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侦查程序之前设立了立案程序,并将其作为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这使得我国刑事侦查启动被归于典型的程序性启动模式。然而,实践中,立案程序的设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由此也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现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随机型的侦查启动模式,且随机型侦查启动模式较之程序型启动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可见,在当下,重构我国的侦查启动程序,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事立案”和“以人立案”是立案的两种基本模式。在毒品案件侦查中,“以人立案”是主导模式。确立内心确信的毒品案件立案观,符合有关立案条件的法律条文涵义,能够使刑事诉讼程序更加“合情合理”,是充分行使侦查权的需要,法律允许立案有误差并专门规定了撤消案件的制度,侦查程序的启动在国外有随机型和程序型两种启动程序,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看,侦查程序的启动模式可分为随机型启动模式和程序型启动模式。立案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启动程序属于程序型启动模式,具有案件输入功能、屏蔽功能和分流功能等。但在实践中,由于立案标准的设置不符合认识规律,导致立案前行为性质不明确,侦查启动随意和大量犯罪黑数的产生。随着我国犯罪形势的变化和法制环境的优化,立案程序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总体看,完善我国侦查程序启动的思路有三种,即采取随机启动模式,实行司法审查制度,按"警检一体化"改造侦查启动模式,完善现行侦查启动程序,目前第三种方式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由公检法机关主导,当事人仅有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这种鉴定权配置方式导致刑事司法公正性不足、效率低下以及权威性缺失的困境。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格格不入。借鉴域外经验,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应以公正高效权威为目标,赋予辩方司法鉴定启动权、保留侦控机关自行启动鉴定权、限制限制法官的鉴定启动权以及建立鉴定处分的司法审查制度,逐步形成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相契合的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前承社会日常生活、后启刑事诉讼活动的桥梁。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控制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警察控制型,存在诸多缺陷。实行检警一体化是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理想图景,而增强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是这一制度完善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模式是"印证证明模式"。刑事印证证明模式属于自由心证体系,但同时具有法定证据制度的某些痕迹,其强调证据的体系性、关联性、同一性。刑事印证证明模式符合事物存在和认识的规律,体现了对刑事诉讼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项基本价值的追求,是经验理性的选择。我国刑事印证证明模式的成因主要包括非直接言词的审理方式、科层型的司法权力机构设置和追求客观真实的理念。刑事印证证明模式有利有弊,在我国当前的诉讼制度下,重点在于如何对该种证明模式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与交叉询问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已由超职权主义的模式 ,转变为以职权主义为主 ,兼采当事人主义的“混合式”诉讼模式。诉讼模式的转变对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确立交叉询问制度提出了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中的询问证人的方式与我国已经确立的“混合式”的刑事诉讼模式是不协调的。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为询问证人方式奠定了基础 ,但该询问方式仍存在缺陷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交叉询问制度是必要的 ,从交叉询问的顺序、范围及应遵循的规则三个方面来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交叉询问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定位及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检察监督模式在主要的性质上或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应被纳入国家干预型模式的范畴.当前中国的民事检察监督体制改革,应当具有高瞻远瞩和不拘陈规的气质,逐步剔出与时代不符的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特征,构建新时期的检察监督模式.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需要完成从干预型监督向保障型监督、从监督者的角色向参与者的角色、从实体型监督转向程序型监督、从对立型监督向协同型监督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分析俄罗斯刑事诉讼一般程序,划分俄罗斯刑诉程序的两种分流模式.第一分流模式主要依终止刑事案件和终止刑事追究两种方式在刑事诉讼立案、侦查、审判等不同阶段对案件进行分流;第二分流模式主要通过准民事化的自诉方式和在侦查阶段采取简易的调查方式进行程序分流.俄罗斯刑诉程序的不同分流方式为我国刑诉程序的重构及司法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人立案"是我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常用的侦查启动模式,在打击职务犯罪、惩治腐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职务犯罪日益隐蔽化、智能化、国际化,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增强,侦查难度增加,这种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以事立案"作为与此对应的一种侦查启动模式,能够扩大线索案源、排除外界干扰、减少办案阻力。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要尝试运用"以事立案",使其与"以人立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立案程序,由此而引发了立案前能否采取侦查措施以及立案前措施到底属于何种法律程序性质的争论。本文批判了这类争论的建构主义唯理论理路,引入实践理性理论范式,经分析认为立案程序本身即为一道多余的法定程序,立案前措施的法律程序性质的名分并不重要,关键要看该类措施的采取是否为发现犯罪事实真相之所需。侦查措施的采取一旦要涉及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的时候,是由侦查机关自主决定还是要得到批准,受到法官的审查和监督,这才是刑事程序启动环节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监督程序启动标准过于抽象、再审程序启动权设置不尽合理等缺陷.要使刑事审判监督发挥保障法律公正实施,促进公正司法的制度功能,就要赋予审判机关接受刑事审判监督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刑事审判实体监督的启动标准,构建刑事审判监督中的证明标准,将再审程序启动权赋予检察院统一行使.  相似文献   

13.
处刑命令程序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无起诉书、无开庭决定、无法庭审理的书面性刑事简易程序。本文在介绍了处刑命令程序的一般运作模式基础上,分析了该程序的诉讼效率价值和程序正义价值,并论述了我国对该程序借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原则,是保障刑事实体法正确实施、保证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正确有效途径,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从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规范的对象,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生影响的顺序,对刑事诉讼结果的影响等方面看,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且程序公正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宽与严是矛盾的,但在刑事立法和刑事诉讼过程中是统一的。宽严相济不仅仅是刑事司法政策,更是刑事立法和刑事诉讼的理念。在刑事立法、刑事诉讼中适时贯彻宽严相济理念不仅关乎刑事法律的社会功能能否顺利实现,还直接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公正与效率的不同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司法效率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也是刑事简易程序制度的应有之义。在刑事司法领域,大量刑事案件积压所导致的司法审判拖延问题日益突出。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简易程序制度仍然存在着缺陷,应当在保证最低公正的底线前提下构建多元化的刑事简易程序。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程序正义更是重中之重。但从程序正义角度来审视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当从无罪推定、沉默权、律师介入诉讼等方面尽快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更好地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主导力量,刑事审判主体在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形态各异。除法官作为重要的刑事审判主体以外,民众参与司法程序成为中外审判主体制度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刑事诉讼存在的司法不公现象,在借鉴国外审判主体制度的基础上,致力于增强司法的民主性,是防止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是刑事公正得到实现的社会。然而,刑事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刑事诉讼的程序保证。因此,必须从制度上构建刑事诉讼的一系列规则来保障司法机关的公正断案,从而实现刑事公正,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体需要与社会、国家需要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