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判决理由的因果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自力 《法学家》2000,(6):93-97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不断深入,人民法院制作判决书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司法公正的价值要求相比,现通行的判决文书又显粗糙、简单,尤其是判决理由部分过于程式化,而疏于制作上的文理、法理,由此无端导致申诉、缠诉以至"执行难".①为此,笔者以判决制作中理由的因果逻辑为题,略述管见,以期司法同仁和学界师长匡正.  相似文献   

3.
司法判决的逻辑模式主要是:司法三段论、肯定式、一阶谓词逻辑模式。法学界对此存在一些批评,认为以往模式建构司法判决推理是不适当的,并且制约其他模式的发展。本文拟在分析法律规范及司法判决特点的基础上,找出争议点,对以往的评价作出相关澄清与归纳。  相似文献   

4.
王磊 《法制与经济》2013,(6):123-124,126
勃克斯的因果陈述逻辑理论,以"因果蕴涵"和"因果可能世界"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它所蕴涵的哲学性质及其认知价值为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人们的认知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哲学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并已开始出成果。大体而言,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对庭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等改革及落实法院宪法地位、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等方面。可以认为,这些成果开始服务于司法公正,拓宽了研究领域和司法改革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开篇先介绍了中国判决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接着分析了判决书说理不清的制度成因。然后在借鉴两大法系判决理由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现实,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提高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依赖法官在判决时从独白转变为对话,佩雷尔曼、阿尔尼奥的听众理论能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司法判决要说服听众,就必须寻找到听众认可的价值或规范作为论证起点。在司法活动中,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具有多元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所以只能以国家制定法作为听众认可的起点。在需要对法律进行阐释的领域,法官对法律的解释优先于听众对法律的理解。司法判决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接受性,要看其是否符合合理性标准。合理与否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与情境中探讨,为防止合理沦为主观擅断,司法判决可接受的合理性标准要受到后果主义和融贯性的双重审查。  相似文献   

9.
7月17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镇山东煤矿和波罗镇樊河村发生群体性械斗。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斗殴事件。看起来并不复杂的矿权纠纷案,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省高级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面对生效的判决,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协调会,以会议决定否定法院判决,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前不久,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行政部门不能干扰生效判决的正常履行。  相似文献   

10.
论判决理由     
翟晶 《法制与社会》2012,(31):283-284
我国的判决理由采用的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推理模式,属于法规出发型判决理由。法规出发型判决理由存在先天的不足,除此之外,我国判决理由在现阶段还存在着说理不够充分,说理缺乏针对性以及说理缺乏逻辑性等说理上的不足之处。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使我国判决理由更加完善、准确,保障司法的公平正义,应当强化法律方法的应用;完善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提高司法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生活》2009,(1):24-24
美国犹他州普莱士有一名男子诉请法院判决他和妻子离婚。理由是:“她在我们床头上方的墙壁上,挂了她4个前夫的照片。”  相似文献   

12.
《江淮法治》2010,(14):38-38
美国犹他州普莱士有一个男子诉请法院判决他和妻子离婚.理由是“她在我们床头上方的墙壁上,挂了她4个前夫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作为法律行为的判决——判决的法理学分析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判决应定义为:法院基于审判权而对特定的社会冲突作出实体决定以使该冲突得以解决而在诉讼法律关系的互动的行为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法律行为。判决在直观与直接的层面指向冲突当事人的利益,在抽象的与最终的意义上则以公共利益为指向;判决是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判决的合理性的有限性可以作为法律的有限性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4.
15.
判决附理由制度基于在两大法系国家不同的制度背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要求法官在判决中给出明了的理由是一个共同的趋势,本文对这种共同趋势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是由司法的共同规律决定的,即程序之公开与参与的性质、抑制法官之自由裁量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房绍坤 《法学研究》2015,(1):87-100
法院判决可以直接导致物权变动,而无须物权变动的公示.导致物权变动的法院判决包括民事判决和刑事判决,但主要是民事判决,且限于诉讼判决中的形成判决.在形成判决中,只有具有对世效力且包含物权变动内容的形成判决才能导致物权变动,具体包括分割共有物的判决、撤销合同的判决和撤销债务人损害债权行为的判决等.  相似文献   

17.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1,(34):111-112
既判力理论是民事诉讼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传统既判力理论认为既判力客观范围原则上限于判决主文,而不及于判决理由。然而这一原则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此,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修正,典型代表有既判力扩张说矛口争点效。本文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诉讼实践,指出我国目前不宜赋予判决理由以既判力,合理的思路是,在程序保障达到很高的程度时,再赋予判决理由一定的拘束力。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在新的司法解释中增加了新的判决形式——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后,有不少学者提出完全可以扩大该判决的适用情形用以取代维持判决。但笔者从立法目的和现代行政的效率要求出发,认为维持判决仍有其存在的空间。本文试图澄清对维持判决适用条件的误解,并尝试解决在现有的各判决形式及其各适用条件下如何更好地适用维持判决。  相似文献   

19.
2005年<选择法院协议公约>中的拒绝承认与执行规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关于间接管辖权的国际统一规则,其中的拒绝承认与执行的理由是间接管辖权规则的核心问题.起草者希望公约能与1958年纽约公约处理国际仲裁一样成功,新公约有可能成为国际民商事诉讼领域第一部全球性的多边条约.公约的间接管辖权规则虽然仅适用于协议管辖权依据,但是对于因其他管辖权依据引起的判决承认与执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刑事判决理由是刑事裁判文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当突破传统研究的视角,从刑事判决书结构和先例规则形成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刑事判决理由,展现其多重方面的特征和意义,纠正对刑事判决理由的单一化认识,拓展研究视野。在双重视角下对刑事裁判理由的分析,不但丰富了我国刑事判决文书改革的理论内涵,而且还为将来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