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元六四三年,唐王朝的谏议大夫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涕泪交流,抚尸痛哭,为之亲书碑文。他痛切感叹地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毕潸然泪下。在厚厚的史册里,象魏征这样被自己的君主推崇为“人镜”的大臣,象李世民这样真诚推崇自己的大臣的帝王,确实少见。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获得其君主的这样的评价和赞誉,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  相似文献   

2.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3.
《江淮》2010,(7)
<正>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也许是人类的本性,连一代明主如唐太宗者也不能例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爱好玩鹞鹰,一日正在宫外闲逛遛鹰,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从远处走来。魏征以敢谏而不留情面著名,太宗不愿  相似文献   

4.
成收 《前线》2014,(7):119-119
说到中国史上的谏官,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580年-643年)。这位辅佐唐太宗几十年的“良臣”,才识超卓,刚直不阿,殚精竭虑,尽职尽责,恰逢唐太宗政治开明,在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魏征的谏议之路,给人印象最深,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极言直谏。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是其他大臣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5.
“善说”叫“口才”,“善听”即是“听才”。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生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曰:“君之所以明也,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成语的由来。它告诉我们,会听,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智通达;不会听,只听一面之辞,或光听谗言,就会昏昧糊涂。历史上既有唐太宗兼听、善听、从谏如流而达“贞观之治”的正面典型,也有袁绍恶闻道声而有长师之辱,楚霸王不纳逆言尝别姬之悲的反面例子。  相似文献   

6.
“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人为官从政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畏政事苟且,且官人不任其责;三畏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畏刑赏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就连有着“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有惧怕的时候。据史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玩鹰,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议大夫魏征,虽眼见爱鸟死去,唐太宗却是敢怒不敢言。宋太祖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尖锐激烈。太祖不听,并用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  相似文献   

7.
张军 《学习月刊》2012,(11):52-53
褚遂良是唐初的大书法家之一.与虞世南、欧阳询等齐名,不仅如此,他还是造诣颇深的史学家.现存二十四史中《隋书》的“志”,即有相当部分出自他的笔下。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褚遂良先任起居郎.后任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好理解.就是给皇帝提建议、规劝皇帝过失的官.起居郎是干什么的?唐人杜佑的《通典》解释说。这种官职的工作是专门记录和编写皇帝的《起居注》的。  相似文献   

8.
正魏征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被俘入唐。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9.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为官要有一个“怕”字。越是仕途顺利踌躇满志,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条件优越,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因为大凡一个“畏”字,原因无非是欲有所得,恐有所失。在这个意义上,“官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怕失去位子,捞不到票子,得不到享受;一种是怕辜负党的重托,怕有负人民群众的期望。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不言而喻。其实,“官有所畏”古已有之。据史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1.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2.
<正>《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楷书,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书并刊立。《雁塔圣教序》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对称分列于塔南门两侧的砖龛之中。东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西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因善书法由魏征推荐给唐太宗,受到赏识,曾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雁塔圣教序》两篇唐朝皇帝之文,由褚遂良操笔,可见当时褚遂良书法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14.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15.
知过近乎勇     
西尧 《奋斗》2008,(12):60-6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寓意是自古成就大事业者无不需要经历肉体和意志的考验与锻炼。然而.与外部客观世界造成的肉体上的困苦、精神上的迷茫相比,善听人言、善晓己过无疑更是对个人修养、胸怀的极大挑战。唐太宗素有“从谏如流”的美誉.但不也曾被魏征的建议搞得大为光火.险些要了魏征的老命么?胸怀宽广如唐太宗,尚且也会犯如此错误,至于许多修养、胸怀难及他的人,将提意见者视为对自己的挑衅,采取一种不欢迎的姿态,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16.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鹞鹰,魏征来见,  相似文献   

17.
自从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之后.“镜子”便有了它新的含义,且广为流传,历千年而不衰。今天,党员要永葆先进性,就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照“镜子”。  相似文献   

18.
目前,开展“三讲”教育的单位都在发动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其中有一个听真话与讲真话的问题。试点单位的经验证明,只有诚心诚意地倾听群众意见,群众才会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领导干部反思和自我剖析才能由具体走向深入。讲真话不易,听真话更难。在我国历史上,听不得真话,听了就龙颜大怒,瞪眼就要杀人的昏君,比比皆是。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多少人敢冒死直谏呢?而能听真话与敢讲真话的为数极少,最好的,当首推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从善如流,魏征敢犯颜直谏,…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镜     
“唐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而唐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一位能打天下又会治天下的明君——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唐太宗胸怀广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与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向未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20.
王一化 《奋斗》2001,(10):55-56
“三鉴”,最早见于《北堂书钞》,其中记载汉荀悦在《中鉴》中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其后,在《新唐书&#183;魏征传》又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解释“三鉴”,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