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证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阐述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证是一项重要的信用制度公证之所以作为一项信用制度,从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及外在社会对其评价上得以肯定。一是从公证在法律上的地位看,公证是行使国家证明权的中介机构。公证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项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公证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规范会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正。"根据这一定论,基层法律服务所就毫无疑问地成为社会中介机构中的重要一员。江苏省张家潜市始于1999年...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公证制度经历了初创、发展、停顿和恢复建设、快速发展的历程。逐步建立了以公证法和公证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职业法学学科。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公证法制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在公证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公证员权利救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公证实践中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象征着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国际大环境。加入WTO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WTO规则的适用与我国法律制度的碰撞与磨合,必然给我国公证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公证作为一种为国家、为社会公认的证明活动,一般由一国政府同意设立的机构或认可的组织、职业人士来进行。由于它是行使一国的证明权,因此公证具有地域性特点,其业务范围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加入WTO后,我国的公证行业不会“走向世界”,外国也不可能在我国设立…  相似文献   

5.
施汉生 《中国法律》2005,(4):22-23,81-83
公证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需要随经济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公证法》(草案),这将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公证法律。回顾和检讨现有公证制度的发展历程,对于完善中国内地特色公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岳军 《中国律师》2009,(9):79-85
编者按:作者岳军,1967年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司法部恢复初期调部机关,先后在公证律师司、公证司、中国法律服务(澳门)公司、基层工作指导司工作.曾任处负责人、司负责人。其亲历了我国律师制度与公证制度重建和发展的过程,亲历了其他有关法律制度的创设过程,是这些法律制度的拓荒人和见证人之一。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本刊将分期连载探索和见证经历.以期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培植中介组织的要求。随着对中介组织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开展,律师、公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作为我国法律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的基层法律服务业也面临着如何从行政职能部门向中介机构转换的问题。而要做好这一转换,首先是要对基层法律服务所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做好向中介组织转换的文章。本文拟就此课题作一探讨。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与现状 浙江省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最早成立于1982年的余杭,至1999年底,全省已建基层法律服务所869家,有基层法律…  相似文献   

8.
遗嘱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立遗嘱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其立遗嘱行为、意思表示及遗嘱内容真实合法的一种证明活动。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恢复公证制度以来,遗嘱公证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和公民自我保护的法律形式,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在法律的层面确立了公证这一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公证法》颁布实施之后,公证业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显现了中国公证制度有其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特色。同时也显现出制度建立中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拟于以下三个方面作比较研究,试分析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由此.公证职业道德是指公证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公证职业道德给公证行业发展、公证人的思维及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笔者认为,公证职业道德是形而上的抽象原则与形而下的具体规则的完美结合。比如.公正是公证职业道德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公证职业的立场和价值,公证人应始终心存公正观念、保持中立。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任何一项制度或工作来说,必须具有自身的价值才会被广泛的承认和接受。公证是一项重要的信用法律保障机制.其核心价值在于“信用”二字.公证的本质在于确保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做不到这些.公证制度就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千方百计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灾区的公证机构在积极抗灾自救的同时,也在充分发挥着公证法律服务预防纠纷、避免矛盾、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努力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公证法律保障.但由于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在瞬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公证法律服务的方式和办证方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WTO即世贸组织,号称“经济的联合国”。在中国即将迈入WTO的大门之际,中国公证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公证性质谈起,探索WTO对中国公证的基本影响WTO的一系列协定和协议涵盖货物、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证依其本质属性应为中介服务而中介服务属于服务贸易。自此,加入WTO后,公证服务必然要接受WTO相关服务贸易协定的一般约束。作为中介,公证又有其特质,即与公权力相联系,并因此区别于其它中介。以律师行业为例,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  相似文献   

14.
林钿 《法制与社会》2014,(11):260-262
公证员起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代书职业,代书人通过代为拟写法律类文书并签字以对法律行为进行证明,增强双方对该法律行为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公证员在证明过程中担任着判断和定论的角色,以公证权力担保法律行为的形式或内容的真实性,是公证制度的核心因素。我国的公证制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自《公证法》颁布以来,公证制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的认可,但公证员的法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证制度作用的发挥。文章立足于近年来我国对公证制度的改革,分析当前国情下公证员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公证员的应然法律地位进行探究,以推动公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英国因其领土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及北爱尔兰构成,其组成部分的法律体制也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受到普通法的影响.独立的法院结构和法律职业以及独特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各自的法律传统的延续,这也正是英国法律体制的独特之处。1279年,教皇尼古拉斯三世准许坎特伯雷(Canterbury)大主教John Pechan任命了3名公证人,英国第一批真正的公证人出现,英国公证制度开始建立。  相似文献   

16.
王素棉 《中国公证》2007,(11):24-24
在我理解,公证员的职责要求在其做公证时,立足点是为双方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而不是谁交公证费就为谁服务,做到了这一点公证的社会公信力也就提高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办公业务要充分体现公证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回顾这段时期的公证开拓工作的历史,是改革开发给了公证员这样一个平台,公证员的开拓意识和拓展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溫嘉明  梁凱恩 《中国法律》2012,(6):29-32,86,90
公证制度是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非诉讼手段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公证制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伴随着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成长、完善,为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外交流,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基层法律服务作为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的有益补充,弥补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律服务领域的空缺,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制度和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着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的职能设置已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职能定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当前中国面临着极严重的信仰危机。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离不开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者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沟通法律与民众的中介,其坚定的法律信仰对民众法律信仰树立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0.
赵玮  王永 《人民检察》2013,(19):20-23
在法律职业共同体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检察官职业伦理所反映的价值内涵、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均已超越检察职业本身,而延伸至整个法律职业群体。因此,应当从法律职业共同体视角,以检察官"法律监督者"的职能性质为逻辑起点,立足检察官在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全面认识和诠释检察官职业伦理的时代特色与职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