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41年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我所在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老三团六连,事变前担负着保卫新四军军部的重任,事变之际又是军部中路纵队前卫部队的尖兵连。这里我所回忆的就是六连在皖南事变中艰苦奋战,突出重围,五  相似文献   

2.
杨旸 《党史文苑》2020,(3):51-55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忌惮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不断制造各种摩擦。此时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受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思想影响,在开展统战工作时,一味地妥协退让,人为地丧失了许多新四军发展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3.
《支部生活》2011,(8):53-53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爆发,在突遭8万余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袭击下,新四军浴血奋战7天后,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痛。“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有1300余人突围,其中就有担任军部侦察科长和作战科长的李志高。  相似文献   

4.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由皖南北移抗日,于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顽固派8个师共8万余人的围攻堵截,激战八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突围出去2000余人,其余大部牺牲和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及时向中央建议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正确策略,并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政委,整编扩军,总结经验教训,坚决反磨擦,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运喜 《党史文苑》2005,(12):7-9,16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及时向中央建议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正确策略,并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政委,整编扩军,总结经验教训,坚决反磨擦,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隐蔽养伤皖南事变时,马长炎任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二营副营长。1941年1月12日下午,在东流山激战中,二营营长陈仁洪左胸负伤,棉衣被鲜血染红。马长炎立即接过指挥权,继续指挥战斗,不幸左肩胛骨被打穿,也负了重伤。黄昏时,  相似文献   

8.
《党史纵览》2010,(12):20-21
c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转战大江南北,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国民党顽固派对人民武装的迅猛发展十分仇视,千方百计加以限制和打击。  相似文献   

9.
古月 《党史文汇》2008,(5):18-24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遵命北移的皖南新四军近万名官兵,在七倍于己的同民党顽军重隔之下,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战死或被俘。其中战斗在医疗卫生、文艺团体、机要通讯等部门的女战士,和大家一样与敌人作殊死的战斗,  相似文献   

10.
194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强令我黄河以南的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暗中又纠集了7个师的国民党部队,对我北移的新四军实行包围。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四十师首先打响了皖南事变第一枪。我军被迫还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伤亡惨重.被迫采取了果断措施——突围。  相似文献   

11.
曹天生 《世纪桥》2005,(8):44-47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诰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  相似文献   

12.
余玮 《党史纵览》2008,(12):32-35
(接第十期)为了使社会各界了解皖南事变的真相。叶剑英于1941年1月19日领导军事组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经周恩来核准后交新华日报社印成单张.通过各种渠道散发重庆和各地党政军民机关团体以及外国友人。  相似文献   

13.
贺华泉 《廉政瞭望》2013,(24):64-65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将士,其中两千余人突出重围,两千余人战死,一千余人失散、失踪,四千余人被俘。被俘的将士分别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江西铅山等地。在被俘的人员中,有极少数人由于对中共失去信心,被俘后叛变变节。而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级干部的叛变,则给新四军造成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关系曾一度紧张。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防止国民党继续扩大军事冲突,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式,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对中共采取从编共到容共再到限共的政策转变,两党矛盾逐渐积累。在国外因素的推波助澜之下,蒋介石对形势产生误判,最终发生了烈度很大的皖南事变。因国共合作的抗日基础犹存,在国际抗日局势的影响下,事变暂时平息。由此可以观察国共合作的困境,反思为推进政党合作,寻求共同国家利益、建立长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国际势力介入等化解政党冲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出发于长涧源,闽化红军游击队入编新四军第三支队 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是一支铁的英雄团队。这支英雄团队,是以景安红军五十五团为基础发展成闽北红军独立团.后又扩大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历经艰苦卓绝三年游击战争的锻炼和考验,从闽北游击区走进由历史名将叶挺领导的新四军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7.
皖南事变发生后,如何应对苏联关切、避免中苏关系受国共关系牵连是蒋介石面临的重要课题。作出强硬处置的决策前,面对苏方询问,蒋介石推诿搪塞。决定撤销新四军番号后,他反复向苏方作出解释,试图淡化事变的政治意义。事变告一段落后,他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向苏联示好,希望缓和双方关系。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的对苏策略显明地体现了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关联互动。  相似文献   

18.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安徽泾县云岭驻地出发.6日,行至泾县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将士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谈判时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然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9.
章玉丽 《世纪桥》2007,(11):41-42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它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还需探讨。皖南新四军转移的行军路线选择是不明智的;战斗中的星潭撤退是错误的;石井坑突围的时机过迟。  相似文献   

20.
自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至皖南事变期间 ,国共两党的关系较之于抗战初期有了复杂的变化。如何较为客观地评价国共两党在这段时期的关系 ?这对正确把握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和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教训均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 ,携手合作 ,共赴国难 ,从主流方面看 ,两党的关系是良好的。 1 93 8年 1 0月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日军侵略势头暂时减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 93 9年 1月下旬国民党在陪都重庆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改变以前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溶共的两面政策为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