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叶报纸     
《党课》2011,(6):91-92
在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办和发行报纸的历史上,在那种极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红军曾创办发行过一种在世界报刊史上别具一格、十分奇特、独一无二的报纸,即不是用“纸”作载体而是用“树叶”作载体而办的红军《战地快报》。  相似文献   

2.
<正>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贵州,对时事宣传主要靠报纸。现有资料显示,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全省先后办有各种报纸约1 80份。在贵州报业发展史上,解放前这一时期办的报纸较多,有些报纸也较有特色。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抗战时期关心时事的人增多;二是沦陷区的一些报纸迁到贵州出版,一些文化教育机构也迁到贵州;三是文化、宣传界许多名人避难到贵州,积极参与办报工作。特别是1942年,除贵阳增加《民报》等三种报纸外,还有兴仁、锦屏、台江、黎平、三穗、瓮安等20个县办了报纸。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兴义县各界成立  相似文献   

3.
入世、迎接十六大、筹备2008年奥运会……历史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的时代在前进。各行各业都在话创新,报纸也不例外、以《无锡日报》占据“半壁江山”的专版为例,除开办多年的“太湖副刊”之外,几乎全部改造一新,或转轨变型,或另起炉灶。面对新风扑面的21世纪,报纸专版正在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看待专版谈起专版,业内人士总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在报纸改版期间,鲜明的观点更是咄咄逼人。有的说:报纸是新闻纸,应以新闻版为主,专版应当压缩。专版可以摘摘编编,不要对它要求过高,更不要多花人力、财力。而另外有人认为:新闻招客,专版留客。在“硬新闻”过少、“软新闻”过多的环境里,办好专版对一张报纸来说至关重要。其实,任何夸大或贬低专版作用的言语都是没有意义的。新闻版与专版恰似一部车的两个车轮,一个前轮、一个后轮,缺一不可,没有新闻版,一张报纸就没有冲击力,炸不开市场,抢不到读者的“眼球”。同样,假如没有专版,一张报纸就没有亲和力,单一刊登新闻的报纸让人难回味,更谈不上珍藏。时下已进入厚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尤其是报界有一句行话,叫做“报纸就是新闻纸”。这句行话始于何时无须稽考,其根由却是很明白的:报纸,这一最古老的大众传媒,自其诞生之日始.便是以传播新闻和评说新闻所披露、反映之时政世象为使命的;反过来说,离开了新闻传播和对时政世象的评说,报纸便失去了其存在价值。由是,“报纸就是新闻纸”,多少年来,便成了从业人员乃至世人的约定俗成之见。应该说,这一约定俗成,于报纸,具有本质性概括的意义。 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却不容忽视。这就是,一般说来,报纸的版面并不完全是纯新闻性的,它还有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亦即受众早已耳熟能详的报纸副刊。大抵可以这么说,除了极少许特殊情况外,一张报纸若果缺失了副刊必然是不完整的,或被视为是不完整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新闻纸”,这概念其实又并不那么确切,或者说,这概念完全轻忽了副刊的客观存在。 报纸副刊所容纳的文稿,从形式到内容,显然都与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社论  相似文献   

5.
报纸改版如果说有一个原则,那么这个原则应是更加全面的资讯,更加合理的架构,更加清晰的脉络《财经时报》总编辑杨浪在《版面定位的十个关键词》一文中谈到版面的基本要求时指出:“如果没有对版面的独特要求和表现,便是一张不成熟的报纸对报纸内在素质的所有追求,最终必将由版面形式体现出来。一张有别于其它报纸的报纸,应当具有有别于其它报纸的版面风格”(《中国记者》2001.5) 一、货架版式的特征“货架版式”可用16个字来概括:“大路突破、边路兼顾、模块结构、都用横题”这种版式受英式报纸影响较大,清爽、明了、大气,所选字体通常只有宋体、黑体和楷体三种这一区别于传  相似文献   

6.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这一重大决策是英明、正确的。然而,有关这一决策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尚有疑问。疑问的焦点在于这一重大决策是不是由“一张报纸”决定的?为了弄清事实的真象,笔者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考证。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辨正如下: 一、关于在哈达铺发现国统区报纸的几种说法及对“一张报纸”决定长征脚点的疑问。目前,关于在哈达铺发现国统区报纸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1、没有报纸的名称和数量,只是笼统地说“从报纸上看到”、“感谢国民党的报纸”等。这种说法主要见于《彭德怀自述》和杨成武的《忆长征》等著述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探讨在市场化大背景下,报纸(特别是市场化报纸)如何嫁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对“新闻”这种特殊商品进行经营、包装,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同时甄别现代市场化报纸与传统报纸之分野,”经营新闻”与经营普通商品之分野,从而准确把握“经营新闻”新理念之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8.
吴锋 《城市党报研究》2005,(5):62-63,29
不管发行业务有多么复杂,但所有发行总是靠人来发行的,而发行的对象——读者也是人,所以,报纸发行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抓住“人”这一根本因素。在我国许多报刊杂志社,发行部门的员工素质普遍低于采编业务部门,既懂报纸业务又善于经营的发行人才非常缺乏。人力资源的缺乏  相似文献   

9.
党报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党报作为主流报纸,其政治优势是非主流报纸不可比拟的,它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决定的。《襄樊日报》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和牢牢地把握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主流报纸在服务大局中的政治优势,从而在党报阵营中不断有所作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挥主流报纸高屋建瓴的优势,以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鼓舞士气站在时代前沿,用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用高屋建瓴的报道擦燃人们心头的火花,是主流报纸的优势所在,也是《襄樊日报》的显著特点。2000年10月,当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及时确定了襄樊在新世纪之初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思路,即确立“一个定位”、形成“两个枢纽”、实现“三个对接”、建成“四大基地”、实施“五大工程”。“一个定位”是:逐步使襄樊由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变成新世纪、新千年的商家必争之地;“两个枢纽”是:把襄樊建成全国性  相似文献   

10.
杨早 《廉政瞭望》2014,(2):66-66
现代报纸完全是舶来之物。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万国公报》,从《申报》到《新闻报》,中国老百姓把它们统称为“洋报”。不过有意思的是,帮助《申报》、《新闻报》打开销路的,不是时事要闻与深度报道,而是每日戏园的演出节目表。那么,当时的报纸主要是办给给谁看的?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报纸征订是件头痛事,作为基层的宣传部门,深感“任务艰巨”。征订数量要上去,而钱却很难收。审视当今报纸,“特色”颇为不少。  相似文献   

12.
副刊,特别是综合性文艺副刊,是我们各类报纸的传统品牌,是整个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的报纸副刊,一方面过去由于受过分强调配合中心宣传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片面理解从俗、为大众视听传媒侵染、冲击,因此,面临严重的挑战和重新审视。作为报纸副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报纸发行主要考虑印刷版的发行问题,但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的迅速普及,报纸发行遇到两种新版本——“网络版”和“手机版”的发行问题。网络给报纸发行带来的冲击已经引起各家报社的重视,但对手机版的发行问题,业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毫无疑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报纸的“网络版”和“手机版”的发行将引发一场报纸发行的革命;而如何处理印刷版和两种新版本发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话题。报纸的“电子版”发行成新宠关于网络发行问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一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到底会不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报业正处在一个转折期,特别是地市报纸更是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目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考验。上有省级纸媒的冲击,下有新兴传媒的分流,面临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另辟蹊径创新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地市级报社同仁面前不容回避的命题。地市级报纸发行现状地市级报社大多数都办有两张报纸,一张主报(党报),一张生活类报(子报)。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地市级报纸发行量已出现不可忽视的下滑态势。就拿襄樊日报社为例,2006年度《襄樊日报》发行出现了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局面,非…  相似文献   

15.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新闻图片“一图胜千言”的优势使得新闻摄影这“一翼”已经成为新时期办报的指导思想和新闻传媒展开竞争的利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大报新兴类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都在岗位上专门设立了图片编辑。实践证明,设立了专职图片编辑的报纸在推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工作方面确实居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很多复杂原因,大多数中小型报纸至今还没有设立图片编辑。中小型报纸的新闻编辑在缺乏图片总监、图片编辑等制度刚性约束和规范的生态环境下要想当好“新闻图片发言人”, 就必须正视目前评价和选用的标准不专业, 新闻图片难出彩;忽视重大题材和突发性事件,新闻图片难出新;信息闭塞不通和缺乏协调,新闻图片难出“活”等问题,面对现实,尽可能地提高自己运用处理新闻图片的水平,迎接挑战,力争当好“新闻图片发言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素质,深探图片信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律性;重视策划,全面提高自己在图片信息传播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6.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不同时期的读者对报纸的需求大不相同,这在报史上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为地市报,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办报特色,以满足特定时期读者的一定需求。纵观建国50年来,襄樊日报的办报特色不同时期在全国相当大的范围内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乃至轰动效应,这些经验也代表了一定时期地市报的办报格局。有着50年报史的襄樊日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办农民报、办开放型报、办现代气息报、笔者试从襄樊日报不同时期的办报特色来论述特定时代的读者需求方位。办农民报——满足农民读者生产建设及阶级斗争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阅报时间也相对缩短,一张报纸读者究竟能否看下去,给读者第一印象的就是这张报纸的版面。因为报纸的表现力如何,决定着报纸对读者视觉的吸引程度。版面是报纸的一张门脸,不仅反映编辑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艺术风格,而且关系到这张报纸的整体形象优秀  相似文献   

18.
散木 《党史博览》2008,(8):49-49
曾读《世纪》2003年第5期王鹏的文章《〈大公报〉一则报道决定红军长征终点》,文章的观点与收入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中的文章《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相同,即都认为红军长征途中因党中央领导人偶阅天津《大公报》有关国民党在陕北“剿匪”的报道,这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确定在陕北。其实,关于决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想给自己的“网络热”退退烧,一段时间内,只看,只乐,不写稿,不多嘴。谁知,没过上几天就无法坚守承诺了。詹宏志的原生网络报《明日报》问世了。这位互联网上的传奇知识分子又编织了一个网络梦想。这回是一个很大的梦想:明天的报纸。作为今天的报人,你设法抑制住去看一下明天的报纸的冲动。而看了,你就不能不说上几句什么。因为昨天我们在办报,今天我们仍然在办报,只不过是在网上。明天,我们还将办报,在网上以另一种方式。看看明天的报纸明天的报纸会怎么样呢? 看到消息就去《明日报》。看《明日报》,远没有看詹宏志决定要牵头投巨资创办《明日报》那条消息更感觉震撼。《明日报》事实上只是一张今天的报纸。看看《明日报》的梦幻团队,就知道《明日报》将只是一张互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对市场的态度,决定报纸的生或者死。毫无疑问,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报纸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除内容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外,还应把报纸作为经营的对象,使之与市场需求接轨。而这一切必须遵守市场规则(新闻宣传纪律等属于规则的一部分),违规了,被罚出市场,便丧失了生存的权力。尽管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明白。生活中常常是这样,越是重要的道理乃至公理,越是简单明了,却越容易被人忽视。在经济类报纸中,对市场的态度也是这样。跟综合类媒体、社会生活类媒体相比较,经济类报纸中相当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对市场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对报纸卖得动卖不动并不很关心,对读者的感觉也不太注意,而更重视圈内的反应。因而在确定选题时,首先不是想市场会有什么反应,读者需不需要,更多的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圈内感觉,经济类报纸题材窄就是这么形成的。有时候“炒”一个题目,一个事件,“炒”来“炒”去,甚至把人“炒”烦,把读者“炒”跑。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报道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