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三建构的道德形上学是以儒家传统的主体性为理论支点,而这种道德主体性真正奠基干主体在"恍患意识"中的觉悟.忧忠意识是在对入的忧患负责中形成的,主体的觉悟意味着责任意识的产生.从原始的本能到主体的觉悟.以"心性"苑畴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成了中学文化的主流,这也是现代新儒隶以"道统"自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良知自我坎陷"说是牟宗三哲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对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命题的具体阐述,也是新儒家在中国如何走向民主、科学这一问题上的学术探求,然而这一理论又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儒学就开始面临深刻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新儒家的几代学人都对儒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性关怀的偏见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带来的问题突出地摆在新儒学学人面前,为此,新儒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超越"的理论。本文将以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为例,对新儒学"内在超越"思想及其困境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牟宗三新儒学体系的偏颇,林安梧提出“后新儒学”的理论构想。通过对心灵的意识结构、存有的三种形态、诠释方法的层次、体系的可能面向以及儒学的意义治疗的深入探讨,林安梧勾绘出“后新儒学”的基本轮廓。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后新儒学”虽然略显粗疏单薄,但它为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开辟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5.
试析第二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李毅,张风江一、“内圣”“外王”的思路牟宗三、唐君毅等第二代新儒家为了对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陆的胜利,回应现代西方文化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挑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内圣、开外王”的现代化构想,展示了...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周礼乐相依的“德政”,是一位非常注重“礼”的思想家,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尖锐的冲突。本文从孔子与子路非同寻常的关系中探究了孔子晚年急于投身于现实政治的思想背景。孟子的“变置”理论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因为有性善论、自由论和民本思想作为基础,因而,在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上孟子就必然要提出何以面对“独夫民贼”的问题。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孟子的理论中明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孟子号称亚圣,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思想的犀利尖锐和性格的坚韧刚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孟子>一书,则是孟子思想重要的结晶,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孟子为了论辩而借助于比喻,而大量巧妙比喻的运用,又常使孟子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论敌.<汉语比喻研究史>总结了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比喻理论特色[1].但是,该书对孟子的比喻运用虽有零星描述,却没有象对以上各诸子的比喻理论进行总结性的描述.笔者欲对<孟子>比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孟子>比喻研究者有所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利问题上他重义而不轻利,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恒产论和劳力与劳心的社会分工理论。把社会经济生活统一到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之中。这显示了孟子过人的智慧,是值得后人珍视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康德局限于经验知识之中,将自由意志看作假设,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他对道德的考察只是逻辑思辨地考察。牟宗三引进德性知识,断言良知的呈现,坚持认为人有智的直觉,能够认识到自由意志,对道德的考察应是体证式的考察。康德看重先验的道德法则,贬低经验性的情感,而牟宗三立足于良知的活动性原则,从应然与实然统一的角度,借助于儒家的道德“工夫”论肯定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解决至善问题时设定了上帝的存在,牟宗三则借助于无限自由心(良知),强调德性与幸福的“诡谲的相即”,解决了圆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现实意义既孟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作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受张东荪与C.I.刘易斯影响,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在其早年知识论著作《认识心之批判》中,也是将经验性的“直接的呈现”作为知识论的前提和材料,而“直接的呈现”与“所与”密切相关。诚然,牟宗三的作为知识论出发题材的“所与”理论与张东荪、金岳霖的具有诸多区别。但他的知识论前提思想却昭示出如下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弱的基础主义的立场,知识的建构必须得有出发的起点,这个起点即是“所与”,这样的“所与”是主客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东西,即所谓的“直接的呈现”,它是我们从事认识活动所从出发的题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康德、海德格尔及牟宗三思想的比较,探讨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主要涉及到“人的有限性”、“时间问题”及“智的直觉”等概念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士阶层蓬勃兴起,孟子作为卓越的思想家,曾以其机智的辩论为士阶层备受争议的存在价值做出了理论的解答,并以其自身的出处进退为士人阶层做出了表率,无疑地,孟子为士阶层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和现实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孟荀二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传统 ,在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推动和发展。孟、荀教育思想皆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在推阐仁政学说的过程中形成其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荀子教育理想则立足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二子对各个层面教育问题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我主张孔子是先圣,荀子直接相对于孔子称为后圣;因为是荀孟,所以孟子相对于荀子称为亚圣或附圣,即孟子是附于道统之后的圣人。我提出以《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作为新四书。  相似文献   

16.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西方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本文将重点放在宗教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7.
诠释与创造:儒家的人生伦理──梁漱溟新儒学人生伦理思想研究栗玉仕梁漱溟对儒家伦理"真精神"的发现,可以说是以自己业已形成的解释系统对儒家伦理重新诠释和创造性地发挥。它首先发轫于对儒家形上学的所谓生命体验和悟解。梁漱溟认为宇宙间实没有那绝对的、单的、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上学贵,看病贵,买房贵”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民生问题,其中,上学贵问题,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就是教育公平问题因涉及到每一个百姓家庭,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创新教育理论,把公平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创新的思路。一、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成本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成本高,分摊不合理是教育不公平的关键所在。据统计,一些城市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一年5000多元,择校费5000元,比上大学还贵,致使家庭教育高消费延伸到了婴幼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的费用,有的城…  相似文献   

19.
“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被形象地称为新“三座大山”。新“三座大山”的本质是公共产品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政府公共产品生产短缺、效率低下矛盾的集中爆发。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公共产品生产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生产投入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牢固树立公共产品生产意识、构建完善的以公共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规划公共产品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不断推进公共产品生产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努力推进公共产品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高度退回到了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