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顿时"哈尼梯田"成为一块热土,各样人等纷至沓来,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对于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问题,呼声最为强烈。针对红河哈尼梯田农业和景观的破坏,当地政府以及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工作,红河哈尼梯田生态及景观虽有恢复,但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彻底遏制住。也许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发展,太注重现代理论,太注重现代保护手段而忽视或轻视了"传统"。传统是联结今天和明天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哈尼梯田     
“哈尼”,意为“居住在半山腰的人”。千百年来,森林、村寨、梯田和河流,养育、铸就着这个民族。哈尼人让生命在隐匿于深山的土地上朴素地绽放,精彩地完成生命的延续,在波澜不惊的生存活动中,在延绵的群山完成了大地上最美的雕塑,创造出了人世间的伟大奇迹--哈尼梯田。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哈尼人把每一个细节都密切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环境里,使梯田稻作农耕文明成为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环境的农耕典范。可以这样说,梯田是哈尼人真正的人生舞台,梯田是哈尼人对生命最真实、最真情、最发自内心的演绎。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40多万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哈尼族文化没有得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值得庆幸的是,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形式,使哈尼族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13,(9):9-9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歌舞诗《梯田神韵》由开篇、春歌、夏语、秋韵、冬颂、尾声六个篇童构成,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梯田文化内涵。哈尼祖先过江来,用智慧和汗水开垦梯田,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绿色家园。哈尼人民生生不息,和梯田其生、共息、共命运。《鼓韵锥魂》,锥鼓是哈尼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器,哈尼人祖祖辈辈都在敲打它,每个时代,哈尼人都能敲出动人的诗话。  相似文献   

5.
进入哈尼人的家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火塘,火塘边是三根石塘柱,塘柱上放上锅就可以烧饭煮菜,烹调出各类哈尼美食来。在这火塘的上方是由四根木桩支撑的竹篾编制的长方形的盛物台,这就是哈尼族的炕笆了。对哈尼族人来说,炕笆是神圣的,是人神共用的什物,外人到哈尼人家里做客,要到火塘边煮茶饮酒,谈友叙旧的时候,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是万万不能去触动炕笆和存放在炕笆之上的东西的。他们认为外人触动炕笆会使哈尼的天神烟沙、梅烟恰及先祖发怒,会降罪下来的,入乡随俗,不动为好。哈尼族是十分好客的民族,不管是好朋旧友,或是从未相识相知的人,只…  相似文献   

6.
记者一行3人赶到哈尼梯田的坝达景区时,幸运地抓住了落日的尾巴。葱郁的山岭间,哈尼梯田映着最后的落霞,每一层都是一道细碎的涟漪,每一叠都是一片清澈如鳞的波纹。金色的碎片缀满山体,满山流光溢彩,美得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7.
杨刚 《今日民族》2010,(3):25-26
洛恩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南部的一个哈尼族聚居乡,距县城72公里。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洛恩乡工作生活已一年了。在洛恩,我亲身感受了浓浓的哈尼文化气息,体验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热情奔放的哈尼汉子,勤劳含羞的哈尼姑娘,清脆明亮的哈尼山歌,姿态优美的哈尼舞蹈……无不嵌刻在脑海中,真是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王馨 《人民论坛》2013,(10):202-204
哈尼族梯田分水制是哈尼人在梯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管理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是梯田文化得以传承和赓续的有力保障.分水制是与哈尼人独特的农耕方式和审美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他们对于农耕用水的巧妙利用和合理分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美、秩序美与和谐美,更为我们深入了解哈尼族文化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相似文献   

9.
从哈尼族的创始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和日常谚语中,可以看到哈尼人对动植物图腾的崇拜、亲近和爱护。图腾最初被哈尼人当作祖先崇拜,被认作保护神,延伸而来的图腾禁忌成为哈尼族地区的无形法律。哈尼图腾的原始宗教性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些社会性的实用功能,各种图腾文化日渐同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哈尼族图腾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民族聚合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是一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红河州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哈尼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科学的研究,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哈尼族地区蕴藏的各种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哈尼族的研究曾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经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批准,红河州哈尼学学会于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个旧成立。从事哈尼学研究的各方面的同志六十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白佐光、中共红河州委书记高祖兴等省、州党政领导同志,以及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哈尼人聚居的边疆山区,至今还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或特困地区。其贫穷现状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很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没有形成,经济态势总体水平仍然滞留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阶段,人们的经济收入少。哈尼人居住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生存环境不错,但仍然处于贫困的怪圈中。15年改革开放,给哈尼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剧烈变革,祖祖辈辈习惯于粗放农耕的哈尼人开始分流,其中当然也包括哈尼妇女。她们有的由农业劳动者转变成新的经济角色,由家庭主妇转变成职业角色,由单一的体力投入角色转变成体力智力兼而投…  相似文献   

12.
八月的哈尼山乡,下过阵阵秋雨后,旷野显得更清新,层层连天的田间,青蛙不停地高歌,预示一个成熟季节的到来,稻谷渐渐泛黄,稻田散发出扑鼻的清香。在山谷草丛间,蝈蝈已停止歌唱,朦胧的晨曦间,有星星点点的火把在山路上移动,我知道,今天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的尝新节,那火把是勤怏的哈尼人在背谷魂回家。  相似文献   

13.
燃力 《今日民族》2014,(3):43-44
<正>离开老家到县城工作,岁末年初,常会收到些精美的请柬,然后去送个礼吃顿饭,便匆匆打道回府。与家乡的婚礼相比,总有一种进饭馆吃饭的感觉。那时,哈尼山寨除了节日以外参加婚礼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哈尼山寨人参加婚礼像过节一样狂欢。那时候,谁家儿女结婚,不用去发请帖,直接  相似文献   

14.
白光红 《创造》2004,(4):16-18
一、哈尼梯田 文化的资本转化 哈尼梯田作为一种文化已得到了世人公认,可谓誉满天下.我国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哈尼梯田文化已经步入世界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15.
<正>在白云缭绕的哀牢山麓,波涛涌滚的红河南岸,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被称为"哈尼梯田的故乡"。在这里,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闪现着人类的智慧和光华,传统而独具特色的哈尼长街宴、雄浑古朴的哈尼古歌等民族文化让人回味悠长,这里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  相似文献   

16.
哈尼太阳节     
被誉为“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的云南省墨江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哈尼太阳节便是这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7.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者就能领略到哈尼服饰所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2012年6月中旬至2013年1月28日,以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芒旧新寨为核心的哈尼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努力完成了一次对他们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移风易俗活动。蹼趾男婴降生哈尼"庇玛"家庭2012年6月4日,孟连县的一个哈尼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其父叫李克(哈尼族),其母叫李建红(拉祜族),两人都是受过初中教育的80后。男婴的爷爷叫李爬,是芒信镇海东村芒旧新寨的"庇玛",可以说是哈尼族中的"神职人员"。哈尼族有句俗语:"没有庇玛不行,没有铁匠也不行",  相似文献   

19.
民族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对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民族旅游城镇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必然选择。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提出民族旅游城镇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为例,对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治理的必要性进行探析,由此建构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有自己的历法,农历十月间第一轮属兔属龙日为新年旧岁交替的时间,哈尼人称之为“扎勒特”,外称“十月年”。节日期间,哈尼小伙们昼夜敲响挂在寨边鼓架上的大鼓,“咚咚咚”的鼓声悠扬不绝,传得极远。哈尼大鼓,有的连年长的男子双手都抱不过来,鼓身缠满了牛筋绳,那牛筋绳和敲击面外的地方,束束牛毛竖立而存,看上去古朴、厚实,且像有生命一样,让人敬畏,跟一般乐队里的鼓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哈尼人看来,大鼓是神圣之物,制作和打击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禁忌,平时,村寨里是听不到大鼓声的。先说制作。来年要制作大鼓,头年就要选定吉日,去山林里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