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改革,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公平、公正与效率,法院已不再承担案件事实查证的主要责任,而是需要与控辩双方共同举证完成.因此,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界定、现状及构建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进行研究,对其构建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9年会于1999年11月上旬在上海举行。会议代表达160余名,大会收到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现将会议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刑事诉讼法学部分  一、关于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与会者探讨了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构想:1证据开示的范围。与会者认为,证据开示应遵循双向性原理。公诉人应向辩护律师开示在侦查、起诉过程中获得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所有证据材料,辩护律师也应向公诉人开示其准备在法庭上使用的证据材料。2证据开示的程序:(1)主体界定为公诉人和辩护律师;(2)时间…  相似文献   

3.
庭前证据开示是公诉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刑事案件证据开示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在案件开庭审理前公诉人同辨护律师之间进行的相互出示并提供与案件有关证据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促进案情能够得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维护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益。所以正确认识庭前证据开示对于做好公诉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重点谈谈证据开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证据开示已成为刑事诉讼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在概述证据开示制度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中有关证据开示制度的状况,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构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当事人主义或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制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我国学术界、司法界和立法机关的关注和认同。尽管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也有类似于证据开示的制度,但与对抗制相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并没有建立。本文在概述证据开示制度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提出新的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证据开示来源于英美法系,是当事人诉讼程序中与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相配套的重要制度,已被西方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一项国际诉讼准则。自96年刑诉法实施,我国刑事诉讼审判方式吸收了当事人主义模式有关因素,重新配置控、辩、审职能,形成以控审分离、控辩对抗为基点的新型抗辩式庭审方式,作为与抗辩式庭审方式相配套的证据开示制度也开始进入我国法律视野并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08年律师法、12年刑诉法中对刑事证据出示规定相继出台,证据开示再次上升为刑事诉讼领域讨论的热点,成为我国亟需建立的重要刑事司法制度。本文在概述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现状及缺陷进行一系列探究,以期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思考(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抗辩式审判方式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前,修改后的律师法赋予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完全的阅卷权,表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设立证据开示制度已是势在必行。通过比较国外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可以看出其蕴含了诸多的法律价值。我国在构建证据开示制度时,需要建立证据开示的本体制度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8.
迟雅娟 《法制与社会》2012,(13):116+118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控辩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本文在对证据开示的诉讼价值基础上,提出了在司法实务中证据开示的基本规则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9.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刑事诉讼中实现控辩平衡对抗的重要制度。目的在于使控辩双方形成平等有效的对抗,实现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开示制度作了一些规定,特别是2012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正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又前进了一步,但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在世界各国均承认证据开示的积极意义的趋势下,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诉讼公正和效率,理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0.
证据开示与诉讼公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证据开示(discovery,disclosure)的基本涵意是庭审前在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布莱克法律辞典》称,在审判制度中,“证据开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作准备。”在任何不采用案卷移送制度而实行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的诉讼结构中,证据开示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律师“阅卷难”问题十分突出,围绕证据开示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并直接影响司法实践。证据开示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1.开示还…  相似文献   

11.
我国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是只规定了有限的证据公开制度,并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本文从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公开制度的缺陷出发,提出了构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是控辩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审判公正和效率的基本保证。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律师发挥辩护职能,也有利于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从而提高审判质量。我国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刑事诉讼中的庭前政局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电子证据是信息时代的"证据之王",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规定了与证据开示制度相似的证据交换制度,而在刑事诉讼方面尚属空白,不仅不利于审判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因此,建立完善的电子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证据开示是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概念,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对我国刑事诉讼所追求公正、公平、高效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同大多数法律一样需要移植国外现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来完善自己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法律移植过程中要注重外来法律的本土化,本文从我国立法、司法及人们诉讼观念三方面对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行环境进行了思考,使之有益于立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王歆 《法制与社会》2013,(17):32-33
我国自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关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引入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且随着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地证据开示试验点地不断推广,对其域外经验引介的可行性探索也开始从学术研究领域步入司法实践当中。并且,对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植入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必然趋势在学界和实务界已达成共识,本文试从分析刑事证据开示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域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公诉案件证据开示是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开庭审理前,按照平等、协商、公正的原则,由主诉检察官或由部门负责人主持,公诉方和辩护方相互出示各自的证据的庭前审查活动。目前而言,庭前证据开示仍处于尝试阶段,实践中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电子证据是信息时代的“证据之王”,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规定了与证据开示制度相似的证据交换制度,而在刑事诉讼方面尚属空白,不仅不利于审判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因此,建立完善的电子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设立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证据展示又称证据开示、证据发现,是指控辩双方交换证据、意见的制度。其核心要求是,在辩护方提出合理申请的情况下,法庭可以要求指控方在审判前允许辩护方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证据材料;同时,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法庭也可以要求辩护方将其准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据材料向指控方予以公开①。刑事证据展示制度,是对抗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审判公正兼顾效率的基本保障。一、我国刑事证据展示的立法缺陷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设立刑事证据展示制度。《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  相似文献   

19.
证据开示制度是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重要制度,不仅有利于诉讼公正而且有利于诉讼效率。英国是较早确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国家,证据开示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值得许多国家借鉴。尽管如此,证据开示制度仍受到来自实践的挑战,如检察官并不完全履行开示义务、辩护方也应承担开示义务等。这导致英国立法不断改革证据开示制度。我国目前尚未确立证据开示制度,但司法实践证明,确立证据开示制度已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而英国证据开示制度的不断改革不仅展示出一种先验而且对我国确立证据开示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上)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证据开示已成为刑诉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从证据开示的概念、内容、意义到国外证据开示程序的要点、法理等诸方面,论述了证据开示制度的原理和国外的一些做法,并根据我国新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具体论述了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