐林木,而收购盗伐林木不构罪的情况下,可把收购盗伐林木行为作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一个从重量刑情节。  相似文献   

5.
苗连营 《中国法学》2016,(4):159-178
税收法定直接决定着税收立法权的性质与归属,统领着税收立法权的配置体系,并演绎着三对最基本的宪法关系。地方立法无权涉足税收问题不仅是我国的一以贯之的基本立场和法制传统,也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单一制的思维定式。央地财政关系的失衡表明,仅仅让地方分享一定的税收收益,难以适应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改革需求。赋予地方相应的税收立法权,使其拥有相对完整的税权,是破解地方财政困难、合理建构央地财政关系的现实考量,同时也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只有对《立法法》上的税收法定条款做适度的修正并使税收法定回归其本来意义,才能在规范层面上为地方税收立法权开辟生存空间。在证成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同时,还需特别强调对其的监督与制约,这或许可以成为激活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引进技术是我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1986年,我国从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生效合同744个,技术贸易总额达44.5亿美元。与1985年相比,合同数增加百分之十,成交额增加百分之五十,这样外国公司从中要取得相当数量的特许权使用费。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我国相继颁布了《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税收法规,其中都有专条规定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课税。但如何掌握和运用税法规定,搞好技术引进中的税收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最近,发现一起采取开假发货票、冲减往来帐户的手段隐瞒个人劳务收入,逃避应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十多万元的重大偷税案件,有关部门和办案人员一致认为此案数额巨大,情节严重,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在引用和对照具体税收法规时,却出现了无法追究偷税者刑事责任的情况。刑法第121条偷税、抗税罪属空白罪状,即在条文上指明要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确定某一犯罪行为的特征。因此要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偷税罪,必须参照行为人所违反的个人收入调节税的有关法规。1986年9月25日国条院发布的《中华人  相似文献   

8.
由于公路使用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民事合同关系,因此,骗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的行为具有合同诈骗的性质,情节严重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车辆超载是行政违法行为,应由政府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公路经营者对车辆超载部分计重收费具有惩罚性质,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不应当将车辆超载部分计重收费数额作为定罪数额,而应当将不超载情况下的车辆通行费用作为定罪数额。对多次偷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行为的犯罪数额可参照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累计计算。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应考虑行为人的主体身份、所利用的职务便利以及偷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财产性质等因素。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骗逃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的行为属于牵连犯,应当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择一重罪处罚。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中相关税收条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明确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义务的同时,需要强调征税主体也有依照法律征税的义务,通过淡化税收优先权、加强对税收法律关系中利害关系人权利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整个社会的根本,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诚信也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体现在立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诚信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形式,而且也不单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之中,诚信要体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中,要体现在各个主体的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11.
刘哲 《法制与社会》2013,(26):83-84
本文从一则案例出发,就如何认定"婚骗"案中的诈骗行为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以期对"婚骗"案中的诈骗行为进行准确定罪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突然大幅提高印花税,导致股市遭受重创,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思索。财政部不恰当地使用税收手段调整股市,凸显了税收法定主义在当下中国阙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毫无疑问,不符合税收法定主义的课税行为不但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严重侵犯,而且可能会使实现法治的梦想最终落空。在此意义上,行政法学应当关注因税收而引发的种种法治问题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法院在审理偷、抗税案件中,时常发现税务机关对偷、抗税者的违章处理,是与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同时进行的。笔者认为,两者不应同时进行,税务机关所作的违章处理,应在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之前进行。 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违反税收法规、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除按照税收法规补税并且可以罚款外,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相似文献   

14.
常设机构原则是协调居民国与来源国在跨国营业所得上征税权限的原则。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常设机构的认定带来了很多问题。在国际社会没有对跨国电子商务经营所得确立新的征税权划分标准之前,如何认定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存在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增加企业税收负担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注册登记前、筹资决策中、投资决策中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都要加强税收筹划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论破产程序中的税收债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企业破产法》明确了税收债权作为破产债权的属性,并确认其优先受偿的地位,但是税收债权人如何行使权利,以及纳税担保在破产程序中如何适用等问题,依然需要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进一步规定。《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税收债权的优先性已有淡化,税收债权应当与其他债权一样在法院确定的破产债权申报期限内申报,其申报主体以市级国家税务机关为妥;破产税收债权应以破产申请受理之前发生的"所欠税款"为限;破产法中的撤销权规定不适用于纳税担保,而有关别除权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应适用于纳税担保。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有关于新产品(含中试产品)的税收优惠规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实行税收优惠的新产品范围及标准;2.减税免税的种类;3.对减免税款使用的限制;4.对特定产品的税收优惠。现对四方面的规定分别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绝大多数国际税收协定中,一般都会有情报交换条款(the provision on exchangeof inform ation),它被认为是各国税务当局对付国际逃、避税的有效方法。本文拟从国际逃、避税防止的角度对该条款加以论述。一、情报交换条款的来历早在1925年,一些财政事务专家在向国联财政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情报交换”这一新概念应在从事税收事务中考虑到,因为大量的调查(在欧洲国家之间)表明该种交换对于国际逃税的防止是极为有利的。①在1936年举行的国联财政委员会第六届会议  相似文献   

19.
我能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抱起来,你相信吗?或许,在漫不经意中你就会点头称"能",可是,只要稍稍转念想想,你就会觉察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无论谁纵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本领,也不能把自个抱起来.  相似文献   

20.
所谓偷越国(边)境,是指违反出入国(边)管理法规而出入国(边)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其表现是:在不准通过的地点,秘密出入国(边)境,或者通过规定的地点,但未经批准,而是利用伪(变)造证件或者其它欺骗手段蒙混出入国(边)境.本文主要是从案件概况,案件屡发不止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