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剑英元帅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医学专家钟惠澜,同是广东梅县雁洋镇人,而且年龄相仿。在他们之间几十年的交往中,叶帅对钟惠澜给予亲切的关怀。 妙言点拨释疑虑 钟惠澜祖籍广东梅县,其父亲是贫苦农民,因生活所迫,卖身去南洋打工。钟惠澜于1901年6月生于葡属东渧汶的叻利岛。幼时家贫,12岁时到香港一家客栈当童工。1917年大哥兆兰把他送回梅县老家念书。他先后在梅县广益中学、上海沪江大学及北平协和医学院就读。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被留在协和医院内科工作,任职从住院医师至教授。后来又先后担任北平中和医院(后改中央人民医院)院长和友谊医院院长。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以后,祖国光复,人民渴望实现和平民主,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然而,蒋介石却一方面放出和平烟幕;另一方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准备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的两手对付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加上美国一方,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就是叶剑英。1946年1月13日,叶剑英抵达北平,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利用军调处执行部这块阵地,对美蒋代表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黄久恒 《党史文汇》2007,(12):41-43
父亲黄琪翔已离开我们37年了。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对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缅怀他的革命业绩,特撰写此文,也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父亲黄琪翔,早年在家乡广东省梅县读私塾,后人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学习,以后至广州优级师范附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叶钻祥经营小本生意,但家境十分贫寒。叶剑英7岁那年,父亲送他到雁洋堡钟傲泉、古玉泉私塾读书,但这种私塾教育受到新学的强大冲击,当时梅县开设了不少新式学堂,1905年叶剑英进入了雁洋堡办起的初级小学怀新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在怀新学堂读书时,他刻苦勤奋,放学时,常常一边参加家务劳动,一边复习功课。家里买不起灯油,他就从山上砍一种野生的细竹,加工成“竹精子”,用来点灯照明,有时“竹精子”燃烧时爆裂的火星,烧焦了他的头发,他仍旧在灯下耐心地苦读。业余时间他十分喜爱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4.
梁华银 《红岩春秋》2023,(12):48-51
<正>我是原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梁隆泰、赖贤的第三个儿子。父亲梁隆泰于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抗日救亡工作。曾任广东梅县松口区区委书记,1940年奉调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他先后干过门卫收发、周恩来公馆馆长、八路军办事处经济组会计科科长等工作。母亲赖贤于1939年在广东梅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父亲做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5.
谢镇军,广东梅县人,1918年元月出生。16岁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在留日期间他参加了中央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哲学研究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镇军愤然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梅县中心县委劳工部长,组织"梅县民众留日同学抗敌后援会"。  相似文献   

6.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里。下虎形村在今天梅县县城东30公里处,它头饮梅江水.背靠虎形山,故称下虎形村。叶剑英的祖先是宋代为躲避中原战乱而南迁的汉人,又被称为“客家人”。叶剑英的祖父叶福智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横山镇以屠宰为生,他借屋娶妻,共生了5个儿子,分别取名:铭祥、钦样、鉴祥、锡祥、钻祥。5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业,经营小本生意,后来4个儿子去了南洋谋生,只有他最小的儿子钻祥,也就是叶剑英的父亲留在了家里,叶福智1893年去世,活了65岁。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长征     
父亲李斌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4岁跟随贺龙长征.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他那些长征故事,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父亲192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他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跑到湖北公安县给地主放牛.1935年初,他跑回家乡参加了红二军团,被分到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友们都叫他李伢子.  相似文献   

8.
1925年3月21日,叶剑英被广州留守大元帅府任命为梅县县长。他在梅县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廉政政绩至今仍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9.
一、深厚的渊源高度的评价 叶剑英出生在著名侨乡广东梅县。他的三位伯父是马来亚华侨,父亲叶钻祥留家守业,亦曾往返于南洋和梅县雁洋堡之间,为华侨和侨眷捎钱送物,传递信息。 1915年,叶剑英从东山中学出来,次年随水客赴马来亚怡保谋生。1917年,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人到南洋宣慰华侨,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胸怀大志的叶剑英顺利通过了考试,被正式录取。 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叶剑英回到广东,追随孙中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伺候久病少欢乐。然而,四师七十七团社区工会主席王源鸿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却能在长达32年的时间里对父亲悉心照料,勇挑生活的重担,乐观大度地直面人生。王源鸿今年46岁,家里有4口人,父亲、妻子及一个儿子,他自己虽然因患有较重的疾病而导致肢体残疾,但是他对老父亲的孝顺是出了名的。  相似文献   

11.
张艳 《当代党员》2011,(2):40-41
2010年岁末,重庆主城。 一间大学寝室里,18岁的胡星在给父亲写信报喜:“我当上了学习委员!” 半年前,他还因盗窃身陷囹圄;半年后,他成了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  相似文献   

12.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户酿酒、做豆腐的贫苦人家。他在三堡学堂小学毕业后,升入私立东山中学,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7岁时去马来西亚投奔三伯父,经人介绍当了一名小学国文教员。两年后毅然回国弃文习武,在云南督军唐继尧办的讲武堂炮科攻读,三年后取得炮兵少尉的毕业证明,投奔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1927年7月,经李世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6,(2)
正重担下,他无暇叹息;苦难中,他矢志坚守。他用笑容照亮数十年的阴霾,用坚毅撑起一家人的幸福。他,就是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苏海图煤矿工人于化明。59岁的于化明,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岁月中,他抚养3个患病的老人,精心照顾瘫痪的妻子,养育一双儿女长大成人。说起往事,于化明记得清楚。14岁那年,父亲因工伤双目失明,当他看到满脸裹满纱布的父亲从抢救室里出来,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父亲受伤后,家中一贫如洗。一年后,于化明初中刚毕业就开始挣  相似文献   

14.
张奉连 《求贤》2011,(3):51-51
伊朗德黑兰郊区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孤苦伶仃地行走着。他的家境不好.幼年丧母.父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到十来岁时,也因一场瘟疫永远地离开了他,他成了孤儿。  相似文献   

15.
周恩寿,字同宇,也叫桐宇。生于1904年4月8日。他来到人世时,正是周家急剧败落的时候。他一周岁多时,父亲因买彩票中头彩,家中陡然有了经济收入,母亲便带着三兄弟一起去了清河县(今淮阴市市区及淮阴县一带)清江浦的外婆家。三岁时,因母亲病故,大哥恩来便带着二哥恩溥和他一起从清江浦返回淮安驸马巷老家。这时父亲在外地谋生,工资甚低,无法养家,而  相似文献   

16.
父爱无垠     
吴志国 《正气》2000,(1):53-53
新世纪的头一天———2000年元旦 ,是我亲爱的父亲83岁生日。父亲17岁那年因生活所迫 ,独自离家闯天下 ,阅尽人间坎坷 ,饱受世态炎凉 ,最终走上了一条革命之路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和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集中在他离职休养后的这十几年。这期间 ,父亲离职不离休 ,继续为社会做工作 ,由于成绩突出 ,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军模范离休老干部等多种奖励 ,并且两次进京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 ,虽然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 ,但50年来父亲的关爱和教诲 ,使我终生难忘。1949年8月 ,父…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55岁的吕永海,依然记得他4岁时那年一个晚上,父亲和几个战友去地里浇水,临出门时,他看见父亲手中除着铁锨外,还在腰间系了根长木棍。当时他不知道这根棍子是做什么用的,到他快10岁的时候,父亲才告诉他:木棍横捆在腰上,可以防止掉进洞穴里,是救命棍。1991年,66岁的父亲在临终前对他说,"孩子,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留给你,这根拦腰棍你  相似文献   

18.
张昆弟小传     
《湘潮》1986,(5)
1894年8月18日,张昆弟出生在湖南省桃江县板溪乡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他的母亲便去世了,13岁时,父亲也接着病故。这样,张昆弟便成了一个孤儿。祖母和叔父含泪负起了抚养张昆弟的重担。从7岁起,张昆弟入私塾、高等小学,成绩优异。1910年,因家贫他辍学务农。  相似文献   

19.
何家产是江西赣州地区上犹县营前镇石里人,1916年生.由于家境贫寒,他9岁才入私塾,两年后,父亲因病去世,家里无力再供他读书,他便辍学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在跟一位叫邓仲春的裁缝学徒期间,因邓是地下党员,家产在他的引导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0.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