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理思维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重要概念。其中,法理思维是一种普遍性思维、一种理论思维、一种价值思维、一种理想思维、一种求真思维、一种辩证思维、一种综合思维。法理思维既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原理和基础,又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指导和引领。法理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到法理思维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逐步递进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促进这种递进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法律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时,依据法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认定事实的证据性、使用法律的规则性和思维语言的专门性等特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在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治理语境中体现为形式法治优于实质法治、程序优于实体、理性优于情感和契约优于控制。  相似文献   

3.
李步云 《党政论坛》2014,(22):12-12
何为法治思维 学术界原来对法治思维的关注并不多。我主张把法治思维做比较狭义的定义,法治思维属于人的思维方式、形式,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办事情首先不是根据上级领导是怎么说的,红头文件怎么说的,而是首先想到宪法法律是否赋予我这方面的权力,法律没有赋予这方面的权力而为之就是违法的。所有的公民都将法律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将法律作为行为的首要准则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如果解释太广,就会与法治理论、理念、精神等相混淆。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思维是指按照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所进行的逻辑思考和思维方式,是将一般性法治理念、知识及规定在学生管理中付诸实施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必须坚持以规则为中心,以合法性判断为先导,以强化法律权威为标准,以相关法律制度为依托,坚持正当法律程序,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社会主义法治观是一种以国家优先于法律为核心理念的工具主义法治观。由它衍生出的国家本位良法观、国赋权利观、天赋权力观和国家至上观,共同构成了阻碍社会主义国家法治进步的观念障碍。重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思路,以法律优先于国家取代国家优先法律作为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核心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法治的最高目的价值,消解传统法治价值观的工具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针对领导干部在法治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对策:一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二是将"法制状况"引入领导干部考核和选拔中;三是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四是加强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在全社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要在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的比较中把握,并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思维、基本思维地位。建立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法治思维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法治是我们国家已经确立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原则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观念,是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等相对而言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律观念来行使权力。"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应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手段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法治  相似文献   

10.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特有的思维样式,也是法律职业的从业者胜任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法学教育对法律人专业素养培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学生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为法律职业输送合格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缺少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自觉培育,导致法学教育的法律思维方式价值被忽视。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8,(11)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执政本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侦查思维是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思维活动的回溯性、或然性、假设性是侦查思维的本质特征。法律中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与复杂多样性是侦查思维的法理基础。提高侦查主体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效率是侦查思维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的需要。当前,逆法治型思维及领导方式如"特权意识"和行为、"法律只是手段"、"权大于法"等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倒逼机制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法律思维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思维是一种职业思维方式,它不能违背一般逻辑思维规律.法律思维是一种运用形式逻辑规则的反省性思维.人们可以运用形式逻辑规则反思关于法律问题的种种判断.这实际上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论证了法律思维的可能性.本文主要是通过比较霍姆斯法官"反逻辑"的思维模式,评价了狄亚瑟法官的法律思维,强调了法律思维的基本工具是形式逻辑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绿色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体制困境的突破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规制与导引。当前法治思维及其衍生的法治方式的核心在于坚持规则意识,坚持合法性判断优先,强调程序正义。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约束执政者权力"任性"、瞬时兴致和专横力量,保障绿色民生建设既遵循政治话语与法律规范,又能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动态变通的有效手段。有效推进绿色民生建设需要坚持法律认知判断与逻辑推理结合、政府科学决策与利益相关者有序参与相结合、民生法治与政策调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既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又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推进相关法律的立改废,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与合法性保障——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法治原理来讲,恪守法治与深化改革总体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法学思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思维。法学思维包含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法律思维规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合法性、正当性、有效性。法治思维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尊崇宪法法律、强化法治监督、保障公民权利、抓好"关键少数"。法理思维显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释了从一元管制迈向多元共治,重新构建权力-权利结构,形成多维复合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维度观察,"诱惑调查"是违法的,从行政维度观察它又极具存在之必要,存废之间,颇有争议。在法治背景下,判断一种行政行为方式应该存废与否,至少需要在"法律"和"行政"二维之间进行价值比较。"诱惑调查"是一种只顾行政效果的实现,而罔顾行政法律规定和行政法的精神及基本原则的行为方式。它不符合现代法治行政的要求,故应该予以禁止。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警察法律制度的移植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警察法律制度的产生是近代宪政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以移植外来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其移植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思想、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警察法律制度虽受到西方宪政思想与警察制度的影响,但却缺乏近代西方警察法律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这就造成"因陋就简、有名无实","形体虽具、精神尚虚"的结局,同时没有真正理解和正确认识西方近代警察的社会功能与内涵,在立法技术、立法程序等方面均显粗糙与不成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近代警察法律制度移植的实践及制度缺失,对我国当前的警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明 《团结》2009,(2):45-46
德国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早在德意志帝国时代,其法治建设便蔚然可观。一战期间游学这个警察国家的张君劢悉心研究时局战况,被房东怀疑是特务而告发,来传讯的警察立于屋外守候,这给张君劢留下深刻印象:即使骄横的帝国警察也不是随便可以进屋抓人的。纳粹时期的德国部分因受传统法律实证主义“恶法亦法”的思维影响,抽空了法治的精神内涵,在执法的名义下践踏人权,玷污了法治的名声。  相似文献   

20.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