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从诉讼程式的设计要求还是司法实践的证明:取得理想的诉讼结果必须借助于律师的帮助,程序保障和诉讼公正理念更把律师视为一个基本诉讼要素而肯定其诉讼地位。联合国文件认为:保护私权、实现公正乃至调和利益冲突的诉讼目标并非承载于法官一人身上,而是共同承载于法官和律师身上,律师在诉讼中所起的作用是与法官相提并论,弱化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诉讼制度的不完 备。 一、律师辅助当事人是基本的诉讼机制 基于让审判权介入民事纠纷从而化解民事冲 突的目的,民事诉讼被设置成为一个限制审判权同 时又支持审判权、为审判权提供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牛李炜 《法制与社会》2011,(12):266-267
律师代理在民事诉讼中已经被广大公众所熟知,作为诉讼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律师以其专业的法律知识为当事人提供帮助,辅助其进行诉讼过程,促进其诉讼权利的实现。律师代理的地位和作用与民事诉讼的进行,尤其是民事诉讼模式有重要的关系。本文试从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代理人角色,律师代理与民事诉讼模式、法官的释明权的关系分析律师代理的作用,并进一步对强制律师代理制度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平 《天津律师》2000,(2):35-38
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利的前提,也是司法公正的有效组成部分。重实体、轻程度是多年来法院队伍中的一种传统观念。随着当前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行,必然使这一伎观念受到冲击,转变传统观念势在必行。诉讼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也是实体公正的保障,而实体公正则是裁判公正的结果。为使程序公正落到实处,树立新的诉讼观念,本文拟从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基础条件及掌握程序指挥权的法官两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以求解决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法官角色换位带来的相关问题,从理解和全面把握立法精神入手,再造重塑法官形象。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庭前准备程序,是指民事案件在受理之后,开庭审理之前,法院和当事人围绕开庭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活动的诉讼程序。在许多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其程序价值日益凸现。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庭前准备活动尚无任何程序价值。于此,传统的审判方式中,裁判法官不惜一切去进行充分的庭前准备,庭前大量调查、搜集证据,并以此为由与当事人广泛接触,极易失去中立性和公正性。鉴于此,后来轰轰烈烈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提出了“一步到庭”、“直接开庭”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但法官调查取证与诉讼与审判相分离的价值追求相悖,不利于司法公正精神的落实。而律师调查令在司法实践中的落实有效地缓解了上述矛盾,既保障了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权,又保证了法官在诉讼中的中立地位。文章认为,由于该制度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无统一的立法规定,因此有必要结合域外经验及司法实践,提出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7.
邬红旗 《中国律师》2001,(12):17-18
律师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能够监督审判人员公正审判。目前,有些审判人员不注意审判程序,损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律师发现这些问题后,通过提出异议和向法院反映,可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长期以来在我国审判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由于近十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而曾被错误认识,致使司法功能曾一度弱化。但其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始终不可忽视。最近,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提出,民事诉讼调解开始彰显出其所具有的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魅力,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加强和规范调解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朔 《法制与社会》2010,(35):76-77
存在于我国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已经引发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重视。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伪证行为广泛存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外国对伪证罪的相关规定;第三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伪证行为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琰 《中国司法》2009,(6):105-108
挪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非常广泛的民事诉讼改革措施,既包括制度上的改革也包括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改革。挪威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欧洲其他国家进行的民事诉讼改革大体相同,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公众不断增加的司法需求,更加有效率地保证司法公正。挪威民事诉讼改革的动因并不是因为公众对法院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广泛不满,只是法院意识到自己受制于公众讨论以及期望,并在很大程度上法院比以往更加受到大众传媒的审视,在公共费用支配方面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成本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为了实现民事的目的所需消耗或预期消耗的费用支出。对诉讼成本的研究,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一定的诉讼成本是程序正义的必要保证,是衡量司法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法制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和主要标志。首先,民事诉讼成本的大小,对于当事人在遇到民事纠纷时是否选择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的影响至关重大,因为根据经济学原理,人们在为某一行为的时候总要考虑成本和收入的关系,如果估计成本会大于收入的话,那么人们一般是避免为这样的行为的,即“两害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这是由一般人所具备的趋利…  相似文献   

12.
13.
为进行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改革,研究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建立的现代民事诉讼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事诉讼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民事诉讼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法理,并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现状加以评析,谈谈自己对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浅见,与法学界同仁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14.
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松有 《现代法学》2000,22(4):18-25
文章首先回顾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社会背景 ,针对举证责任、庭审制度等问题采取各种改革措施 ;其次 ,通过对民事审判方式现状的剖析 ,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在完全由当事人举证、一步到庭、当庭质证等举措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最后 ,从理论上论证了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审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秋红 《法律科学》2004,22(5):90-95
被指控人的辩护权是一项贯穿刑事诉讼始终的诉讼权利 ,律师作为辩护人协助被指控人行使辩护权。由于审判前程序与审判程序在目的、地位、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审判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与审判程序中的律师辩护相比 ,呈现出辩护权的有限性、辩护的准备性与独立性、辩护功能的受制性、程序性辩护的重要性等特点。加强我国审判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 ,应当在扩充辩护权、纠正审判前程序的具体定位、调整审判前程序的诉讼结构以及完善强制措施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调整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的配置。基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 ,摒弃陈旧的研究模式 ,深化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探讨 ,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现行《民事诉讼法》而言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其不仅使当事人难以凭其诉讼权利去制约法院的审判权 ,而且使民事诉讼程序本身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公正。因此 ,本文在检讨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的基础上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立法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勇 《中国律师》2005,(11):58-59
问题的提出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当事人因相邻关系、房屋买卖、拆迁安置、土地征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法律关系而同时引起或先后提起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等相互交叉重叠的案件。但由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诉讼领域,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如何审理或衔接相互交叉重叠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至今也没有一个十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再加上少数法院及其法官在基本素质、审判水平或司法理念等方面存在的“偏差”,致使当事人遭遇这类案件就会“没完没了”的背上诉累包袱,甚至还将面临因司法…  相似文献   

18.
重构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蔚茹 《中国律师》2000,(12):77-77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种特殊的审判程序,是指由具有审判监督权的法定机关提起,或者由当事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再次审理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也称再审程序、这一程序的宗旨在于纠正已经生效但错误的的裁判。是受到不公正裁判的一方当事人获得申诉机会的最终补救方式,其价值在于“有错必纠”,在于败诉方当事人在经过终审程序后,仍有希望得到公正的裁判,在于促使法院的裁判能够达到最公正、最合法。但是司法实践表明,审判监督程序由于其立法上的不完善和体系上的欠缺,使得该程序在运作过…  相似文献   

19.
李磊 《广东法学》2004,(6):29-32
本文主要分析了民事诉讼模式的含义和民事诉讼模式划分问题。通过对两种划分方法的对比,将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从原则和模式两个层次上予以界定,以及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背景下为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能正确进行,必须超越两大法系在具体制度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运用模式分析法,将它们的共同点统一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上。  相似文献   

20.
汪世荣 《法律科学》2012,(4):196-200
中国早期的民事审判,采取灵活的程序和开放的形式。春秋战国后,以成文法典为主,多种法律形式并存,法典中刑事法律制度详尽,民事法律制度粗疏,民事诉讼制度更是寥寥无几。民事实体法主要表现为礼仪、风俗,民事程序法仍然保留了诉讼习惯形式。民事诉讼习惯不仅反映制度生成的具体环境和条件,而且通过实证的视角,展现了制度运行的细节及其作用、功能和价值。民事诉讼习惯是包括官府和当事人在内的所有诉讼主体必须遵循的规范,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表现出了多样性和灵活性,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