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改变高等教育中隐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需要,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中、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性别意识的养成、高校建设重视性别因素的学校文化的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现状,发现土地在分包的过程和结果中,还存在着许多男女不平等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和政策缺少性别视角,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条款过于笼统,法律救济渠道不畅,并且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为此,建议完善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全员的性别平等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4)
社会性别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对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过程,对各种性别角色、性别期待、性别评价和性别特征的认知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儿童阶段是社会化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观念会对个体成年后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对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倡导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实现实质意义上性别平等意义重大。从社会性别评价、期待,社会性别角色分工领域对黑龙江省儿童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全面梳理,全面介绍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农村女性社会政策存在着不足之处:社会性别意识的匮乏;政策具体实施的虚化;城乡女性政策差距过大化。国家有必要从战略层面上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地位性别差距问题。造成政治性别差距的显性因素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破除,但是形成政治地位上性别差距的隐性因素如文化、制度和人自身仍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去除我国女性政治发展边缘化隐性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中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创造有利的文化舆论环境;公共政策尤其是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防止产生无意识损害女性群体政治权利的问题;女性领导者自身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丁旺 《学理论》2013,(2):321-322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们面临着大量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挑战,由此而产生的教师发展问题随之增多并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课程和自己,以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分析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成为反思型教师的策略如下:通过及时总结,强化反思意识;通过自我反思,提升反思能力;全面开展"对话",在交流中提升反思能力;通过研究教育理论,提升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目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着目标定位高、时代特色不明显、注重师德建设目标的整体划一性以及教师中的育人意识、师表意识淡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到位,即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教育活动不到位和理念不到位。高校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的理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保证师德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女性特点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又是迎接中国女性创业时代来临的重要举措。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上来说,丰富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从实践上来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推动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有利于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别形成关系重大,一些女性主义者相信教育可以在消除性别不平等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最初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的两性平等到后现代女性主义致力于女性的话语权,教育成为女性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既可以营造公平的思维模式,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本文旨在运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系统研究1978-2008年中国各教育阶段教育机会获得性别差异以及变化趋势。通过教育扩张不同时期的比较发现:教育扩张前后,高等教育获得机会均不存在性别不平等,教育扩张导致了中等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性别平等化。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教育分流体制对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初中升学还是高中升学,教育机会在性别间的分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已纳入国际人类发展的量化体系。本文将从性别角度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探讨,并对目前我国公共政策中存在的性别平等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崇鉴 《学理论》2013,(21):181-182
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确立,公民权利的维护与发展,都必须借助历史认识以及由历史认识所提升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技能来完成。但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上做较多的改革和探索,而忽视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塑造,针对该问题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琳瑜 《学理论》2013,(32):356-357
师范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直接关系着未来教师的思想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将来。由于公民意识教育在师范院校的开展中还存在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主体性不突出等困境,因此必须针对师范院校大学生教育的具体情况,实现公民意识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先进性教育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鲜活主题实践。准确把握先进性教育的实践定位,必须从党情立足点、民情出发点、国情落脚点、时代制高点上去强化党员的执政意识、宗旨意识、先锋意识和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5.
金沙曼 《理论导刊》2007,(12):105-107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党校在社会性别主流化中作用的产生,是中国妇女运动鲜明特点的继承发展,社会性别主流化中国特色的时代体现。党校通过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发挥在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提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尚金萍 《学理论》2010,(15):73-75
造成女性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就业、参政等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削弱了女性追求其人生价值的合法途径的取得,增强了社会能量的紧张程度,加之制度规范的缺陷不能有效化解这种紧张,致使女性犯罪增多。减少女性犯罪需要减少性别不平等现象,改革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  相似文献   

17.
吴静 《学理论》2013,(5):284-285
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由知识的传递者这一角色转向了反思性实践者、终身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等。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而在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失衡,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等问题。根据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平衡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和丰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以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已经从一种疾病演交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深层背景看,艾滋病问题与社会性别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艾滋病防控、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结合到艾滋病防控之中,纠正由于忽视性别差异或公共政策视野中性别意识的缺失所造成的被动,是在新一轮的艾滋病防控中取胜的关键.深入研究艾滋病与妇女和社会性别的关系,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他们对防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领导措施不断强化,是新形势下防艾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胡志勇  黄桂兵 《学理论》2013,(11):347-349
创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校正方兴未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势,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优化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革新创业教育方式、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从而构建起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应成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5)
教师一直以来以其身份的独特性、工作的专业性而备受社会关注。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的职业角色同他的个人角色一样,都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质疑和反思。面对新课程改革、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建构主义这个当代重要的理念关照之下来探讨教师的角色形象。教师对固有形象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对引导者、对话者、合作者等新形象的本质性把握才是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追求,很大程度上,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