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浅议沉默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美国学者Christo-Phere Osakwe认为,沉默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和其他证据。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实做出供述或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现代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保障,但对于沉默权含义及其评价,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沉默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追诉人员的讯问,有权在询问时保持沉默,法官不得因被告人的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境地或做出对其不利的判决。第二,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方提供可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和其他证据,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健康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指控的事实做出供述和提供证据。第三,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做出有利于…  相似文献   

3.
应当赋予被告人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被告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沉默权,是指被告人以沉默的方式拒绝强行要求作导致刑罚或者更严重刑罚的供述的权利。其涵义有三:一是被告人没有义务向控方(包括侦查机关)提供任何对自己不利的陈述和证据;二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控方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保持沉默;三是被告人有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思陈述,不囿于控方的讯问。 赋予被告人沉默权,滥觞于1693年英国约翰·李尔本案件,是早已沿用的刑事司法国际准则,但我国《刑诉法》第93条却规定:除对本案无关的问题,被告人“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外,对于本案有关的问题,无论对…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按照定义来讲,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一种诉讼权利,它也被称作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我国现阶段虽然没有确立沉默权,但沉默权的确立,对我国诉讼的发展将是一个历史性进步。随着我国经弃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沉.默权必将在我国诉讼活动中产生、确立和形成。  相似文献   

5.
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与如实陈述义务之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与如实陈述义务之辨析熊秋红在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或者责令其承担如实陈述的义务,直接影响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一反对自我归罪之特权的含义反对自我归罪的特...  相似文献   

6.
卞辉 《陕西检察》2002,(3):39-40
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又叫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拒绝回答、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在观念上源于古老的英国谚语“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早在12世纪,英国世俗法院和被告人就与教会法院展开了关于反对被告人认罪宣誓制度的斗争,沉默权思想得以产生。1639年,英国的李尔本走私煽动性书籍一案中,星座法院因李尔本拒绝宣誓将其投入监狱。1641年议会裁定星座法院的判决违法,并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纠问宣誓。1688年,在国王詹姆斯二世起诉七个主教一案中,沉默权得到进一步肯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要在我国建立完整的刑事诉讼制度,实现刑事诉讼公平公正民主,就必须建立沉默权制度。沉默权被称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沉默权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个人利益得到保护、实现刑事司法公正的最低标准。而在国际上,沉默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准则,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是适应国际发展的要求,也是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坦白从宽与沉默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国章 《法学杂志》2002,23(1):53-54
坦白从宽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 ,它在感召犯罪人悔过自新、分化瓦解犯罪集团、促进罪犯改造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直至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依然被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所反映的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精神 ,极大地保障了刑事诉讼中被追诉方的人权 ,因而被认为是“人类在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随着 1 998年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引起了国内法律界和舆论界对我国法律是否应该引入沉默权制度的空前关注。但无论是否赞同引入沉默权制度 ,较多的观…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移植与刑事证明标准的重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刑事沉默权制度的沿革及移植沉默权应遵循的原则沉默权有三层含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权拒绝陈述;不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己的法律推定。这一制度源于十七世纪英国的利尔伯案件,利尔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得到了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被告人的沉默权遂成为英国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在1898年的《刑事证据法》中得以明确。美国最早移植了这一制度。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此后又通过判例从程序上对被追诉人的沉默权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将告知被追诉人有权…  相似文献   

10.
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是证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为保证诉讼发现真实的目标,许多国家在规定了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的特权的同时还确立了证人豁免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证人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特权的消极影响,保证在证人援用该特权时能够通过赋予其豁免而获取重要的证据。我国应当在立法中确立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的特权和证人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刑事沉默权的诉讼价值及缺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刑事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自证有罪,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的权利。它是英美法系中关于任何人不必自我归罪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犯罪嫌疑人是否能按不必自我归罪法则享有沉默权,体现着诉讼价值观的差异,反映着诉讼利益冲突的协调与统一状况。一、刑事沉默权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刑事沉默权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英国宗教法庭对宗教异端案件的审理。当时的被审理人员即开始用“人民不自我控告”的沉默方式来对抗宗教法庭的不人道审讯方法。1637年发生的约翰·利尔伯恩被控印刷煽动书刊案…  相似文献   

12.
浅析沉默权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追诉者的讯问和询问有保持沉默即有权拒绝回答的权利,是国际司法准则中最低限度权利保障之一。本丈通过对沉默权的简要阐述,从我国现实条件出发,认为应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建立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并提出了相关观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翻供之辨析与翻供者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较为普遍。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或者自我归罪的表现,同时又能生成新证据,因而具有法律意义。翻供虽然具有降低诉讼效率的负面效应,但翻供者的人权应当得到充分保障。在我国,翻供的产生具有深层的制度原因,因此解决翻供问题必须通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即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沉默权、转换侦查思维方式、扩大辩护律师的诉讼参与、防止刑讯逼供等等,从而确保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基础上切实减少翻供发生。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对追诉者的讯问和询问可以拒绝回答的权利,是国际司法准则中最低限度权利保障之一。赞成和反对沉默权的各种观点,体现了在刑事诉讼中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权衡。基于我国的现实条件,"法治稳健主义"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建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刑事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其基本内涵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对追诉者(警察、检察官、法官等)的讯问有权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并且不因此而被作出不利的法律推定。是否确认沉默权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实现的程序机制,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相冲突的诉讼价值的选择态度,而且也反映了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状况和诉讼民主进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引入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概念和在我国的现状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通常被视为一项权利或者特权,因而又被称为"拒绝强迫自我归罪的权利"或"不必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在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自我归罪或者作出不利于自己的陈述。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18 -20日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与汕头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与沉默权”的专题研讨会。具体涉及如何对待沉默权和如何遏止刑讯逼供问题。沉默权是国内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倍受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关注。本次研讨会的参加者均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共提交了26篇论文。现将本次会议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沉默权的含义、作用(价值)和类型与会代表认为 ,沉默权是指受刑事追诉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刑事指控保持沉默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无罪推定、如实供述义务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些原则在理论界被认为是反对自我归罪原则的雏形。并且,在理论界中不少学者极力倡导在我国建立反对自我归罪原则的必要性,本文结合现实,对该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自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易延友 《中国律师》2000,(12):78-80
在刑事诉讼中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这一国际趋势仍然并未改变,国际社会仍在为改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就在1988年英国开始从立法上对沉默权进行限制后不久,世界刑法学协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1994年9月10日)又重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立场。该决议第16条建议各国立法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或司法机关进行首次侦讯开始即有权知悉受控的内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亦规定:凡受刑事指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应建立律师在场权制度——兼谈沉默权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律师在场权与沉默权 从广义上看,律师在场权是指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当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讯问或审讯时,辩护律师有权在场为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从狭义上看,律师在场权仅指在侦查阶段,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犯罪嫌疑人有权要求其辩护律师在场提供法律帮助,辩护律师根据其当事人的要求有权在场。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律师在场权是从狭义上看的。 从国外立法看,英、美、法、意、荷、澳(大利亚)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