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香港华人家族企业的传统管理与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传统上,中国人以家为基本单位,家的繁衍扩展,又形成家族,即以一姓为符号的血系成员组成一个集体。过去的几千年,每一次改朝换代,严格来说,都由一个家族所建立的王朝,被另一个家族所推翻或取而代之。因此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不过是一部家族兴衰史。今,一家一姓的王朝已不复存在,但是,家族观念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香港虽然国是由英国人统治的一块殖民地,西方文化虽然对香港的华人社会曾产生过很大的冲击,但是,根植于具有5000年中华文化传统大地上的华人在保持传统方面的表现却令人听惊。当中国大陆的家族已基本消失,家族观念也日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华人新移民的人口特征、经济生活和参政情况,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人口特征方面,三地华人数量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离境人数也持续增加;三地华人女性移民人数均略高于男性;青年群体比例最高。经济生活特征方面,香港移民的就业情况最好,收入最高,其次为台湾移民,而中国大陆移民最差。参政方面,香港华人的参政议政程度最高;尽管三地华人新移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其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下20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自中国内地迁居香港;而近30多年来,印尼家务工人亦接踵而至,其在香港的人数现已超过13万人。这两群看似毫不相干的移民,在21世纪全球化以及区域移民的大语境下相遇,共同构建了香港经济活动中奇特的族裔景观,具体包括印尼食品店、服装店、手机店、家具店等等。基于文化背景、语言条件以及香港公民身份等因素,第一代印尼归侨以及千禧年前后开始定居香港的印尼华人或自己充当雇主,或在族裔经济中担任雇员,自然而然成为在港印尼族裔经济的先驱者与主要获利者。本文根据2013年到2016年初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在港印尼华侨华人的移民背景以及类别,探讨印尼华侨华人如何在印尼家务工人移民潮的推动之下,启动他们的族裔资源,使之成为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印尼族裔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19日,前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在访问新加坡作为了题的“香港——迈向1997及未来”的演说。他认为,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80年代,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按不变价计·下同);中国现在出口的40%以上需通过香港,吸纳外国投约70%需流经香港;仅过去两年,对华贸易就增长了37%;过去10年  相似文献   

5.
两次战争时期香港穆斯林的发展与变化(续上期)汤开建这里的两次战争是指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间是1937年一一1950年。这是香港伊斯兰教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特征是,香港华人穆斯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而印度穆斯林逐步隐退于香港社会,代之而...  相似文献   

6.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8.
赵晔琴 《法国研究》2014,(2):24-30,80
关于海外华人移民的研究,是史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十年以来,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而详实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中学术界对法国华人移民的研究,与法国学术界对华人移民的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法国华人移民的研究尚未脱离华侨华人研究的史学范畴,普遍缺乏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视角和问题建构。作者认为,对法国华人新地域移民群体的研究将是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华侨华人文化的专题研讨活动,在国外开展得不多,在国内更是罕见。今次广州华侨文化基金会与几个单位邀集大家开会进行专题研讨,这是很有意义的。我过去着重研究华侨华人经济,较少接触华人文化方面的研究,这里仅就自己对华侨华人文化的几点粗浅看法罗列出来,以便抛砖引玉。一、华侨文化与华人文化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即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但扎根于神州大地,也远播世界各地。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国人口的大量向外迁移,中华传统文化也被带到世界各地。从早期的中国移民…  相似文献   

10.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跨国移民将不断增加.华人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改变了海外华人分布的格局,赋于海外华人新的特点,并为移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散居在五大洲自公元一千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国华人的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的。起初,在法华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华人人口的迅速增加并跃居欧洲首位。1975年,东南亚难民(其中80%是华人)在巴黎十三区形成中国城之后,由散居的华人形成的自主商业圈成了巴黎华人的象征。随着中国经济开放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陆华人涌入法国。如今,华人移民问题已经引起法国,甚至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回顾法国移民政策的演变、法国华人迁移的历史、构成以及巴黎华人移民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过去半个世纪来新加坡华人与中国之间密切联系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海外华人与故乡的多层互动推动了跨国华人社会场域的形成和发展.该场域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海外华人借助这一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跨国网络与故乡建立起稳定的联系,推动着人员、观念、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交流,国家在塑造这一跨国联系的性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除了推动社会和商业发展之外,该跨国场域还涵盖了动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并为创造一个集体性的华人散居者群体认同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跨国华人社会的关键性制度机制是推动社会和商业网络整体发展的各类华人社团,它们包括宗乡社团和专业机构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和建设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东南亚华人的政治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给东南亚华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一、土生华人社会战前一代土生华人爪哇华人主要是由福建籍商人及工匠组成,迄至19世纪末,只有少数华人务农。由于交通不便以及中国皇帝禁止华人离境和不允许离境华人重返中国的政令,大批华人移居爪哇的现象尚未出现。当时,来到爪哇的华人都是男性,他们与当地妇女结婚,这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一直十分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推行,对祖籍地是中国的东南亚华人来说,其发展优势是可以预见的.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东南亚华人大部分已加入所在国国籍,他们与祖籍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贸和文化领域,而且,这种联系已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贸、文化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题目是香港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中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作者从香港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入手,通过历史考察,阐述香港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论证香港必将维持繁荣稳定,其地位不可能被取代,其作用可以进一步发挥,从而得出结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中,香港将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是作者提交今年六月香港“形成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局限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的论文,获主办单位和与会者的好评,香港有的报纸也作了专门报道。  相似文献   

17.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却属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任何学科的研究有热门也有冷门,而且冷门研究的成果往往真正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广西社会科学院赵和曼教授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就是这类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印尼政府实行新的华人政策 ,华文教育出现新转机。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如何 ?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怎样正确看待华文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华人社会和学者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印尼总统佐科维自2014年10月上台以来,重视与中国发展政治与经贸关系,与中国缔结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族群政策方面,他采用公平对待各族裔、各宗教的政策,继续改善包括华人在内的少数族裔的地位,华人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社会文化权利都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外界认为印尼华人正处在历史的最佳时期。但在较好的现状和光明的前景下,依然存在影响华人生存状况的隐忧。印尼经济发展疲软、政府控制力偏弱以及歧视华人的社会基础深厚,是造成隐忧频现的原因。如果佐科维政府的经济改革仍不奏效,政府对社会现状持续失控,针对华人的大规模骚乱事件仍将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