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成功地主持申办“襄樊学院”,改写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历史; 他巧妙地实施“联合办学”,盘活了政府和国企两大教育资源,缓解了市民瞩目的“入学难”; 他力主“中考五统一”,净化了纷争不息、散乱如麻的招生市场; 他倡议“对口扶贫援建”,加快了山区“普九”进程; 有人说他“不会吸烟,不会喝酒,不会唱歌,不会跳舞,只会工作,不划算”。然而他的同事、他的部下、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护爱戴他。一位青年干部动情地说:“在我十几年的频繁岗位调换中,还未遇见过这样的好领导。”一位老干部说:“现在像他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匆匆地走进酒吧间,急切地说:“快点,在丑闻发生之前,快给我来杯酒!”女侍惊异地递给他一杯酒,他又说:“快!在丑闻发生之前再来一杯!”就这样,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女侍  相似文献   

3.
声明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声明揭露了陈水扁四年前信誓旦旦地作出的所谓“四不一没有”承诺。四年来,陈水扁的所作所为表明,他自食其言、毫无诚信。他说不会宣布“台独”,却纠集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台独”活动。他说不会改变所谓“国号”,却不断鼓噪“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他说不会将“两国论入宪”,却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他说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却千方百计地利用公投进行“台独”活动。他说没有废除“国统会…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个性张扬.观点独立。民间或形象地叫他“经济学斗士”,或亲切地呼他为“郎监管”.或尊敬地称他为“经济学教父”;而他则自认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他在经济学界所引发的一场场论争,他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中所提出的一条条建议,正在助推着经济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贺捷生 《新湘评论》2013,(18):41-42
贺炳炎是我父亲贺龙手下一员爱将。在20年的革命战争中,父亲倚重他,偏爱他,凡遇到险仗、恶仗,不论他是否在身边,也不论他当时是团长还是师长,都会大喊一声:“贺炳炎,上!”以至人们善意地以讹传讹地说他是贺龙的儿子,叫“贺小龙”。  相似文献   

6.
“海龙王”礼赞文/蒋次禹胡海彦“海龙王”名叫海广龙,现任岚皋县政协副主席、电管局局长。他有许多殊荣:曾荣获中、省、地、县10多个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岚皋人民都亲昵地称他“海龙王”,这是群众对他由衷地礼赞。一1984年,...  相似文献   

7.
走进营山县回龙工商所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全省百佳工商所”、“市十佳工商所”、“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奖牌挤满了整个荣誉栏。面对这些荣誉,就不得不谈到“领头人”——所长蒋建全。在这里,他从办事员到副所长、所长,一干就是27年,直到今天还没有挪窝,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留守所长”。27年来,蒋建全管遍了全辖区所有偏远的乡镇。对无照经营和欠缴费的经营户,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苦口婆心地宣传法规和政策;对于“钉子户”,他从不放弃原则。一次,所里依法查扣一个无照经营户,老板仗着有点社会关系,气焰嚣张:“你们敢扣我…  相似文献   

8.
他非常普通。来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一名普通的矿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当采煤工人的时候,工友们称他为“矿山铁人”;当煤矿安监处长后,矿工们亲切地称他“铁面处长”。对他而言,当好矿工生命的“守护神”,坚决不出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他是一个“不懂人情世的奇怪人”;有人说他是一个“舍得花钱的守财奴”;有人说他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可是有他这么一个敢于坚持原则“奇怪人”,才使得城北的干部们直气壮地一次次抵制了腐败歪,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他这么一个反对铺张浪费的“守奴”,才使得今天的城北村集体产高达上亿元,不欠国家一分钱款;正是有他这么一个牢记“两务必”的“苦行僧”,才使得他所领的一班人能够立党为公、执政民,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清廉本色。他就是山西省高平市城北居委党总支书记尚民红。(一)作为地处繁华闹市的城北村“一把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第二次召见林一山 林一山走下“长江舰”,无暇回味第一次被领袖召见的荣幸和招待他的简朴,占据和萦绕在他脑海的只是主席耳提面命“抓紧治理长江”的殷殷叮咛和叮咛他时脸上所呈现出的那份凝重。他马不停蹄地投进了长江的怀抱,紧锣密鼓地干起“治理”诸事来了。他怕由于自己的任何一线懈怠而造成辜负重望的终身遗憾和愧疚。  相似文献   

11.
庄稼得了病,他一眼就能判断出病因,人称“一眼准”;找他问农技问题,保准“一问灵”;他30年义务为乡亲服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庄稼医生”—— 他为庄稼看病“一眼准” “嘟嘟……”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至,停车、熄火、跳下、支好车,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看其风风火火的做派,完全像一个毛头小伙儿。其实,他就是现年69岁的冀州市首位高级农艺师王玉根。  相似文献   

12.
卫士之歌     
采访李树煜,我们费了不少心思。第一次电话把他从正在研究工作的会议室“拖”出来,他不假思索地以“没什么可写的”一口回绝。第二次电话把他从研究案件的会议室“拉”出来时,他仍以“工作忙,没时间接受采访”为由婉拒。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以“这是省纪委领导安排的”相“要挟”,他才勉强同意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3.
一位在正科职干了18年的局长;一位先后20多次受到国家环保局和省、地政府表彰奖励的平常人;一位敢和社会的、自然的污浊斗争的硬汉子。他就是方山县环保局局长李补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凡事较真;对自己热爱的环保事业,他也大事小事事事较真。被他“较过“真”的人,在背地里就给他起了个绰号:“老较真”。“老较真”确实够较真的。一次,一名机关干部拿着一摞发票找他签字,李补奎接过发票一张一张仔细检查起来。突然,他翻动发票的右手停在半空。他扭过头,盯着这位干部严肃地说:“这11块钱的锁是咋回事?…  相似文献   

14.
他来自古老的印度,战斗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医术挽救了许多伤病员,被誉为“贴心大夫”。他病逝后,毛泽东悲痛地说:“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朱德发表文章纪念他,并为他的陵墓题词。周恩来给他的家人写信,对他予以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5.
只身捣匪巢     
1926年夏末的一天上午,在平江县幕阜山区,一位头缠罗布巾,身着对襟青布衫,脚穿草鞋,肩背竹篓,手持药锄的中年汉子,正坐在一棵大树根上休息。突然,从树后闪出两个人,两支长枪逼住了他:“干什么的?举起手来!”“老总……”他顺从地站起身,举着双乎接受对方搜身。他没有武器,也没有银圆,搜查者失望地翻着竹篓:“你弄这些草草根根干吗?”“老总,这是草药,给人治病消灾,换钱养家糊口呀。”“你会不会治蛇伤?”“小事一桩。”“那好,跟我们走一趟。”  相似文献   

16.
陆定一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定一是我的老领导,自我到中宣部工作起到“文革”爆发时的18年中,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 1966年,毛泽东称中宣部为“阎王殿”,并且发出了“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号召,陆定一就成了“大阎王”,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阎王”身边的“大判官”。“大阎王”被打倒了,他不再领导我了。但“文革”后他从被关押的地方放出来,见面时我还是叫他“陆部长”,一直到他去世我都没有改口。  相似文献   

17.
“散会──”主持人的话音刚落,蓦地,从墙角站起一人,高声道:“我还没讲呢,这会先别散!”人们一看,原来是多年开会不发言的老刘师傅。只见他激动地瞪大眼睛,结结巴巴地讲道:“在共产党员中,我最敬佩日志斌,同他共事30年,无论是他的技术,还是他的工作,他的办事态度,他的为人,都是最棒的。年轻时自己不服气,跟他较了好几年劲,也没较过他,我算服了他了…… ”这是长春一汽锻造有限公司为迎接建党80周年,以“党旗在锻造飘扬”为主题,以“讲、树”(讲事迹、树典型)为形式,开展“三新”(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塑…  相似文献   

18.
王尽美的27年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体君  窦春芳 《世纪桥》2005,(12):72-74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中共 “一大”后自己改名为王尽美。他的一首 诗写道:“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难 解放。”他长着一对与众不同的大耳朵, “王大耳”便是他的雅号。1949年毛泽东 回忆王尽美时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 脸,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 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  相似文献   

19.
相逢1922年10月初的一天,在李大剖的家中,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小个子客人正和主人一边吃茶,一边愉快地交谈,这位客人就是来自上海经北京要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陈独秀。在谈到莫斯科的党员时,李大制提到了霍秋白:“你到北大那一年,他是北大旁听生,说起来算是你的学生。当年他就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被捕的学生中也有他。”李大利说话时拿出一叠《晨报》,在“莫斯科通信”专栏里,清一色地刊登着溜秋白从莫斯科寄来的文章。“他是什么时候去莫斯科的?是C.P吗?”陈独秀急急地问,“你到上海那年,他就去莫斯科了,当…  相似文献   

20.
李晓健 《廉政瞭望》2014,(17):44-45
就在假扮农民的张大山和同事认为已“瞒天过海”时,一名与领导同行的中央级报社记者,从中发现了“猫腻”。站在暑热的街头.北方某省一名公务员郑浩甚至不敢找个阴凉地避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下称“创城”)督导组的暗访车随时都有可能从他身边开过,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者”,他要披着红色的“志愿者”绶带,站在最显眼的位置,以便让创城督导组的人看到自己,确保他所在的城市在他这关“不失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