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2016,(11)
正"一道道那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深秋时节,陕北高原依旧满目苍翠。走进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胜利纪念馆广场,一个正激情地吹着冲锋号的红军战士雕像映入眼帘,仿佛正在播放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是他吹唱出来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登上象征长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250级台阶,站在高高耸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前,听着讲解员深情讲述曾  相似文献   

2.
拥抱绿色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青春之色。儿时的张翼经常爬上家乡寨山村前的黄土山,遥望着光秃秃的群山,憧憬着有一天那可怜的绿色也像山火一样燃烧起来,家乡的光山秃岭变成树的世界,那该有多好啊。现在,担任延安市市长助理、延安市山川秀美办公室主任的张翼,童年的梦想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他的工作就是统一规划与实施延安市山变绿、水变清的宏伟蓝图,他正用智慧之笔,抒写陕北的未来畅想曲。为了启动这一徐徐展开的理想,张翼用激情与行动,在陕北高原上走出坚实的步履……那是1981年,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张翼毅然决然地返回陕北…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云贵高原上的一方重镇,贵阳老城显得不够敞亮。于其他城市而言,分割南北的往往是江河,然而对依山的贵阳来说,隧道却承载了贵阳突围的梦想。从贵阳的老城,驾车穿过几条隧道,一片气势宏阔的新空间,豁然展现在你的眼前。观山湖区,整个新区看起来,大气磅礴,高楼林立。然而这里并没有现代化城市那种单调,在这些高楼间,镶嵌着山、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城之间又嵌以湖泊,山、城、水错落有致,城市明丽。贵阳人利用隧道,冲破了高原群山的桎梏,把自己辐射出去,在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城,一个既大气磅礴又清新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唯一源泉。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化险为夷的法宝,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卷的《陈云文选》中,有大量的篇幅是论述党的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收集陈云同志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写的八篇文章中,多数篇幅是讲群众工作的。在抗战时期,陈云同志写了《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写了《发动农民是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关键》、《当前中国职工运动的总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全省各地把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手捧蓝天白云,耳畔伴着风鸣。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走进一处处群山间的喀斯特高山草原,你会发现,这里既有高原的山峦叠峰,又有北方草原的悠远空旷。有镶嵌在草原玛琅湖的龙里油画大草原,有“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的阿西里西大草原,有“向云端、山那边”的高坡云顶草原,还有野花遍地、  相似文献   

6.
吴志菲 《党史纵览》2010,(12):10-14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陕北是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这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之口.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朱德与当年开垦南泥湾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是开垦南泥湾的倡导者和决策者。  相似文献   

7.
姜安 《党建》2011,(3):52-53
窑洞,原本是陕北高原农民安身立命的家。只因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转战陕北时期在窑洞驻足过,它们便与红色中国有了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窑炭 一座山─—重读《为人民服务》尚春生透过字里行间我触摸到了一九四四年九月的情感一个生命以一窑炭火的光热温暖了陕北高原的阳光灿烂了所有的花朵与礼赞和《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一起升腾于人们的崇敬与怀念跨越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成为凝固朝火焰那个季节中国很冷...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从省会兰州坐上开往渭源的汽车,眼前所见无一不是群山横亘、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苍凉之地.但一进入渭源境内,立刻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之感.只见远处云拥雪簇,近处翠竹丛生、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仙景.走近鸟鼠山,只见群山不高而灵秀,水不深而清冽.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率众自鸟鼠山导渭水,开发了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社职工的共同努力,2005年《当代贵州》杂志发行量达10万份; “学习胡锦涛同志视察贵州重要讲话”专题报道《努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份量重,篇幅足,有重点、有气势、有特点,受到省领导及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表扬;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生前曾倡导文艺创作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填就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就堪称运用这一创作方法的经典之作。在不足50字的篇幅中,既有对大柏地战斗撼人心魄的纪实性叙述,又有对自然景色摇曳多姿的艺术性描摹;既有对往事的追念,又有对前途的期许。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竟说这首词其实是表露了"郁闷"的心情。这真叫人颇费猜度。不过,只要我们联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出生于山区,从小就熟悉山、喜爱山。毛泽东在诗词中反复吟咏山,有专门以山为题的诗作,例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七律·登庐山》,提到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毛泽东把山作为审美题材,写得仪态万千、瑰玮雄奇、神采飞扬,而对树木似乎着墨不多。其实,毛泽东诗句中的树木,同样也含义丰富,令人回味无穷。毛泽东有几次专门提到了几种  相似文献   

13.
党史书介     
一部研究红军长征史的学术新著盖军党史书介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刘晶芳、李东朗主编的《长征全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10月出版。纵览全书,有以下的特点:一、结构新颖,内容比较全面又有重点。作者在研究第一手资料,并吸收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简明扼要地描写出红军长征由挫折走向胜利的全貌。既以主要篇幅论述中共中央及其率领下的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历程和对红军长征夺得胜利的关键作用,又以一定的篇幅论述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对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在战…  相似文献   

14.
宋亚平先生送我新书《出路》并嘱写书评。《出路》是一本探索中国三农问题的调研文集,记录了作者"跑遍湖北山乡农村,熟识不少基层干部与农民朋友","形成的一些独特看法"。大部分文章出自他调离不久的省委政研室工作期间,并且写在我"一同前往"的调研路上。作为他的老部下,我有9字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新书介绍     
《韭菜坪》 [内容简介] “太阳快要落下去了。这时候渐浙地看清了一些山头。我看见自己孤身只影地走着,一会儿被山遮住,一会儿又显露出来,人在山之间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然而这轻微的一点儿活动,是群山之间唯一被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部队作家黎汝清继创作历史小说《皖南事变》之后,又于1989年推出《湘江之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以下简称《湘江之战》)。作品以文学的形式描写历史悲剧,自然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人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历史体裁的小说自然少不了写人。在《湘江之战》中,作者用自  相似文献   

17.
梁衡 《当代贵州》2013,(8):64-64
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文章不绝。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连绵不绝。毛泽东算得一个,也是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思想与气势毛泽东文章的特点首在磅礴凌厉的气势。毛泽东是政治家、思想家,不同于文人雕虫画景,对月说愁,他是将政见、思想发之于文章,又借文章来平天下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势是不能强  相似文献   

18.
拒绝堕落     
夏康达 《党课》2011,(22):122-123
不知道为什么,我写这篇文章时,立即想到了王蒙先生1993年发在《读书》杂志上的《躲避崇高》。早年写了《青春万岁》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王蒙,怎么会主张“躲避崇高”呢?不过在当时的语境下,听到这句话,并不很吃惊。  相似文献   

19.
我跟当代好记者陈中华结识,缘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喝酒。他那时已是《作家报》的副总编,写了大量稿子,我对他挺钦佩的。我俩都爱文学,又有佳酿相伴,自然就谈了起来,而且是谈兴愈来愈浓,似乎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情感的归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07,(7):37-37
美国《时代》周刊6月7日刊登佐赫·阿卜杜勒贾利姆写的一篇香港回归10年专题文章,题为《晴间有云,1997~2007年》。该文以25页的篇幅评估了香港回归10年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