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聚焦     
《瞭望》2006,(30)
中国(2006年7月15日-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副组长闪淳昌15日透露,我国每年因突发事件死亡20万人。中美军事关系达到新水平。应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邀请,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郭伯雄16日晚启程前往美国访问,这是近些年来访问美国的中国军队最高将领。分析人士认为,郭伯雄访美标志着中美军事关系自2001年撞机事件以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1936年,著名美国记者斯诺撰写《西行漫记》,拉开了西方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抗日根据地情况的序幕。此后,这一类报道陆续增加,但数量有限。1944年夏,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到达延安,美国记者、外交和情报人员在延安开展全方位观察和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采访,发回大量新闻报道和调查报告,把美国对延安抗日根据地的报道推向高潮。本文根据新闻报道和观察组的调查报告档案,梳理记者团和观察组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详实描述展示延安抗日根据地的整体形象。记者团的报道和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的报告,构成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观察与评估依据,并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抗战后期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派驻中国协调抗日的最高军事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曾与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发生了多次的矛盾和冲突。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派私人代表来华调解无效,最后将史迪威调回。这就是所谓的“史迪威事件”。本文拟对史蒋矛盾问题作一点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娜 《理论视野》2012,(4):60-62
中美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军事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美国对台军售、战略互信难以建立、突发事件频繁干扰是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中美军事关系呈现军事关系从属于政治关系、交流层次在低水平徘徊和美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等特点。虽然中美双方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亚太地区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分歧仍将长期存在,未来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变数。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偏见,屡屡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重大战略误判就有六次之多。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二战结束前后,中国的第一个问题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究竟谁能赢得中国?而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战略误判,导致其作出"扶蒋反共"的错误决策。当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向美国国内提供了大量军事、政治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访问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 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3国时强调,美国与中亚国家有“共同利益”,双方要加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她毫不掩饰美国对该地区的特殊兴趣,并答应向3国各提供300万美元的补充安全援助。美国的战略意图 中亚5国独立后,美国非常重视这个地区,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加强与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美国与中亚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利益的互换,因而关系的疏密完全取决于中亚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美国把中亚视为直接关系到对世纪美国国家安全利…  相似文献   

7.
海湾战争以后,有关新军事变革及其导致的军事技术扩散对国际军事关系和国际安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美国的新军事变革及所达到的特定发展阶段成为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的具体途径与方式表现在:新军事变革改变了当代国际政治的力量对比,促使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新军事变革对大国间的政治和安全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新军事变革给国际裁军与军控的进程带来了全面的影响。但从军事力量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对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其地位与作用是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1,(40)
美国针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反对恐怖主义的军事打击势所难免。国际社会在对美国的行动给予道义上的甚至是实质性的支持的同时,也主张美国的行动应得到联合国的授权,联合国应在全球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起主导作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人士和组织呼吁美国的军事行动要谨慎从事,以避免伤及无辜,更不要走极端。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3)
随着美国全球兵力的战略性大调整,美韩军事同盟进入了调整转型期。2008年,代表韩国政治保守派的李明博上台执政后,将扩大美韩军事同盟的职能和影响力,发展美韩关系置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美韩军事同盟开始向全面战略同盟转型。韩国李明博政府和朴槿惠政府努力促进美韩军事同盟向全面战略同盟转型。中国在这种调整中应趋利避害,为此提出对策如下:着力提高中韩军事合作水平,减少韩国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效管控两军矛盾分歧。  相似文献   

10.
据伦敦出版的沙特《中东报》8月6日援引消息灵通人士的话报道,美国很可能在6日晚上对伊拉克发动新一轮军事打击。霎时间,伊拉克的气氛骤然紧张,伊拉克上空再度笼罩上了浓密的战争阴云。 如今,8月6日已经过去,美国并没有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一员,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势力不断扩张的情况下,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逐步形成了"遏制日本,援助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军事方面,通过《租借法》加大了军事物资的援助力度、整训中国军队、组建"飞虎队";经济方面,通过借款等一系列方式给予国民政府巨额经济援助;政治方面,应中国的强烈抗议,美国宣布废除在华特权,同时积极活动,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的战时援助,增强了国民政府抗击法西斯的实力,为打败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自联合国通过新的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恢复了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美伊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暂时有所缓解。那么,在新的一年里,美伊矛盾将向何处发展,美国还会不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呢?  相似文献   

13.
邹政军 《学理论》2012,(30):92-93
二战中的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OSRD)和战后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造就和维持了美国的头号军事技术强国地位,在推动美国军事技术发展上居功至伟。然而在对于军事需求的定位上,两者之间存在迥然不同的差异,这是与美国在不同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对于我国军事技术研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极格局终结后,中东地区也由美苏两霸争雄的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年来,中东地区形势总的趋势是由紧张向缓和,尽管这种缓和是不稳定的。 一、海湾战争后,美国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霸权国家。原苏联势力退出中东后,已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大国能与美国匹敌。美国已取得了在海湾石油产区的军事存在,美海空军力量已控制了从海湾到地中海海域。美国霸权主义恶性发展,公开提出要在中东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二、伊拉克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海湾战争中遭受重大削弱,伊朗的综合国力迅速恢复。海湾地区各国  相似文献   

15.
1944年至1945年间,谢伟思作为"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派驻延安,担任美军观察组的政治顾问,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有过多次重要谈话。有关这些足以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谈话,特别是对延安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描述以及对国共两党的评价等,谢伟思都以报告的形式(被称为延安报告)及时、详尽地报告给了美国政府,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中共开展全面合作的建议,但遗憾的是报告并未得到当时美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重读谢伟思的延安报告,对于今天我们的执政党建设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一位报界人士在评论黑格访华之行时,用“寻求精细的平衡”这句话。来描述美国对华政策上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要照顾美国亲台帮的压力,一方面又要推进同中国的战略关系。通俗一点说,是在踩钢丝。坦率一点说,是既要谋取在与苏联对抗中发展中美战略关系的好处,又要保持多年来它在台湾的地盘。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摇摇晃晃,蹒蹒跚跚。 这并非共和党政府的“特产”。民主党政府同中国建交以来也大体如此。去年前任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还没离开华盛顿,美国就先宣布向台湾出售一批武器的新交易。不过,由于去年共和党在竞选中说了许多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战争史上的奇观和中华民族惊天动地之伟业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嗣后依军事斗争的不同战略形势次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从理论到实践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本文仅就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与国民党政府上层人士的交往活动作一些介绍,以反映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平事业的一个侧面.国民党政府的上层就其在抗战中与共产党的关系来说主要有三种人.一种人是表面与共产党合作,但实际不信任、不友好,甚至敌视共产党人,蒋介石可作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1)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政府的威望空前高涨,达到多年未有的高度,同时又拥有美国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然而却在短短的四年内,败给了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何以至此,的确令人深思。在本文中,笔者力图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地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唯物辩证法盖运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大放光彩。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的的侯,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司战略问题》等光辉著作,可以看出。唯物辨证法对指导抗日战争,夺取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