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8月,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瑞金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由于反对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被降职,调任《红星》报主编。邓小平坚持“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的办报宗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苑》2008,(3):F0002-F000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全红县,位于闽粤赣咽喉的筠门岭被誉为中央苏区南大门。中共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筠门岭关税处、筠门岭对外贸易分局、粤赣军区、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等先后设在这里,成为领导和组织闽粤赣边区各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枢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程了华、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3.
又是风和日丽的初夏5月。已在瑞金县委书记岗位上干了10个月的邓小平,没有想到工作又会变动。中共江西省委决定他担任中共会昌县临时县委书记。省委书记李富春亲自找邓小平谈了很久,颇有些语重心长。他说:这个会昌,与瑞金一样地大,人口还要多些,东南两个面与闽、粤接壤,名副其实的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但革命斗争的基础远不如瑞金。见邓小平几分钟沉默本语,李富春补充说:勾临时县委搞不了多久,就要成立中心县委,把寻乌、安远统管起来,这等于小半个中央苏区了。”邓小平说话了;“我是考虑会昌位置这么重要,怕搞不好。”李富春笑…  相似文献   

4.
中央红军八次选择长征落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从1931年8月由上海来到江西瑞金,到1934年10月随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从瑞金转移进行长征,共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在这3年多时间里,邓小平先后出任中央苏区的第一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辟出了崭新的工作局面。在工作中,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宁化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年,践行"走走党史",中央红军的长征路"走"过了,中央苏区的其他地方包括闽西南片的6个县也"走"过了.这次应邀参加宁化纪念长征的活动,同时也对包括宁化在内的原属中央苏区闽西北片的几个县作点党史调研.我对宁化党史的了解很有限,对中央红军的长征与宁化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研究.这里,就接触到的材料讲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苏区时期,毛泽东前后十次到会昌。1934年4月下旬到7月24日,是毛泽东第八次到会昌,也是毛泽东在会昌工作最久的一次。这次选择来会昌,毛泽东是带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来的,是为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找出路来的。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失利的危急时刻,"赋闲养病"的毛泽东以伟大军事战略家的超常远见,选择会昌县开展调查研究,并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历史已经证明,长征前夕毛泽  相似文献   

8.
辛可 《湘潮》2015,(7):73-76
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中央苏区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完全背弃了毛泽东在粉碎敌人一、二、三、四次"围剿"时制定的战略作战方针,采取冒险盲动的军事路线,致使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屡战不利,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全红县,位于闽粤赣咽喉的筠门岭被誉为中央苏区南大门。中共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筠门岭关税处、筠门岭对外贸易分局、粤赣军区、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等先后设在这里,成为领导和组织闽粤赣边区各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10.
1933年初,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际.年轻的邓小平面对这大好的春光,心情却难以平静.他因坚持从实际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而被指责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宗派主义批判,先是被撤销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职务,调江西省委任宣传部长,因他拒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又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长之职,并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被遣往中央苏区边远的乐安县所属南村区当巡视员,并在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1.
日前 ,在兴国县方太乡宝石村农民邱昌生、邱博生老屋的墙上 ,发现一批红军标语和壁画。这批标语和壁画共五幅 ,内容有“争取三期革命战争胜利”、“国民党军阀强奸妇女”等 ,画面 2米左右 ,主题鲜明 ,线条清晰 ,形象生动。这批壁画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红七军是 192 9年 12月 11日邓小平等组织领导百色起义时创建的一支劲旅 ,1931年 2月在邓小平、李明瑞的率领下 ,从广西百色长途征战到达中央苏区 ,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并于 7月在于都与中央红军会合 ,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这批标语和壁画面世 ,为研究邓小平及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人格无疑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建起了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邓小平70多年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大起大落,极富传奇色彩。确实,世界上没有哪一位政治家的政治生涯像邓小平那样"三落三起",历经磨难而初衷不变,跌宕起伏而信念弥坚。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三落三起",原因就在于他真理在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变,故而能愈挫愈坚。邓小平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错误处分是在30年代的中央苏区。1931年夏,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这时,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  相似文献   

13.
中央红军主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在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境内,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高虎脑战役.高虎脑战役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在第五次反"围剿"全局失利的情况下,高虎脑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嚣张气焰,阻击了敌人进占中央苏区腹地的进程,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高虎脑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夕留下的一曲悲壮战歌.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黄道受中共中央委派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黄道领导闽赣边地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红军力量,保持了革命阵地;领导闽赣边红军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为创建地方红色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933年3月,时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被"左"倾错误推行者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并受到错误的处置.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遭遇的第一次磨难.事情发生的深层根源是邓小平不认同"赣南会议"对毛泽东的错误批评、指责,根本原因是邓小平的思想主张与"左"倾路线相悖,导火线是所谓"寻乌事件".历史证明,邓小平是中央苏区江西党内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抵制"左"倾错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重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会昌工作、生活、战斗近一年的伟大革命实践,回顾当年小平同志为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作出的历史贡献,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小平精神",实质上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经济,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坚持抓党的建设,发挥党员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加上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大转折,也是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一次大变局.最终,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树立战略眼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实...  相似文献   

18.
陈弘君 《广东党史》2016,(12):39-40
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粤东北苏区更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红军长征首先顺利经过的省份。广东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东曾是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粤东北部分区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2,(2):59
温先星(1914—1990),江西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在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和王占秋、曾思玉一起在龙里县一个区公所,俘虏、教育、释放了数倍于己的当地军政官员,制造了红军大部队不日要拿下贵阳城"活捉蒋介石"的声势,并准确向中央红军传送了"蒋介石在贵阳"的战略情报,是红军"兵临贵阳"的亲历者。温先星、王占秋、曾思玉3人的侦查和佯动,情报准确,使滇军部队受蒋介石命令离滇赴黔、云南空虚,中央红军的"兵临贵阳逼昆明"战略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党史月刊》2013,(4):F0002-F0002,F000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史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三明党史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中善于找;住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提出并开展“中央红军村”的命名工作,在推动当地党史工作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