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优士丁尼法典》编纂之前的一个世纪,公元438 年罗马就通过了第一部官修法典:《狄 奥多西法典》。它收集了君士坦丁以来皇帝的立法,但这一时期却被称为罗马法的衰退期。退化的原 因在于,随着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改变,皇帝全面垄断立法权,政策替代普遍适用的法律,行政官员替代 职业法学家,行省习俗替代了古典技术,基督教成为强制的统一信仰,法律的价值基础被削弱,这些要 素导致罗马法丧失了它的科学基础。通过对该法典的研究,可以发现罗马法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缺乏 理论引导对法典编纂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何勤华 《检察风云》2014,(10):36-37
《摩奴法典》(Manava-Dharma-Sastra,也有的译为《摩奴法论》)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吉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是伦理、宗教、法律规范混合物,以诗歌体写成,约成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肖竹 《法学》2023,(7):164-178
《劳动法典》研究目前除关注宏观性议题外,亦应聚焦专编做体系布局与核心制度构成研究。编纂而非汇编的《劳动法典》宜采用部门“潘多克顿式”立法。集体劳动法的集体性、民主性、自治与规制的混合性等价值共性是决定其能否独立成编及其编章内容的法理基础,而该编的法典化亦受法典整体立法取向与立法规划的约束与影响。集体劳动法编的立法结构需对《工会法》与《劳动法典》的关系处理、集体合同的编章安排、民主管理制度与集体劳动法编的融合,以及集体争议处理规则的体例安排做重点回应。在未来劳动法“从属性”逻辑不断遭遇冲击的背景下,集体劳动法编亦需对相关特殊群体和用工关系在适用规则与调整内容上予以革新性规范。  相似文献   

4.
立足数字时代和我国用工领域立法的现实,我国将制定的《劳动法典》应是一部调整涵盖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等用工关系的统一的“劳动的法典”。雇佣合同进入《劳动法典》是因为在立法史上,我国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发生了劳动合同制度对雇佣合同制度的制度替代,导致雇佣合同无法系统立法并进入《民法典》中。而从法律渊源角度看,劳动法和民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并不影响二者发生法律渊源交叉,法典化完备性和体系性的技术要求,反而支持在一部法典中系统调整不同类型用工关系。从功能的角度看,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置于一部法典中,有助于按照类型和谱系的方法对各类用工关系进行符合实际的法律组合调整,有利于完成数字时代对“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的”用工的规范。《劳动法典》总则应规定用工关系调整的对象、原则和一般规则,分则应按照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为主干,调整雇佣关系、非典型劳动关系、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况之用工的规范为特别规定的布局进行体系安排。  相似文献   

5.
邵方 《法学评论》2007,25(1):153-157
本文主要针对《晋书·刑法志》中关于汉律九章的记载而进行探讨。随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等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汉律九章有了新义。汉初萧何在《法经》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而汉代法典体系的发展、成型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近年来《二年律令》及其他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证明汉律远非九章,但汉代法典基本体系仍是在《九章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陈新宇 《研究生法学》2004,19(2):117-119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是黄宗智先生继《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后,关于中国法律史的第二本专著。作为一个汉学家,从其学术脉络上看,他最先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并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  相似文献   

7.
《狄奥多里克告示》是中世纪早期蛮族罗马法中的先锋之作,是蛮族人与罗马人融合所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汇编。《狄奥多里克告示》是属地法,在意大利境内具有普遍效力,是蛮族人和罗马人融合过程中所采用的“共同法”。《狄奥多里克告示》在形式上异中求同,以罗马法为基础汇编了在两个民族具有共性的法律;在实质上求同存异,以寻找共同的法律纠纷解决方案为前提,同时尊重各个民族的法律习惯,在中世纪早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清律例》继承了《唐律疏议》《宋刑统》和《大明律》等律典设立条标的传统,也设置了条标。《大清律例》的条标被广泛适用,时间上纵贯古代、近代和当代三大历史时期。运用形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诸多领域。在司法官的判词,司法参与人员撰写的司法经验总结,官吏奏折,学者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中,都运用过这一条标。《大清律例》条标的广泛运用证明,条标有其独特的作用,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今中国的立法中,有些地方人大与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里,设置过条标。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释中,为1997年刑法典设置过条标,而且还在判决书里运用过其中的条标。当前,有必要扩大设置条标的范围,使其广泛被运用,助力于中国的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守法、法学教育与研究、法治宣传与传播等,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9.
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为传播,她不仅是以受难才女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同时是以《牡丹亭》著名读者而闻名.晚明出现了多部描写小青故事的剧作,这些作品均明显地受到了《牡丹亭》影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故意让小青形象与杜丽娘形象最大限度地重合在一起,以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小青.在情节构置上,《疗妒羹》和《风流院》都改变了小青传说的结局,而极力模仿《牡丹亭》的故事结构,努力使小青故事变得圆满,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月26日(在第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按照修改,《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刘晰 《中国律师》2002,(7):10-11
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2月21日发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若干规定》中的许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包括法典和司法解释等)的内容不尽相同,从法律发展的角度而言,《若干规定》是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发展甚至是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人民法院实际上行使了立法权的形式进行法制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影响。笔者试图就《若干规定》的意义作—些探讨:一、《若干规定》的公布与实施将会促进实现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严格地说,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  相似文献   

12.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14.
李少红 《法制与经济》2013,(5):42-43,45
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一系列新的刑事诉讼规则和制度,不仅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检察人员的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执法办案能力以及执法办案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检察技术部门来说,即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李轩 《中国司法》2012,(3):36-43
一、引言:诉讼实践催启《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 现行《民事诉讼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民事诉讼法典制定于1991年,迄今已经过去20个年头。不容否认,这部法典存在着三大历史局限:一是1991年民事诉讼立法时依法治国战略尚未提出,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因而这部法律在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步暴露,不得不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不断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16.
《江淮法治》2009,(12):22-22
为进一步深入宣传《禁毒法》,淮南市禁毒委员会利用今年春季铲毒的有利时机,有组织地开展了“春季铲毒暨《禁毒法》集中宣传”统一行动,使《禁毒法》宣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孙德鹏 《现代法学》2012,34(1):36-43
在严复的著译作品中,1906年出版的《政治讲义》是惟一一部专门阐述"政治科学"的著作,这使该文本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严复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阐释政治学说,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本文尝试从宪政史的角度对严复君主立宪思想的背景与特质进行分析,重点考察严复那一代知识人思考政治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对严复在《政治讲义》中提出的量化的自由观、有责任的政府观、地方自治论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彭鹏 《法制与社会》2010,(30):239-240
《明史》成书于乾隆四年,是张廷玉等纂修者在王鸿绪于雍正年间上交的《明史稿》基础上进一步编纂而成,因此《明史》主要基础是《明史稿》。万斯同作为私家学者先后辅助徐元文和王鸿绪参与纂修《明史稿》,王鸿绪为七任总裁官之一参与编纂时间更久。围绕万斯同与王鸿绪两人对《明史稿》纂修的贡献以及王鸿绪是否剽窃万斯同著作的问题历来是众多《明史稿》研究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对《明史稿》的纂修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蔡煜 《中国公证》2003,(5):25-28
苏联的公证法律规范曾经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公证法规的重要立法参考资料.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公证法律规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语》杂志的思想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平社和《语丝》,该刊承载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明显的政治维度。《论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和政治上的中间立场,将政治批评和幽默话语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批评空间。同时,它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公共论坛在汇聚意见、形成舆论上的优势,鼓动公众对各种政治问题展开讨论。《论语》在政治批评上的诸种努力,促进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