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静 《新湘评论》2012,(24):46-46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新一脉,其甘醇的口感、芬芳的气息、清澈的汤色,在惬意的时光中袅袅娜娜,优雅之中泛出淡泊的禅意。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饮品,是生活,是文化。而最初,除非生病,人并不饮茶,直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才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其作者就是被尊称为“茶圣”的陆羽。  相似文献   

2.
刘彦青  李悦 《当代贵州》2023,(25):12-13
<正>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茶的话题再一次受到关注。在茶叶传播的世界版图上,中国西南是最初始的原点,随着这种生命力极强的山茶科植物在不同的地域落地生根,也逐步在影响着各地的经济、习俗、饮食及文化,世界近30亿茶饮爱好者用不同的品饮方式诠释着茶叶之芳香。茶是“生活之词根”,茶叶既有农产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漆云 《当代贵州》2023,(24):46-47
<正>贵州爱茶、护茶、懂茶的这份用心激发起邹裕波对推广黔茶的热情,“我要在76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打造出以茶舒心、以茶会友、以茶识黔的一亩三分地。”“一亩茶舍”由此孕育而生。“从茶里能感受到最天然的贵州,这份高山好茶的韵味能褪去繁忙生活中的疲惫。”仲夏,走进北京76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的“一亩茶舍”,现代化的装修风格搭载着来自贵州深山的好茶,绿柳成荫中飘荡着幽幽茶香,宛若踏入繁华都市中的一片清净之地。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茶业是永恒的产业茶叶的发现与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那么他同时也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  相似文献   

5.
喻丹  白荧 《当代贵州》2009,(10):13-13
一群人因茶夙兴夜寐,一个产业在自赎中躬身前行,“一筐”品牌淘沙见金,一杯“贵州绿茶”香醇流溢,“替身”隐退,黔茶正以真实面目突出重围。茶,停留在初级生产是不能开枝散叶的,茶,没有科技的路标是无法长途跋涉的,茶,缺乏文化的附丽是苍白乏力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正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唐·陆羽《茶经》滚烫的开水入杯,几片绿叶随之舒展,淡淡茶叶的芳香随后飘散……说起茶,你也许觉得它只是区区几片叶子,生活中众多饮品的一种选择,无足轻重。然而翻开历史,我们发现:茶,已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如今,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相似文献   

7.
正茶与文化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自古以来,茶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文化的附丽,茶只是一片树叶,而真正的佳茗,除了其本身绝佳的品质外,与文化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茶史黔茶见诸史料已逾1500年,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称赞黔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此后千余年,对黔茶的称道更是屡屡见诸历代文献。  相似文献   

8.
《于丹趣品人生》是著名学者于丹最新的作品,它是一本充满着宁静、恬淡、智慧的好书。书中,生动地讲述了她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诠释了对人生和幸福的生命体悟;告诉我们如何摆脱名利的羁绊,享受生命的孤独,觅得平凡的幸福生活。有人称,它不失为现代浮躁世界的一份清凉剂。阅读此书,仿佛聆听到于丹在娓娓而谈那些与她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那些妙趣横生又信手拈来的岁月故事。透过那一篇篇温暖的睿智之言,让我分享到了她宝贵的人生洞见和深刻思考。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古典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山水情怀、琴棋书画,抑或一壶酒、一杯茶……  相似文献   

9.
石光明 《新湘评论》2023,(23):62-63
<正>自从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茶就与这方土地的人间烟火、百姓生活分不开,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茶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使茶的色香味多姿多彩,精气神深厚高雅。一部茶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中华文化史的每一章节都有茶的颜色,茶的味道,茶的清香。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是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这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涉及茶事的典籍数不胜数,如《茶经》《茶录》《茶谱》《茶疏》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在四川,茶是一种生活,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华蓥永兴虽是一个小镇,但其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头上晴天少,永兴茶馆多"的说法。永兴镇原名甘溪场,东连华蓥山,西接渠江水,是古代的驿站。俗话说,光喝茶不但没品位,而且没文化。永兴茶馆亦如是。随着茶馆的兴起,伴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是近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实现政治民主的重要生活方式,而其中结社自由已经成为公民实践自身民主权利的有效手段。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主历程中,由于其历史上形成的集团生活特质,注定了其一系列文化与制度乃至价值观念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等都是因其集团生活而直接产生出来的。而中国文化始终是以家族生活或日宗族生活的伦理为本位的,导致很难出现以普遍道德取向为核心的结社生活方式。随着今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的文化也必须实现新的适应性的创新,而公民社会及其结社权利的实践就是一个重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一碗茶的缘分延续半个多世纪,晁忠琼一家四代人以普安红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更让普安的茶农们实现了从以茶为生到以茶为业的转变。“我们的茶叶已经从贵州普安发往国外了,只要检测合格,就马上着手设计包装等事项!”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怡丰原生态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晁忠琼看着琳琅满目的普安红茶制品,欣慰而欢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是指将某一社区或某一区域整体作为博物馆。当地居民利用其有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环境作为资源,吸引参观者,在保护多元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同时,通过旅游服务,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区的知名度。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模式,不再是有围墙的建筑,而是由平民构架而成具有特定地域文化的社区。在这个特定地域内,生活着的社群仍然保持和延续着包括建筑、语言、服饰、饮食工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比较完整的文化形态,形成独立的文化品种。为强化其文化展示传播功能而建有资料信息中心,通过实物陈列、  相似文献   

15.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自古就离不开茶。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和《元和郡县图志》“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的记载,证明景德镇是历史上东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然而,在人们茶需求量剧增的今天,我市有机茶产量缘何成萎缩态势呢?就此,我们走访茶叶企业、茶园、茶农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为自己安排了这么多假期,像是生活之曲上设定的休止符。生活就是这样,有时节奏铿锵,紧锣密鼓,我们的脚步也会是飞快的;有时则轻柔舒缓,时光如水,心也放松沉静下来。在生活的休止符上打个盹。小憩一下,身心都会非常愉悦。慢一点,闲一点,在一杯茶里消磨闲暇时光。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  相似文献   

17.
引领黔茶出山,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赋予都匀毛尖的重任。为此,黔南州上下齐心,每一位茶农、每一个茶企、每一个茶乡都在努力。茶,已经成为黔南人共同的生活主题。  相似文献   

18.
刘岳 《北京党史》2023,(5):39-47
“文化”一词的本义为“以文化人”,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内涵流变为生活样法或总和,包含物质、精神两大范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产生了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形象比喻,其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不仅是一物质文化,而且是一精神文化,更是一利国利民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但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还能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其“和谐包容”、“天人合一”、“清醒宁静”的精神尤为时代所呼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廉洁文化是指凝结于人们廉洁行为中的知识、信仰、理念、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工作方式、生活工作态度、社会认可评价。廉洁文化不仅是道德观念和价值尺度,也是提升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必须掌握其内容、明了其功能,使“廉洁文化进企业”发挥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