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研究述评,是一个含量大、涉及面广的题目。本文仅作一简略概述和评论。这里所说五四时期指史学界流行的广义五四,即从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中共成立前后。一、十年来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研究概况十年来,由于史学工作者从极左思潮的禁锢中得到解放,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研究获得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五四”时期“三次论战”的提法过去,我们一般都把“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所进行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与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与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黄凌霜等人进行的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统称之为“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这种“三次大论战”的提法不妥。  相似文献   

3.
从思潮的兴起到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存在经历了选择、争论、探索等一系列艰难的过程。倘若要追溯这一过程的真正源头的话,就不能不探究五四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社会条件、选择过程和科学认识等内在历史因素。杨慧清这本学术著作,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在五四时期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全书分为上中下3篇,各篇另分若干章节。上篇“社会主义选择”,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大致内容、有关社会主义的几次争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印象中,张东荪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五四时期,他挑起了著名的社会主义论战;30年代,他又参与了唯物辩证法论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非难。然而,当新中国成立时,张东荪却又是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之一。人们不禁要问:他,怎么会与中共走到一起来呢? 实际上,张东荪与中共很早就有密切的联系,他与中国共产党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村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及破产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思潮激烈变动的时期,社会主义及其它各种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新村主义在中国知识界曾经盛极一时,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但是很快又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放弃,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本文试图就其历史影响及破产原因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与李大钊是中共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但在长期极左思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编纂学的脉络里却被缺席或被贬低。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离开陈独秀与李大钊,便无法合理地解释五四史及至整个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伊始,学界即有限度地对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历史实施拨乱反正。1979年纪念五四60周年的学术活动则为进一步深化陈独秀与李大钊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契机。  相似文献   

7.
本书副标题为“‘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作者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不仅仅是五四时期的两难主题,它实际上贯穿于整个中国20世纪的变迁过程中,但其源头毕竟来于五四。从思想史上对五四时期启蒙与革命作出符合历史内在逻辑的评价,应是五四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作者看来,“一部‘五四’思想史,也就是激进主义人物思想的演变史。”因此本书所要谈论的就是五四激进派在启蒙与革命的历史旋涡中的思想与心态。书中所论的激进派,主要指围绕《新青年》杂志。以文化批判和思想建设起家的一群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3,(11):36-41
当社会主义刚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的思潮时,张东荪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宣传者,这使他在五四运动后最早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是,他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又使他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便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上,他是中共所信赖的朋友。最早参与和退出中共上海发起组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经他改版后的《时事新报》,直面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比较完整的现代化观念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五四"以前,中国的现代化观念萌芽于应对英国入侵的海防思潮,洋务自强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历经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辛亥革命,中国人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五四"以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学外国"发展到高潮,广大的知识分子激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传统,逐步形成了涵盖物质、制度、文化、思想等重要层面的现代化观念。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找到了以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10.
]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潮 ,它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即从最初提倡向平民传授基本知识和民主思想 ,进而发展为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这一思潮呈现出了不同的分化和演进方向。这种分化和演变 ,反映了在我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 ,出现新旧思想交替 ,各种政治和教育思想呈现明显不同发展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党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尺度.本文力图以此为指导,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思潮,看当时早期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得失.这一分析说明,单纯的道德情感的历史观必须让位于"三个代表"的科学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普遍的历史评价尺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宠惠是一位在五四时期十分活跃的历史人物,五四运动爆发前,他是和平统一、宪政救亡、国民外交等诸多社会思潮的积极鼓倡者;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发挥个人在政学两界的影响,参与并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拒签对德和约的斗争;五四运动后,他作为全权代表之一参加了华盛顿会议,为五四遗留的外交悬案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中国的思想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新思想不断涌现,新式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在踊跃进行中,在进步人士和思潮的引领下,妇女解放运动开始走入国人的视野,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作用,让世代被传统礼教所压迫的中国妇女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真正自觉的妇女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中发源的,可以说,"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的历史篇章,妇女的觉醒与争取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简论“五四”精神董一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第5期“五四”民主的新特征王法周炎黄春秋第6期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民主化高强摇牡丹江大学学报第7期五四时期统一战线的组成和发展刘焕明董少辉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第5期“五四”时期的新村主义思潮述评滕艳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第1期五四启蒙嬗变原因探析伍醒高冰冰江西社会科学第2期论自由主义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王献玲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第1期解构与突围———启蒙的历史与历史的启蒙张宝明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第4期清末民初到“五四…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按语:自本期始,《北京党史》增设"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栏目,由我来做主持,深感荣幸。我以为,《北京党史》的"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栏目要体现学术性和研究性,坚持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致力于思想、理论与党史的有机结合,特别凸显问题意识,重视展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历史矛盾的认知,探索思想、理论发展的特殊规律。同时,致力于思想的启蒙与学术的普及,为社会提供严谨、可信、可读的研究成果。本期栏目以"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为主题,主要是考虑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理论史的基石,也是五四社会思潮的主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必须追根溯源、原始察终,理性地还原完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在五四时期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猛烈开火,形成了光辉灿烂、永留史册的五四精神。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期,五四精神曾遭到一些人的歪曲和否定。什么是五四精神?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五四与中国现代化、五四精神的再阐释、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五四启蒙问题、五四区域研究、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五四运动与儒学七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五四运动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对一些新成果、新观点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我始终是一个非党派者"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武器.其破坏性早已被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所证实。它承认支流.否定主流.孤立分析历史进程中的某一事件进而否定整个历史进程的特征.更是让许多专家学者直指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自赫鲁晓夫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潮.矛头直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标志性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力图通过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否定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来彻底摧毁苏联的历史功绩.制造俄罗斯历史的断裂带。  相似文献   

20.
霍晓玲 《探索》2012,(5):109-114
文化保守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流派。它具有影响范围广、实践性强、流派复杂等特点。这一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益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