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俊忠教授的"花萼书系"四卷文集,展现出一位人文学者四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历程,形成了俄罗斯文学研究、文学鉴赏研究、深圳文化研究三大学术板块与学术亮点,显示出学科跨界的特点,彰显了文化学者的人生况味和学术研究的大众情怀。作者用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又将文学研究升华到文化研究的理论高度,较好地处理了"学院派"研究与经世致用之关系,体现了对现实人生的人文关怀和"学以致用"、服务大众的治学理念,真正做到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统一、人生哲思与浪漫情怀的统一,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诗意栖居"的智慧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2.
肖红玮  屈常睿 《学理论》2012,(30):47-48
1923年匈牙利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卢卡奇用德文发表了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及其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卢卡奇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议。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物化"、"总体性"理论入手,从而浅析其重要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2)
"意识形态"用来界定文学,只能表现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特征,"审美"作为人类主观的、情感的、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才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意识形态的文学,往往成为对于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成为庸俗社会学的试验场;纯粹审美的文学可能沦为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的文学,它的价值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主体的自我生成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文学,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历史—人文"的价值追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禹权恒 《理论导刊》2014,(3):104-107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民国文学"的结构框架之内,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细节,能够有效地调整文学史研究的固有路径,极大地增强文学史书写的自觉意识。作为"民国文学"的一种阐释模式,"民国机制"的生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完整地呈现文学史建构过程中的事实真相,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近年来研究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探索,刘伟的《"日本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过置入于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流程中的竹内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的个案分析,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视角"的独特个性与内在规律,为深化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承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活跃的、能动的.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如何表现能动性,却是一个至今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它在文学理论中,反映并促进了研究文学的接受及其影响问题的倾向,对于美学理论、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文学的历史,总是被描述成作家、作品的历史.历采的文学史家、美学家都是以作家、作品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关心或者完全忽视了读者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研究和美学理论研究,虽然从艺术的社会效果的角度,十分重视文学接受与影响的可能牲,但象对待作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5)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最具影响,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具有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娟娟  王祖友 《学理论》2013,(24):167-169,185
以"中国知网"和互联网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使用文献检索、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84年到2013年的三十年中的生态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各林业部门主办了林业报刊副刊,科学界主办了《大自然》、《绿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国内公开发表的生态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献共有3 372篇;成果书籍129部;著名的大型国内外会议数十次等;整体上讲,我国的生态文学已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仍未系统化、全面化,有待向生态美学和生态人文主义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文学翻译的编辑应该懂一点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大量的文学译作编辑过程中,会发现译者往往将原作中的意义空白在两种语言中进行转换,并将其加以填补,以取得明确的意义。认为文本层次上的意义空白并不是缺陷,而是作品的文学艺术性所在。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解释意义空白形成的原因,尝试将"象"的概念引入文学翻译中,以便帮助译者构筑译作的文学艺术性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浩然 《学理论》2013,(8):176-177
著名文学《小世界》是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之一,既是戴维.洛奇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他小说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写作特点的体现。在这部小说中,戴维.洛奇深刻揭露了虚荣心造成的人性的背离与异化,嘲笑和讽刺了名利、情欲等价值目标的荒诞与虚无。从戏仿的理论出发,解读《小世界》,分析戏仿在文本《小世界》中的应用及效果,分享并验证这部作品的艺术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刘勰主要以帝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为"主线"来论述梁代以前的文学发展史,突出彰显了帝王在文学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帝王的创作实践、审美趣味、文学爱好,对文学的重视、对文人的礼遇,帝王政治教化、文艺政策以及治下的人情世态、社会风俗都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映冰 《理论导刊》2015,(3):108-112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的诸多表述之中,"文学"业已成为自明的概念。根据现代知识体系分类,文学构成了相对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的一个独立学科。众多历史资料证明,现代文学概念的认定与通行仅为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很大程度上,现代文学概念来自复杂的理论运作,这是文学参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社会建构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4.
毛广军  李蓉 《学理论》2012,(17):196-197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  相似文献   

15.
姚敏 《学理论》2013,(14):228-230
近二十余年来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成果丰硕,大陆学者从专题研究、人物研究、地域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港台地区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用力颇深,但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人物个案研究极其匮乏,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之外的知识女性群体研究尚需深入。地域性研究不均衡,多聚焦江南,对东北、西北、西南、中部地区知识女性关注不够。研究视角较窄,多从文学赏析角度研究,史学视角下的研究不足,缺少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学是近年在文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英美文学出发,对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和"回归本性"两方面主题的深层内涵进行剖析,借以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不断改写和重写,也由于文学边界的不断扩展和越界,加之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理论基础、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不同,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及文艺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选读、误读、臆解甚至背叛,导致西方文学理论界百年来关于文学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论争复杂诡谲,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谱系中对此也形成了相去甚远的种种看法。本文对相关不同观点的论争及演变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汉代崔氏家族文学昌盛两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因为"重南轻北,重末清初"等多种因素导致汉代家族文学研究相对冷淡,从崔氏家族文学的研究现状来说,曾更加显得单薄。然而崔氏家族成员在《汉书》《后汉书》中多次出现,并被范晔赞为:"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由此可见崔氏家族的影响及其成就绝非一般,所以对于崔氏家族的研究便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马荣 《学理论》2013,(24):165-166
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富有弹性内涵。意识共识为辽宁民族文学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其二,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辽宁民族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进行"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建构,确立辽宁民族文学获得世界文学的存在属性,从而实现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胡适先生是推动白话诗的先驱,他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积极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八项主张,为新文学形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